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八达!3800亿!国网将再建38条特高压!
发布日期:2022/1/14
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大背景下,特高压电网可成为中国“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水火互济、风光互补”的能源运输“主动脉”,破解能源电力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实现了能源从就地平衡到大范围配置的根本性转变,有力推动了清洁低碳转型。特高压,将成为“十四五”电网重点投资方向。
据中国能源报微信报道悉,“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规划建设特高压工程“24交14直”,涉及线路3万余公里,变电换流容量3.4亿千伏安,总投资3800亿元。其中,2022年,国家电网计划开工“10交3直”共13条特高压线路。
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建成“14交16直”在建“2交3直”共35个特高压工程,在运在建特高压线路总长度4.8万公里。
2021年3月1日,国家电网发布《 “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已建跨区输电通道逐步实现满送,提升输电能力3527万千瓦。规划建成7回特高压直流,新增输电能力5600万千瓦。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到3.0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0%。2030年,跨省跨区输电能力将提升到3.5亿千瓦。
那国家电网已经建成哪些特高压通道?未来还要建设哪些?
已建成特高压输电通道
根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0社会责任报告》,国家电网已累计建成投运“十四交十二直”26项特高压工程,在运在建线路总长度达4.1万公里,累计送电超过1.6万亿千瓦时。
1、已经建成的交流特高压通道
1)长南荆特高压 :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起点山西晋东南,终点湖北荆门,途经河南南阳;
2)皖电东送 :淮南—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起点安徽淮南,终点上海,途经皖南、浙北;
3)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起点陕西榆横,终点山东潍坊,途经晋中、石家庄、济南;
4)锡盟送山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起点内蒙古锡盟,终点山东济南,途经北京东、天津南;
5)浙北—福州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起点浙江,终点福建福州,途经浙中、浙东;
6)蒙西—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起点内蒙古,终点天津,途经晋北、雄安;
7)张家口—雄安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起点张北,终点雄安;
8)雄安-石家庄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起点雄安,终点石家庄;
9)潍坊-临沂-枣庄-菏泽-石家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
10)蒙西-晋中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
2、已经建成的直流特高压通道
1)复奉直流:向家坝(四川、云南交界)—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
2)锦苏直流:锦屏(贵州)—苏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3)天中直流: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4)宾金直流:溪洛渡左岸(四川、云南交界)—浙江金华±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5)祁韶直流:±800千伏祁韶(甘肃酒泉—湖南湘潭)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6)雁淮直流:±800千伏山西晋北送电江苏南京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7)锡泰直流:锡盟—江苏泰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8)昭沂直流:内蒙古上海庙~山东临沂±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9)鲁固直流:内蒙古扎鲁特~山东青州±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
10)吉泉直流:新疆昌吉~安徽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11)灵绍直流:宁夏灵武市~浙江绍兴±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12)青海—河南:青海海南州~河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
在建特高压输电通道
1)四川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
2)四川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
3)陕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
完成前期工作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1、已经获得核准:“七交两直”
1)南昌-长沙交流工程;
2)荆门-武汉交流工程;
3)芜湖站扩建工程;
4)晋北站扩建工程;
5)晋中站扩建工程;
6)北京东站扩建工程;
7)汇能长滩电厂送出交流工程;
8)白鹤滩-江苏直流工程;
9)闽粤联网直流工程;
2、已经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三交一直”
1)南阳-荆门—长沙交流工程;
2)驻马店-武汉交流工程;
3)福州-厦门交流工程;
4)白鹤滩-浙江直流工程;
3、已经完成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三直”
1)陇东-山东
2)金上-湖北
3)哈密北-重庆
以下来源于中国能源报、作者李文华
特高亚怎么来的
▲±800千伏上海庙—山东特高压输电线路。
能源互联网电力新基建
以专业的角度剖析:新基建 综合能源产业发展,态势,深度挖掘综合能源行业内的市场行情,企业动态,规划政策等行业资讯。
2004年底,掌舵国家电网公司两个月的刘振亚和时任国家发改委主要领导,一同参加三峡—广东直流输电工程验收总结会。疾驰的中巴车上,谈及中国缺电的现状,刘振亚深感忧虑,国内电力供应已“严重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
大规模、长距离输煤一直是中国能源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铁路新增运力的70%以上用于煤炭运输。本世纪初我国沿长江每30公里就有一座发电厂,长三角地区每年每平方公里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45吨,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倍。这和中国资源禀赋与负荷逆向分布密不可分。中国76%的煤炭、80%的风能、90%的太阳能分布在西部北部,80%的水能分布在西南部,70%以上的电力消费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能源富集地区距离东中部电力需求中心1000到4000公里左右。
对于国家发改委主要领导关于解决方案的疑问,自称“电工班班长”的刘振亚亮出“高招”:建设“电力高速公路”——特高压电网,彻底扭转中国电力发展长期受制于煤炭运力的难题。
特高压是指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及以上直流输电技术,具有输电距离远、容量大、效率高、损耗低、单位造价低、占地省等诸多优势,能够有效解决能源供应不安全、现有电网不安全、生态环境不安全等问题。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化石能源资源有限与需求快速增长、煤电运紧张与能源资源配置能力不足、清洁能源发展与消纳困难等矛盾?
