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大山深处“种太阳”| 电科装备光伏扶贫侧记
发布日期:2017/5/17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浦市镇长坪村的山坡上,一排排整齐铺设在机架上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刚装上的光伏电站,在这小小一亩地上,一年能发6万多度电呢,能为咱们村每年增收6万元!”村委会李主任指着不断跳动的数字电表,乐呵呵地告诉我们。
为响应国务院扶贫办确定实施的“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的光伏扶贫工程,电科装备通过开发太阳能资源,已将扶贫足迹拓展到了湖南省14个市州,累计完成了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近300个,每年可创造售电收入约1200万元,可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25年的稳定收益,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因地制宜 走出光伏扶贫新路子
面对湖南以中地区低山与丘陵为主,复杂多样的地形,选择合适的光伏电站模式,成为了开展光伏扶贫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电科装备湖南红太阳新能源公司根据光伏发电建设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了光伏扶贫建设模式和建设场址,结合农业、渔业等开展了多种“光伏+”应用,为光伏扶贫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最大程度地保障了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
光互补:发电种田两不误
5月初,常德市桃源县东山村种植的8亩油菜已到丰收季节,安装在上方的光伏电站初见轮廓,电站投入使用后,预计年售电收入可达到33万元,将给村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电站建设中,电科装备湖南红太阳新能源公司通过专业支架将“农业种植”与“光伏发电”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棚上太阳能发电扶贫、棚下农业种植惠农”的集约用地新模式,为湖南省光伏扶贫和农村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提供了较好示范。
渔光互补:上可发电、下能养鱼
芳草萋萋,流水潺潺,平日里安静的永州市双牌县泷泊镇九甲村小河边,正是一派热闹景象。时值光伏电站紧张的建设阶段,项目负责人龚鑫源正指导工人进行组件安装…
渔光互补电站充分利用了九甲村水域面积较大的优势,在节约当地有限耕地资源的同时,通过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在发电的同时为养鱼提供了良好的遮挡作用。
荒地光伏:荒山变“金山”
阳光洒在新田县骥村镇黄栗山村的山地上,一排排蓝色的光伏电池板堆砌起错落有致的“梯田”,为昔日的荒山披上了“新装”,正源源不断地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黄栗山村是新田县脱贫攻坚的125个贫困村之一,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6人。2016年,为加快该村的脱贫步伐,新田县县委、县政府将该村列入光伏扶贫项目试点建设村,经过前期建设,黄栗山村60KW光伏扶贫工程于2017年1月完成并网发电。目前该村因此项目有了集体收入,176名贫困户也因光伏扶贫项目的实施共同分享光伏扶贫带来的“红利”。
用脚步丈量出的扶贫路
光伏扶贫电站单体小、分布广,从任务下达到并网周期短,这往往要求项目团队在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现场勘测、技术方案、费用预算及设计出图等任务。一台笔记本,一个卷尺、一叠资料,简单的换洗衣物是这群光伏人出差在外的标准行囊,一天奔波300公里,手机通话记录100条以上已成为了他们的工作常态。
清明假期第一天,从村部出发,经过望不到尽头的盘山公路,转过一片茂密树林,迎面来到一片开阔地,即是项目设计人员当天的第一站。余永新拿出测量工具熟练地进行物距测量、寻找着最佳光照角度、分析地质情况…同行的彭益龙、尹冬航正与村干部、电力局工作人员讨论着现场情况及电力接入等问题,待此处事项办妥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另一个村落。白天他们一个接一个村的跑现场,晚上他们画图、出设计方案,常常工作至凌晨2点,为的就是在项目开工建设时能够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中,在大山深处“种太阳”的中国电科光伏人正满怀激情,用脚步继续丈量着湖南14个市州的扶贫路,未来,他们将继续以责任和担当,以敢啃硬骨头的干劲,冲锋在扶贫攻坚的第一现场!
来源:中国电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