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后补时代,破局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未来怎么办?
发布日期:2017/10/25
2017下半年,光伏行业聚焦之一仍是平价上网。
近年来,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链各环节市场占有率多年均位居全球首位,已经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朝阳性产业。
在光伏产业耀眼的光环下,越来越多的行业专家、企业大佬已经意识到产业正进入“换档期”,并逐步探寻未来光伏发展的走向,以期更好的迎接下一个风口。而就目前我国光伏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光伏行业主流的设备厂商及一些投资集团还有国企均重金杀入了容量不大的分布式光伏市场!
北京鉴衡认证中心副主任纪振双称,光伏已经进入了后补贴时代,将逐步实现由“财政补贴”到“政策扶持”的过渡。分布式市场虽火热,却存在浮夸成分。在他看来,光伏产品不同于其他商品,光伏产品的定价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需要政府给出一个指导性的收益水平文件,一方面为产品定价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则是给投资企业、个人或金融机构等一个合理的收益预期,以便投资决策。
事实上,光伏行业由于产业发展初期成本较高,必须依赖政策补贴才能维持一定的发展规模,此时光伏发电在能源结构中作为补充性能源,而补贴规模的大小决定了光伏产业空间的上限。
只有当光伏发电成本与传统能源具备可比性,也就是实现并网侧的平价上网,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扩大份额,并逐渐在能源结构中由补充性能源变为替代性能源。
我国已经充分意识到推动光伏新能源发电并网侧平价上网的重要性,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光伏并网侧、用户侧平价上网的目标,并要求发电侧成本进一步下降30%、40%。
对于光伏行业平价上网进一步走势的预测,除了产业进入“换档期”,平价上网指日可待的共识之外,众说纷纭。
2017年9月下旬,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光伏头条记者对北京鉴衡认证中心副主任纪振双进行了面对面采访。
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经国家认证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致力于为太阳能、风能、碳排放等清洁技术领域,提供技术开发、标准制定、认证、检测、产业和政策研究等服务的第三方机构,是国内少数同时具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和中国计量认证(CMA)资质的检测认证机构。
以下为采访实录:
光伏头条:关于平价上网,您觉得我们首先必须明确或探讨的问题是什么?
纪振双:从近几年的降本幅度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平价上网已是光伏不二的选择,但也不要轻言平价上网,否则,会误导别人,包括决策部门。谈及平价上网,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光伏发电是否具备平价上网的条件,其次是平价上网路在何方。
光伏发电没有原料成本,而且我国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再加上光伏发电具有灵活性大、适应性强、安装和维护相对简单等特点,发展前景毋庸置疑。长远看,光伏发电应该是一种比较廉价的发电形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初始投资所带来的单位发电量成本过高,系统间歇性出力、波动性较大所带来的供电安全问题。
从目前的技术贮备情况看,上述问题都有破解之道,但也不会象某些人说的那样,轻而易举,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光伏发电不单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种清洁、廉价、可持续的能源供给方式。
光伏头条:那么在您看来,平价上网的路在何方?
纪振双:平价上网的核心是降本,从降本措施看,不外乎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政策性的措施,即非技术性降本;二是技术性降本。在可预见的未来,二者缺一不可。
对于非技术性降本的问题,请看下表:
表1为年内建设的某光伏发电工程的成本构成,用以说明非技术降本的潜力和方向。需要说明的是,表中的提法和数据并不十分准确,仅为说明问题。
从表中可以大致窥视出光伏电站建设成本的总体构成及降本方向。涉及技术成本,后面会做进一步阐述,本处想重点谈的是非技术性成本。
上例中,非技术性成本占比在20%以上,假定接入工程由电网部门承担;另外,土地和项目开发成本在现有基础上下降30%,整个项目的建设成本会下降10%以上。从近期政府部门发布的文件看,国家已在着手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从更有利于光伏发展的角度及以往经验看,某些方面的政策仍需进一步明确。
光伏是个年青的产业,很大程度上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特别在政策层面。目前,有些方面的政策尚不够明确,不同部门之间对政策把握也不够统一,由此造成企业投资损失的案例已不鲜见。这就需要业内提高守法意识,此外减少政策上的灰色地带,以减少政策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投资风险,包括违规成本。
