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三足鼎立,孰胜孰负
发布日期:2018/7/2
6月27日,2018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在西宁举行。随着电气化浪潮席卷全球,电动汽车成为各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而作为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决定着未来电动汽车市场化的步伐。
“动力电池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将逐步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而日韩企业也将进一步向中国市场发力,中国将成为动力电池竞争的主战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这样说道。
国内电池厂商加速淘汰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动力型锂电池的出货量达到39.1GWh,占锂电行业总体规模约50%。其中汽车动力电池的出货量达到了38GWh,占全球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的65.4%。不过,动力电池市场两极分化,呈现出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市场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小型低水平的动力电池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数据显示,中国动力电池配套企业已经从2015年的大约150家降到了2017年的100家左右,1/3的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 陈清泰指出。
锂、钴、镍资源炙手可热
动力电池产业竞争已从下游客户延伸至上游材料和资源产业,世界各地的锂矿、镍矿、钴矿资源炙手可热。印度政府日前要求所有国有矿产公司集中资源,在海外收购钴、锂等资源。
全球锂、钴、镍资源的分布集中度较高且呈现寡头垄断特征,中国锂资源相对丰富,主要分布于青海和西藏。“青海拥有得天独厚的盐湖资源,已经探明的锂资源储量占全球资源储量的1/3以上,占全国储量的75%以上。”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黎明表示。
虽然中国锂盐产能增加,但产能利用率并不高。另外,中国镍、钴等资源匮乏,主要依赖进口。近年来,锂、钴等资源价格因供需不平衡迅速上涨。“以钴为例,2016年钴的价格是20万元/吨,目前已经超过60万元/吨。”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夕勇说。
谁掌握了上游资源的主导权,谁就有可能在下一步竞争中胜出。为此,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建议:“要从战略上及早规划上游的资源问题。”
陈清泰也提出:“国家应该制定中长期资源规划,把锂、镍、钴等作为战略资源,加强资源的勘察、评价、开采和资源回收利用的工作,加强市场监管,引导价格理性回归,鼓励企业在全球布局上游资源,降低资源的风险性。”
中日韩三足鼎立
在车用动力电池领域,锂电池已经成为主流,主要是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目前,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基本上被中日韩企业垄断,2017年排位前十的企业出货量占到了80%。
不过,这种格局并非一成不变,欧美企业极有可能通过研发新一代电池加入竞争。届时,中日韩三足鼎立的格局很有可能演变成中日韩欧美的竞争局面。
另外,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在其发布的《锂电池产业发展报告(2018)》中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坡,整车制造商认为日韩电池的成本和技术优势足以弥补补贴时,日韩企业会卷土重来,争夺中国动力电池市场份额。
“下一代的电池竞争中谁主沉浮,确实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中国企业如果不加快布局下一代的电池技术,竞争格局将会重新改写,所以竞争压力还是巨大的。” 张永伟说。
关注固态电池
陈清泰认为,从下一步发展来看,应该关注固态电池。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日前宣布,将与丰田、松下等企业启动固态电池核心技术的开发。
“拼生产规模只是浅层次的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最重要的是掌握核心技术,而且有能力不断创造核心技术。”陈清泰建议,电池企业应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开展动力电池的基础研究,并与核心材料、整车回收和梯次利用等企业做深度合作。
作为中国乃至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出货量冠军,宁德时代正在进行超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研发。
“在磷酸铁锂方面,2018年我们要做到160Wh/kg,2020年预计会超过180Wh/kg。至于三元锂电池,今年量产的达到240Wh/kg,2020年大批量生产的大概会在270Wh/kg以上。”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黄世霖说。
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
近年来,电动汽车发展迅速,最早投入市场的车载动力电池已经开始进入退役期,第一轮大规模的动力电池报废期即将到来。咨询机构EVTank的研究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量将达到42.2万吨,梯次利用和回收拆解市场规模将达到131亿元。
“加快电池回收再利用的体系建设。要从战略高度来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陈清泰指出。
德国也在研究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据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交通运输与能源领域负责人金彩尔(Sandra Retzer)介绍,宝马、戴姆勒、大众、奥迪等汽车企业都有一些电池二次利用的项目。例如,戴姆勒联合一些公司在德国建造世界上最大的退役电池储能设施,规模高达13兆瓦时,该项目覆盖了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电池在退役之后进入储能系统,完成储能的使命之后再进入产品循环系统,从而为生产动力电池提供原材料。
来源: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