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稳扎稳打!石油储能跑步入场

发布日期:2022/8/4



   “发展新能源,绕不开储能。”


   “谁先进入储能领域,谁就能抢占能源转型发展的先机!”


      近期,关于发展“储能”的声音陆续传来。特别是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实现储能商业化到规模化的发展……


      因此,各大石油公司纷纷布局储能,在加快能源转型的同时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潜力巨大
     新型储能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今年3月,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方案》,明确规定了新型储能的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针对储能技术攻关、创新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提供了保障与支撑。


     作为大规模应用光伏和风电的必经之路,储能是全球能源革新的关键赛道,产业发展路径清晰。对我国来说,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事实上,“十三五”时期新型储能在我国就实现了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的初期过渡。“‘十四五’时期,随着电力系统对调节能力需求提升、新能源开发消纳规模不断加大,我国在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方面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谈到《方案》颁布的背景时,某储能业内专家这样说。


     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锂电池储能技术更新加快,普遍循环寿命突破5000次,龙头超万次;光储一体化发展加快,促进锂电池储能产量达15GWh,同比增长260%。不仅如此,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2021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新能源+储能”、常规火电配置储能、智能微电网等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商业模式逐步拓展。


     当前,我国新型储能市场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渗透率较低,但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储能产业将随之进一步发展。“未来,储能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方案》再次明确对储能行业的鼓励,能够促进产业突破技术瓶颈,将储能产业较快地催生起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能源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所长郭海涛说。


     相继入场
     各大石油公司开始布局储能


     面对当前趋势,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储能行业正在迎来爆发期。2022年将成为我国商业化储能发展的元年。与此同时,各大石油公司开始布局储能。也难怪,石油公司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在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业务时均绕不开储能。


     今年4月1日,中国石油连发3条储能设备开发招标,旨在打造中石油特色电化学储能产品与装备,透露了其布局储能设备研发制造的计划,也透露了我国石油公司对储能发展的高度重视。


   “对于油气企业上游领域来说,建设‘新能源发电+配储’是一条必由之路。下游领域‘炼化企业+配储’也有着一举多得的应用前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徐泉表示。据了解,无论是建设风力发电还是光伏发电,企业都要面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带来的最大挑战——波动性以及间歇性。如何获得持续平稳的清洁电力供应,24小时保障油区正常生产生活,“配储”是关键。


     在此情形下,中国石油首先瞄准了风光发电大规模储能配套,和油田的综合能源供应和清洁转型作用储能应用场景重点,计划设计开发一套针对油田应用场景的综合能量管理系统。从设备储备方面来看,中国石油计划打造中石油特色电化学储能产品与装备,形成电芯制备、储能装置搭建与应用技术体系,在储能电池技术路线选择上则明显青睐钠离子电池和钛酸锂电池。


     除此之外,中国海油湛江公司也于近日表示,将力争到2025年实现“海上风场+光伏+储能+岸电”全新供电模式。中石化也于4月11日成立了中石化濮阳储气库有限公司,明确经营范围包括许可项目为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和储能技术服务。在近日的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建设推进会暨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氢电储能联合实验室,旨在制氢、储氢等领域开展机理研究及技术开发合作。


   “未来石油公司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储能作用举足轻重。比如,油区、井场、炼厂等用电大户,若想解决面临的减排难题就必须将储能应用其中,建设配备储能电站。如此才可降低用电成本,推动低碳转型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金镭表示。



     稳扎稳打
     石油企业应抓住历史性机遇提前布局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未来石油公司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储能或将是“强制性”配备。它与新能源业务发展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储能产业是持续发展新能源的基础,未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这“扶摇而上”的趋势下,无论在顶层设计还是降本增效方面储能均面临着不小的难题。


   “目前,我国的储能项目以试点为主,成本高、盈利难等问题依然突出。这是接下来要持续重视解决的困难。”郭海涛认为。


      成本高主要体现两方面。一方面,储能电站成本居高不下。2020年储能的千瓦时电次成本在0.5元左右,按照目前的储能系统千瓦时电成本,距离规模应用的目标千瓦时电次成本0.3~0.4元还有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储能尚未实现规模化应用,技术成本较高。因为当前储能领域技术种类较多,各类技术呈螺旋上升发展态势。此外,电化学储能,耗材、锂等稀有金属成本比较高,也是制约储能商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此,专家建议,石油企业应抓住历史性机遇提前布局。同时,根据自身产业特点,反复论证各类技术路线,吃透国家文件,算好经济总账,加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集成应用,为能源转型夯实基础。


     专家指出,石油企业要寻求可以大规模应用的“高安全、低成本、可持续”的储能技术。石油企业作为国家能源保供的“压舱石”,技术运用应特别看重安全性、低成本以及可持续性。当前,电化学储能技术相对最为成熟,但并非是“本质安全”的技术路线。对此,石油企业应有清醒认识。在众多技术路线中,可实现本质安全的水系电池如钒液流电池、铁铬液流电池等技术路线也应受到关注。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 付嘉欣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