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对促进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目前,光伏已进入后补贴时代,会逐步实现由“财政补贴”到“政策扶持”的过渡,下一步,还会有系列政策出台。如何让政策落地,是需要研究并着力解决的问题,特别在当下大的经济环境下。
对于技术性降本,从大方向考虑,工程的总投资和运营期的总成本在主导度电成本,首先需要提醒的是:不宜盲目、粗野式地追求初始投资的下降,需要平衡初始投资和运营两方面的成本,初始投资的降低不能以牺性质量及运营期的可靠性为代价,否则会适得其反。
建议:
1. 依托技术进步,以提高单位可利用面的功率或能量密度为核心,降低电站的建设成本。
对光伏电站,从效率角度,主要包括设备效率和系统集成效率,如以单位可利用面积(如组件面积)的能量密度或发电量与接收能量之比作为考量指标,就能统领各方面的效率。从技术角度,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应该聚焦在如何提高单位可利用面积的能量密度上来。包括设备和系统集成两个层面。
以表1所列项目为例,在单位面积组件销售价格、其他设备价格、单位面积土地成本、接入和开发成本、贷款利息不变的情况下,组件效率提高30%,单位装机量的组件成本、设备安装成本、土地成本会以相同或近似比例下降,工程的总投资会下降20%左右。
2. 以提高系统和设备的可靠性为核心,降低运维及运营期的均摊成本。
目前,光伏电站的运营期基于组件的设计使用寿命,组件设计使用寿命主要依据组件功率的衰减指标来确定。近期,已有企业宣称某种类型的组件可以使用30年。无论是20年、还是30年,都不能给出足够的依据或证实。从财务角度,可以先给出一个定性的判断。
以单晶组件为例,2年前,主流效率在15.3%左右,相信3年内,单晶的主流效率会达到18%左右。按18%计算,即使衰减20%,转换效率仍在14.4%左右,如果固定资产采用梯级折旧,假定25年以后的年折旧率按0.5%计算,其他设备具备必要的性能,以目前的脱硫标杆电价比较,仍有不错的效益。从技术的角度,需要解决的是设备的可靠性问题,这也是当下业内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从非技术的角度,需要考虑的是相关政策的衔接。
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高效率、高可靠、长寿命”都应是光伏的发展方向。
3. 以提高运维的智控水平为核心,降低运营期的其他成本。
对集中式地面电站,具有地广人稀的特点;对分布式电站,具有小、散、运行条件复杂的特点。另外,光伏发电已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情况会更加复杂。
无论从减少运维成本的角度,还是安全运行的角度,都需要提高光伏电站的智能化控制水平。按照真正意义的智控标准判断,目前的监控系统大多处在“有眼缺脑、有嘴无手”的状态,要做的事还很多。总体判断:光伏发电的运维应该朝着“现地少人/无人值守+远程智控+区域专业性检修+就近社会力量间歇性维护和应急响应”的方向发展。
光伏头条:光伏发电的合理利润或收益应该是多少?
纪振双:目前,不同光伏项目宣称的收益率相差较大,大多是粗算或帐面收益,并不能代表实际的收益水平,某些项目,如时下较火的某些户用系统,存在浮夸成分。
不同于其他商品,光伏电力产品为政府主导的定价模式,需要给出一个指导性的收益水平,一是为产品定价提供依据;二是给投资企业或个人、包括金融机构一个合理的收益预期,便于他们进行投资决策。
光伏头条:如何科学合理地测算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
纪振双:目前,业内对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的讨论较多,争论的焦点有两个,一是需要纳入计算的子项成本,二是按现值还是期值计算。这个问题上,无需争论,更不需要引经据典,只需要按照国内通行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及现行会计制度和准则核算光伏的电力成本即可。需要讨论和深入研究的是如何核定那些纳入成本核算、可控程度较低的变量。
例如:
运营期的预期发电量
计算预期发电量时,不确定性较大的变量有4个,包括:辐射量、系统的初始效率或性能指数、性能指数的年衰减率、系统的可利用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太阳能资源评估结果的准确度不够;系统效率或性能指数的测试及评价方法不够完善和统一;性能水平的衰减率及系统可利用率的取值不够合理。当下,急需完善和统一发电量影响因素的测试和评价方法,以便为发电量的预测及电力成本的核算提供技术支撑。
固定资产折旧
目前,多数光伏发电项目,对纳入固定资产的设备,均按项目的设计使用寿命确定设备的折旧年限。对组件,按设计寿命确定折旧年限,尚有一定的数据支撑;而对于其他设备,特别是电气设备,缺少依据,也不合理。需要不同设备的生产厂家基于以往的经验及可靠性设计结果,给出相对合理的保证值,并作为确定设备折旧年限的依据。
运营期内的维修费用
目前,许多光伏项目年预算维修费用比例在总投资的0.5%左右,缺少依据。一是没有考虑工程质量的实际;二是没有考虑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预防性维护成本。需要做的是:综合考虑设备及工程在可靠性方面的质量要求、系统的运行环境、光伏设备的特点及当下的质量状况,确定更为科学、合理的维修费用计算方法或模型。
来源:光伏头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