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绿色化清洁化数智化!园区零碳转型的“江苏答案”

发布日期:2024/5/17



       近日,江苏省发改委印发《江苏省(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暂行)》,围绕能效水平标杆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供给零碳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运营管理数智化这6个方面,对(近)零碳产业园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江苏省(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暂行)》为园区转型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标准和规范,这些标准规范主要体现在能源管理、环境保护、建设和运营的各个方面。这些规范将直接影响园区的设计、运营和长期发展策略,以确保园区能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1

新的标准和规范



       标准和规范为江苏省的园区转型提供了全面而具体的指导。



       1.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根据指南,园区需要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和报告体系,这是评估园区碳足迹并制定减排策略的基础。具体体现在:



       核算体系的建立:园区需要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采用统一的核算方法来量化排放,包括直接排放(如工业生产和能源使用)和间接排放(如外购电力)。


       定期报告:园区必须定期(如年度)报告其碳排放情况,以监测其减排进度和效果。



       2. 能源供给的零碳化



       零碳园区的建设离不开对能源结构的根本转变,指南在这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规范: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园区应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并逐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


       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推广使用智能电网和微电网技术,优化能源分配和消耗,提高能源使用的灵活性和效率。



       3. 资源循环化利用



       循环经济是实现零碳园区的重要策略之一,指南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规范:



       废物回收利用:园区内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物应通过回收再利用、废物交换等方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水资源管理:推广雨水收集和再利用技术,优化水资源的使用,减少废水排放,并通过先进的处理技术回收利用工业废水。



       4. 基础设施绿色化



       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必须遵循低碳、环保的原则,具体规范包括:



       绿色建筑:新建建筑必须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实施节能设计,建筑中应用高效的绝热材料和能源管理系统,确保建筑的能效最大化。


       交通系统的绿色化:推广电动车辆和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园区内部和周边的碳排放。



       5. 生产过程的清洁化



       园区内的生产过程也需要实现清洁化,具体规范涵盖:



       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如高效节能设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生产工艺。


       环境友好型材料的使用:在生产过程中尽量使用可降解或对环境影响小的材料。



       6. 运营管理的数智化



       为提高园区运营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指南推荐应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



       智能监控系统:通过安装传感器和采用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控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废物产生和处理等,优化资源配置。


       数据驱动的决策:利用收集到的数据支持园区管理决策,提高响应速度和精确性,确保可持续运营。



       实施这些政策后,江苏的园区将逐步形成一个可持续、高效、智能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绿色转型提供示范。



2

解决了哪些难题?



       当前江苏省的工业园区在深化转型和追求高质量发展中面临多个挑战,主要包括:



       1.碳排放和环境管理:



       碳排放数据不明确:多数园区缺乏统一和标准的方法来测量和报告碳排放,这导致碳排放底数不清,难以精确评估减排潜力和成本效益。


       减排路径不明确:由于缺乏清晰的数据和统计,园区内企业的减排路径和策略往往不明确,难以制定有效的碳减排计划。


       2.资源和环境压力:



       能源资源约束:部分园区严重依赖外部能源和资源输入,如电力和水资源,尤其在水资源有限的地区,环境容量已接近或达到极限。


       环境容量限制:环境容量受限,尤其是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脆弱,这对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3.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问题:



       产业结构差异:园区之间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从特大型园区到小微园区,差异大导致管理和治理挑战。


       发展粗放:一些园区的产业发展仍然依赖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这与现代环保和资源节约的要求相悖。


       技术和管理创新:


       技术创新不足:部分园区在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方面存在差距,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系统来推动环保和能效改进。


       系统性管理不足:园区层面缺乏系统性的碳管理和环境管理策略,导致碳排放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4.政策和监管:



       监管不一:缺乏同步治理和统一的政策导向,使得园区间的环保标准和执行力度存在差异。


       政策支持不足: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特别是在财政激励、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力度可能不够,不利于推动绿色转型和技术创新。



       针对工业园区面临的这些挑战,《江苏省(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暂行)》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明确的方向:



       1. 清晰的碳排放核算和监测



       建立标准化的碳排放核算体系:政策推动工业园区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包括明确的排放边界、核算方法和核算周期,帮助园区清晰地了解自身的碳排放底数。


       增强数据透明度和可追踪性:通过实施更精细的监控和报告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有效评估园区的减排潜力和成本效益。



       2. 解决能源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



       推广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多元化:政策鼓励园区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同时通过智能电网技术优化能源使用。


       实施环境容量和生态敏感区保护措施: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园区的环境承载能力。



       3.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同步治理



       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园区内企业向高技术、低碳、环保型产业转型。


       强化科技创新和管理:增加对创新研发的投入,推广先进的低碳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园区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4. 建立健全的碳排放管理体系



       完善碳排放统计和核算框架:制定和实施园区层面的碳排放统计和核算指南,包括建立碳排放登记册、实施定期碳排放审计等措施。


       提升碳排放管理精细化水平:通过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提升碳排放监测和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实现精准调控和高效管理。



3

园区零碳转型的“江苏答案”



       《江苏省(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暂行)》出台以后,江苏园区应该做出什么应对?我们假设一个虚构的A园区,以展示园区如何一步步实现零碳转型。



       假设A园区位于江苏省南部,占地面积约1000公顷,集中了钢铁、化工、电子三大主导产业。面对严峻的环境挑战和政府的碳中和目标,A园区决定实施零碳转型计划。



       阶段一:准备与规划(1-6个月)


       1. 碳排放基线调查



       为了精确测定园区当前的碳排放水平,将进行一系列的步骤:



