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碳资产管理迎新风口!绿证、碳配额同时设“有效期”

发布日期:2024/9/25


        无论是电力体制改革,还是绿色低碳机制改革,电力市场、碳市场建设都是重要内容。“双碳”目标提出后,电力市场、碳市场协同成为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


         最近,碳市场和电力市场两份文件,为碳配额和绿证设立“有效期”,向企业囤积行为开战,引发了广泛讨论:
生态环境部审议通过的《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首次提出了配额结转的条件及有效期;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规则》,首次明确绿证有效期为两年。


        碳配额和绿证,都是碳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同时设立有效期,无疑将盘活碳资产市场和价格,但也对企业的碳资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当然,最近有关部门围绕碳市场和绿电市场方面的改革,不止这两个,而是密集出台了一批政策。这些政策除了正本清源,划清管辖责任外,也是对电力市场和碳市场此前碳排放以及绿色权益重复计算等问题进行厘清,以规范市场。这些制度性设计,将为碳资产管理时代的到来打开广阔空间。


01

配额结转“有条件”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宣告了全球规模最大碳市场的横空出世。经过此前长达十年的地方试点和三年的全国探索,我国碳市场形成了地方与全国市场并行、强制与自愿市场互通的格局。


图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来源:新华网


         三年来,我国碳市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最近,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水泥、钢铁、电解铝三个行业将在2024年进入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


        这三个行业纳入到碳市场后,将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新增加约30亿吨,加上此前电力行业覆盖的50多亿吨,意味着我国强制性碳市场将覆盖80多亿吨的规模。无可争议地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来源:生态环境部《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


        但总体而言,我国碳市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比欧盟等发达碳市场,机制和活跃度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下一步的建设目标是“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不活跃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三个单一”:行业单一(只有电力)、产品单一(只有现货)、主体单一(重点排放企业)。除此之外,配额免费分配、无条件结转等也是重要原因。


        配额无条件结转至下一履约期,加之碳价的“看涨”预期,配额盈余企业就会“待价而沽”,减少市场上的配额供给,降低交易活跃度,这跟前些年的房地产企业“圈而不建”、“捂盘惜售”一个道理。


        《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对配额跨期使用做了两方面的规定:一是重点排放单位在 2023、2024 年度履约时,可使用本年度及其之前年度配额履约,并将持有的2024年度及其之前年度配额结转为2025年度配额,未结转配额不再用于2025年度及后续年度履约;二是将可结转配额与净卖出配额量挂钩,企业卖出的配额越多,结转的量就越大。


注:引自《2019—2024 年度碳排放配额结转方案》


       定性说,对于那些有盈余配额的企业,若不及时出售,配额就会过期、失效。卖的越多、可结转的越多,会刺激企业积极出售配额。但配额出售的多,可结转的量就会变少。


       定量看,1.5的结转倍率,以及可结转量不高于2025 年期末持仓量的要求,可以算出,为获得最大可结转量,配额有盈余的重点排放单位至少净卖出自身2024年初盈余总量的40%。中信建投研究指出,2025年前全国碳市场配额净卖出量将超出1亿吨,期间配额价格或面临冲击。


       企业层面,配额有两个来源:一是免费获得;二是购买所得。配额结转机制出台后,企业管理配额的灵活度得到了提高,但要在购买与出售、出售与结转间寻求平衡。


       碳市场层面,配额结转机制激励配额盈余企业出售配额,增加市场配额供给,降低配额亏损企业的履约难度,促进稳市场稳定运行。


02

绿证设置“有效期


        能源电力是碳排放大户,也是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承载着保障能源安全、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


       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形成适合中国国情、有更强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新型电力系统”,并制定了“到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的目标。


        我国正加快推进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二者的共同点是控制化石能源,最大区别在于是否对新能源形成制约。碳排放双控可以激励新能源发展,激发绿色电力需求。


        绿证是以市场化方式发现绿色电力环境价值的重要手段,是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唯一凭证。2017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正式开启了绿证交易制度,最初是为了替代可再生能源补贴。2019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将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的替代。


       2023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将绿证核发范围从陆上风电和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扩展到所有已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常规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


        一直以来,我国绿证交易面临着“核发量和挂牌量大、交易量小”的窘境。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约5954万个,交易数量1031万个,交易率仅为17.3%。2023年绿证核发全覆盖后,核发量迅速扩大。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8.89亿个,交易绿证2.91亿个,交易率为32.7%。而且大部分是地方政府在主导交易。


        绿证交易活跃度低主要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从国内看,绿证、绿电与碳市场衔接机制尚不完善,甚至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绿证能否抵扣碳排放存在争议。如2023年,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出台了迥异的绿电交易与碳市场衔接政策,天津既认绿电又认绿证、北京只认绿电、上海只认省间交易绿电。


       2024年3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铝冶炼行业(征求意见稿)》,也是只认通过市场化交易购入使用的非化石能源电力消费量。



         从国际看,绿证一直存在“漂绿”质疑,认可度不高。RE100作为国际认可可再生能源使用的“黄金标准”,中国绿证仅被有条件承认,市场接受度很低。此外,《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配套细则——电动车电池碳足迹计算规则草案中提出电力只能按直连电力和全国平均电力消费组合两种方式计算,也排除了绿证。


       《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规则》首次提出“绿证有效期为两年”,同时为2024年前项目设置了过渡期,“对2024年1月1日(不含)之前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电量,对应绿证有效期延至2025年底”。


注:引自《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规则》


       这将有效化解绿证“囤积居奇”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绿证交易的活跃度。一方面,2024年前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项目要抓紧出售,deadline近在眼前,势必将在2025年底前迎来一波交易高峰;另一方面,2024年后的项目也有“紧迫感”,尽快成交,伴随市场存量的逐步出清,带动价格的抬升。


       政府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只手”,在碳市场、电力市场建设中需要协同发力:“看得见的手”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市场活力;“看不见的手”通过供需平衡调节,增强内生动力。


       不论是碳配额,还是绿证,未来还包括CCER项目等,长期躺着睡大觉就是“死资产”,只有在市场上流动起来,才能变成“活资本”。对于企业来说,只有把这些碳资产管理运营起来,才能发挥最大价值。一首歌曲在耳畔想起:动起来,为新的力量喝彩;动起来,每一秒都期待;动起来,就拥有精彩未来。


来源: 环球零碳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