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汽车产业的“新时代”
发布日期:2018/1/10
传统汽车产业是由整车企业基于汽车动力系统(燃油发动机)和车型的系统设计,通过掌握以发动机和车型为核心的“产品定义权”,进一步掌握市场划分、品牌与车型定价及生产批量等“市场定义权”。汽车产业经过百年的发展,尽管已经实现了全球设计、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但不同厂家、不同平台、不同品牌之间的生产体系差异性仍然非常大,特别是配套零部件因体系不同,标准化、通用化程度很低。这一方面使得包括生产传统发动机的零部件企业很难通过规模化生产积累实力,挑战整车企业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也使得整车企业通过动力和车型的系统设计控制零部件配套体系,通过品牌差异化实行生产体系差异化的垂直分工产业组织形态长期固化。
整车企业“产品定义权”被削弱、水平型分工体系推进以及跨域企业进入是一个相互影响、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组织将发生显著变化,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
一是随着汽车电动化的推进,模块化生产企业(特别是动力电池)在乘用车领域将通过生产标准化、通用型产品,取得独立的市场地位;
随着互联网和新一轮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和平台化对传统汽车产业链的渗透,汽车产业的传统流程正在被改变。数字化的核心是利用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反馈的闭环,通过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完成汽车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等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决策和控制。借助数字化的虚拟和仿真、网络的数据和信息集成、平台的数据分析和实时决策,汽车产业在新的“物理层、数字层、平台层”框架体系下,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流程创新能力。在实践中既有集成消费者消费偏好的汽车电商平台、协同设计平台,也有集成消费者出行需求的一站式出行服务平台,还有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基于实体工厂的虚拟工厂,通过最终完整物理信息系统(CPS)的构建,实现能够对消费者需求快速响应、具有产品大规模定制能力的柔性生产体系。
另一个改变汽车产业流程的因素是汽车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传统汽车产业链中由消费者购买、管理、使用汽车的模式即将让位于消费者购买出行服务、租赁使用汽车的模式。在这样的趋势下,汽车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将在汽车产品到达最终消费者之前发生分离,在分离过程中会催生出三种类型的平台公司:
一是持有汽车所有权,提供汽车长期租赁服务的重资产“汽车硬件管理运营”公司;
二是持有汽车所有权,提供分时租赁服务的“硬件+出行服务”平台公司;
三是向重资产公司租车或P2P模式,提供出行服务的“出行服务运营”平台公司。
随着汽车消费侧出现消费者从买车到租车,从购买汽车产品转向购买出行服务,传统整车企业通过产品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减弱;随着汽车电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平台化的发展趋向,传统整车企业通过垂直分工体系对供应链的控制力逐步减弱;随着具有典型互联网模式、对消费者偏好和需求有充分了解的平台公司崛起,以传统整车企业为中心的产业流程正在改变,产业重心正在从汽车制造向出行服务转移。汽车产业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以传统整车企业为中心、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销售模式为主导的传统汽车产业格局正在走向以满足个性化消费和出行服务为中心的新产业格局。下图为汽车传统产业格局和新产业格局的对比。
与传统产业格局相比较,未来汽车产业新格局具有三个方面的新特征:
一是包括独立的汽车设计公司、独立的模块化供应商、无品牌代工工厂、硬件管理运营商、出行服务运营商等在内的新产业主体将逐步出现,拓展了产业组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发展逻辑看,新型的出行服务运营平台是传统公共交通服务平台的“转型升级版”,背后的驱动力量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消费者对更好出行服务体验的需求升级;从内在机制看,出行服务平台通过撮合出行需求与供给的双边市场效应和集群效应,汇集了消费者最重要的出行大数据,并通过进一步把累积和实时出行数据变成平台智能服务的驱动资源,从而逐步提高出行服务需求和供给的匹配效率;从发展趋势看,单一的出行服务平台会逐步出现属地分化、群体分化、轻/重资产等方面的分化,形成多平台共存模式。从汽车产业格局变化的角度来看,出行服务运营平台是汽车产业从挖掘生产效率向挖掘汽车使用和服务效率过渡的主要载体,是汽车产业新格局形成的驱动主体之一。
从硬件管理运营商发展的外在逻辑来看,汽车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以及消费者由购买汽车转向购买出行服务,将大幅度减少终端家庭用户的汽车保有量,而要满足大多数人个性化、机动化的出行需求,汽车的社会总保有量就需要维持一定的最低规模。社会总的汽车保有量和家庭用户汽车保有量之间的缺口将结构性地催生出汽车硬件管理运营商这一产业新主体。
随着新格局的逐步形成,一部分汽车后市场服务商也会慢慢转型,例如汽车销售、维修保养、充电服务等企业也会依据自身优势转变为硬件管理运营商或与其进行战略合作。当垂直的分工体系逐步被打破,产业重心从制造转向服务,以及平台型公司大量崛起,汽车产业的进入壁垒将会明显降低,新进入企业将会出现“潮涌”现象。来自互联网领域的一些新兴主体,例如互联网车企以及出行服务平台企业会抓住机遇进入到新的产业体系中,与传统汽车企业合纵连横,共同塑造新的产业格局。
一是要从战略高度考虑未来交通出行变化对汽车价值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影响,把汽车产业格局变化放在交通出行革命、能源革命、新型城市化、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统筹考虑,组织跨行业、跨领域的相关机构和专家学者对汽车产业的中长期格局变化进行前瞻性、趋势性、情景化的研究,准确把握汽车产业格局变化的内在规律和外部推动因素,为相关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准备理论基础。
二是在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和产业政策创新上,一方面要顺应汽车产业格局的趋势性发展,管理上放宽行业和市场准入,产业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创新,以新型产业平台发展为重点,激发更多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形成面向未来智能出行的产业生态体系;另一方面要对汽车产业格局变化带来的产业冲击、就业冲击和社会冲击未雨绸缪,在传统汽车产业主体的转型方面要考虑制定专门的支持性政策,在汽车国有企业改革的设计方面要考虑发挥国企在就业结构调整上的“稳定器”作用。
三是在产业管理内容上要顺应新产业格局下业务模式的变化,要由对汽车产品的一致性监管向产品和服务一致性监管并重转变,要由对传统汽车企业的管理向汽车企业和平台管理并重转变,探索借助硬件和出行服务平台对汽车产品和服务一致性监管的新模式,要注重对汽车产业数据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管理。
美国凭借福特生产方式,充分挖掘生产线效率,成为大规模生产为标志的汽车强国;日本凭借丰田生产方式,充分挖掘供应链效率,成为精益生产为标志的汽车强国;中国如果能借助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打通汽车制造和服务环节,充分挖掘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生产和使用效率,必将创造汽车社会发展的中国模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产业新格局,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领汽车社会下一个百年的发展,并最终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以创新的姿态站上世界之巅。
来源:中国汽车报 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