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各省内部和国际的碳排放转移

发布日期:2020/11/23


       嵌套网络视角下
       中国各省内部和国际的碳排放转移


       01.研究背景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的28%,尽管这种上升趋势在2010年后有所放缓。为控制碳排放水平,中国承诺碳强度比2005年基准降低60-65%,并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


       随着我国在碳减排方面承担的责任日益重大,从多尺度、多区域的视角对我国碳排放进行系统评估,对于考察区域碳排放和不同类型的碳转移模式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嵌套网络分析,对国内31个省级行政区和184个国家/经济体之间的碳排放流动进行识别,研究了国内关系和国际关系对中国各省/直辖市的国内、国外碳排放流动的影响,为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02.中国各省市国内外碳排放流动情况



图1 中国各省市国内外碳排放流动情况(国内流动/国际流动)


       国内碳排放流动方面,总体而言,较大的碳排放流量与中国北部和东部的河北、山东、江苏、山西、河南等省份高度相关。江苏、山东、内蒙古、河北和辽宁是碳排放流出最多的地区,向国内其他省份排放超过70.0Mt;而河南、山西、广东、内蒙古和云南是国内主要的碳排放流入区,其中大部分省份国内碳排放流入量在60.0 Mt以上。


       国外碳排放流动方面,与国内各主要省份结构相对多元化的碳排放转移相比,国外碳排放流动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等几个国家和经济体,在东部沿海地区,碳排放的转移流动可以从国内各省追溯到国外。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和上海是最大的跨境碳排放出口国,美国和日本为主要排放目的地,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和辽宁是最大的进口国,韩国和美国为主要的碳排放流入来源。


       03.中国次区域碳排放转移模式


 
图2 中国次区域国内、国际碳排放转移模式


       从图2中可以看出,具有特定国内和国际碳排放转移模式的省份基本上聚集在4个不同的次区域中。东部沿海地区是与国外联系的主要地区,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类次区域:北方地区产生的碳排放用于国内其他省份消费(模式1),而南方地区的碳排放一般外包给国内省份(模式2)。大部分内陆省份在国外碳排放转移方面相对平衡,也可以根据碳排放国内净流动分为两组:碳排放主要来自国内的省份集中在西部(模式3),而碳排放国内净流出省份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中部(模式4)。


       04.结论


       本研究确定的区域分类表明:不仅要考虑区域边界内的碳排放(即以生产为基础的碳排放),还要考虑国内外贸易活动中体现的碳排放。基于以上考虑,需要明确各省市在国内外碳排放转移网络中的地位,特别是在国内外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不同碳排放转移模式的省份,其碳减排应努力与全球供应链的状态相适应。


       例如,模式1中国内外碳净流出量较大的省份对其他省份的碳排放消费压力较大。这些地区迫切需要提高能源效率,引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升级产业结构。模式2中的省份具有连接国内与国外的作用,在平衡碳排放盈余和赤字方面承担着很高的责任。建议进一步调整进出口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建立技术转移机制,加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对于模式3的省份,需要进一步加强先进技术的转移,鼓励低碳产业,完善消费结构,与相对发达地区开展多样化合作。模式4中的省份由于对制造业的相对依赖程度较高,有必要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与国内贸易伙伴的合作。


       总体而言,上述目标主要考虑了各省区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战略定位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而碳减排可通过多区域、多尺度的碳排放控制措施进一步探讨。在一定程度上,碳排放问题与经济发展和贸易关系密切相关,考虑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协调国内和国际碳排放转移流动的关键节点,有助于重新定位碳排放责任,促进技术转移,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来源:气候变化经济学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