       合作伙伴选择:选择与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利用其在碳排放测量和环境评估方面的专业能力。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责任和期望。


       数据收集:园区管理委员会将负责协调园区内所有企业提供必要的能源使用和排放数据。这包括历史能源消耗记录、设备和过程的详细信息等。


       能源审计:环境科学研究院将对提供的数据进行能源审计,确定主要的能源使用和碳排放来源。审计将包括现场访问、能源流分析以及效率评估。


       碳排放计算:使用国际公认的碳核算方法和工具,如GHG协议,计算园区的总碳排放。考虑直接排放(如燃料燃烧)和间接排放(如电力消耗)。


       报告编制:编制详细的碳排放基线报告,包括排放源、排放量及潜在减排区域。报告将为制定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 制定零碳目标和时间表


       为园区设定实际可行的减排目标至关重要:



       目标设定工作坊:组织多方利益相关者工作坊,包括园区管理者、企业代表、政府官员等,共同讨论和设定短期和长期的减排目标。


       国际与国内政策对照:参考国际最佳实践和国内相关政策,确保目标的合理性和合规性。


       时间表制定:根据设定的目标,制定详细的时间表,明确每个阶段的关键任务和预期成果。时间表将包括重要的检查点,如政策评估、技术更新等。



       3. 制定零碳转型战略



       确保转型战略的全面性和实施的可行性:



        技术路径评估:评估和选择适用于园区的关键技术路径。这可能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能效提升技术、废弃物回收技术等。


       资金策略:确定所需的总投资额,并探索各种资金渠道,包括政府补贴、绿色金融产品、企业自筹等。


       政策支持获取:与地方政府合作,确保转型计划得到必要的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土地使用权优惠等。


       风险评估与管理:识别和评估实施零碳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阶段二:实施与执行(6-24个月)


       1. 能源结构调整



       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A园区的主要任务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具体措施如下:



       太阳能光伏系统:在园区的屋顶和闲置地块安装太阳能光伏板。这些光伏板将提供约10%的园区年电力需求。


        风能项目:在园区建设风力发电机。这些风力发电机将根据风速数据选择最佳位置,预计每年能产生足够电力供应约3%的园区电力需求。


       能源供应合作:与当地可再生能源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签订长期购电协议,保证从外部获得的电力尽可能是从可再生资源生成。


       能源管理系统:部署智能电网技术,优化能源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2. 基础设施和技术升级



       基础设施和技术的升级是支持园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下是具体的执行措施:



        改造现有建筑:对园区内现有建筑进行能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节能改造,如增加保温材料、更换高效率窗户和照明系统。


       新建建筑标准:确保所有新建建筑达到至少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使用环保材料,设计高效的能源系统。


       电动车充电站:在园区主要路口和停车场增设电动车充电站,鼓励园区内企业和访客使用电动车。


       公共交通优化:改善园区内部的公共交通连接,提供频繁的班次,减少私家车使用。



       3.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



       推广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是降低园区环境影响的直接方式:



       技术支持和财务激励:为园区内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财务补贴,帮助他们采用节能和减排技术。


       示范项目:选取几家企业作为示范,实施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如废热回收、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并公开效果,鼓励更多企业参与。


       废物分类和回收系统:在园区内实施废物分类政策,建立废物回收站,特别是对电子废物、塑料和金属进行回收。


       中央化废水处理:建立一个中央化废水处理和回收系统,用于处理和回收园区内产生的工业废水,净化后的水用于园区绿化或工业用途。



       阶段三:监测、评估与改进(持续进行)


       1. 建立监测系统



       为了精确监控园区内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及资源利用情况,将实施以下措施:



       安装先进监测设备:在所有关键设施和系统中安装智能传感器和表计,如电力、水、气体消耗和废物产出系统。使用物联网(IoT)技术将这些设备连接,实现数据的实时收集和传输。


       开发集成数据平台:建立一个中心化的数据管理平台,该平台将从各个传感器和表计收集数据,提供实时监控和历史数据分析功能。平台将支持定制报告和警报功能,以便在达到预定阈值时提醒管理人员。


       实施能源管理系统:使用能源管理系统(EMS)来优化能源使用和成本,系统能够分析能源使用模式并提出节能建议。EMS还将监测和报告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性能,确保它们高效运行。



       2. 定期评估和报告


       定期评估园区的环境表现和零碳转型进展是这一阶段的核心活动,包括:



       环境影响评估: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评估园区活动对本地和全球环境的影响。评估将由第三方环境顾问执行,确保客观性和准确性。


       碳排放审计:与环境影响评估同时,进行碳排放审计,核实园区的碳足迹数据。审计结果将用于验证碳排放报告的准确性,并与监测系统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绩效报告:每季度发布一次综合绩效报告,包括能源使用、碳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管理的数据。报告将公布于园区的官方网站,并通过电子邮件分发给所有利益相关方。



       3. 持续改进和创新


       为了不断提升园区的环境表现和适应新技术,持续改进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技术升级:定期评估新技术和进展,特别是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根据技术发展和市场可用性,计划和实施升级现有设施和系统的项目。


       政策和策略调整:基于绩效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估的结果,定期审查和更新环保政策和管理策略。与政府和行业组织合作,以确保园区政策与国家和国际最佳实践保持一致。


       培训和教育:组织定期的培训工作坊和研讨会,提高园区员工的环保意识和操作技能。推广最佳实践和成功案例,鼓励员工和企业采纳新的节能和低碳技术。


来源:绿创碳和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