刘振亚这样描述特高压思路的形成:“2000年以前我在山东工作,当时各个地方都是哪里缺电就在哪里建电厂,不重视电网,也很少考虑有没有煤、运力够不够。2000年以后来到北京,从更高层面再看我国能源资源、电力供需,才深刻认识到,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是造成我国煤电运长期紧张,周期性、季节性缺电的根源,要根本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发展输电容量更大、输电距离更远、更高电压等级的电网,提高电网‘运力’,有朝一日能在全国范围配置电力。”
事实上,刚刚掌舵国家电网公司的刘振亚,在主持第一次党组会上就提出要发展特高压。会后,国家电网公司就发展特高压向国家递交了一份材料。中国特高压发展的大幕由此正式拉开。
如果更早追溯,刘振亚的胸有成竹,源于早在他的研究生论文中就涉及了中国需要更高电压等级这一课题。
在刘振亚脑海中酝酿多年的特高压输电这一“高招”,打动了大家,在当天三峡-广东直流输电工程验收总结会上,他们表示特高压输电是“解决能源问题很好的思路和办法”,应在“电力规划中加以研究和考虑”。
2005年春节后,国家电网公司启动了可行性研究。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文(发改办能源【2005】282号)提出“启动我国百万伏级交流、正负80万伏级直流特高压输电技术前期研究工作”。3月21日,国务院领导主持会议,刘振亚作了汇报。这次会议纪要(国阅【2005】21号)明确同意发展特高压电网,并将特高压纳入国家重大装备规划。
筹划多年,特高压建设按下了“加速键”。
特高压“论战”
▲2006年8月19日特高压晋东南变电站奠基仪式。
就在发展特高压得到国务院领导认可后不久,一股反对声音也在萌生。
2005年5月,一份题为《关于发展特高压电网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的报告,提交到国务院。提出现有的500千伏电网上面再搞一个1000千伏级电网,是否必要,是否安全。
三天后,国务院要求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讨论。一场旷日持久的特高压“论战”由此展开。
2005年6月21-23日,国家发改委在北戴河组织召开了特高压输电技术研讨会。会场摆的论证资料厚达半米,“200多人参加,既有电工专家,也有电力设备专家”。
专家们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输煤输电比较、特高压经济性、安全性和电磁环境影响。
事实上,与500千伏超高压交流输电相比,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距离增加了2-3倍,输电容量提高了4-5倍,输电损耗仅为1/3,走廊宽度仅为1/3,单位造价只需70%。
与±5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相比,±800千伏、±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距离分别增加了2-3倍、5-6倍,输电容量分别提高了2-3倍、4-5倍,输电损耗不到1/2、1/4,单位容量走廊宽度仅为65%、55%,单位造价只需65%、40%。
与输煤相比,西部北部大型煤电基地的电力通过特高压输送到东中部负荷中心,到网电价比当地煤电标杆上网电价低0.06-0.13元/千瓦时。
另外,特高压输电工程的电磁环境指标均符合国标要求,噪声明显低于500千伏输电工程。
从2009年我国第一条特高压工程投运到现在,我国已经建成了30个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充分验证了特高压的安全性。在特高压电网的有力支撑下,我国电网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的特大型电网。
会上,大部分人都赞成搞特高压,即便一些人提出了需要改进或注意的问题,但大方向上也都赞成搞。国家电网公司呼吁“开展试验示范工程建设的条件已经具备,建议尽快批准试验示范工程”。
2005年9月下旬,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可行性报告顺利通过国家审批。
北戴河会议后,特高压发展未能一帆风顺,一些机构和人员再次提出不同意见。
2005年10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第二次论证会,并特意邀请反对特高压的人来参加。
会议邀请了原电力部部长史大桢、原电力部副部长陆延昌等老领导,与会专家写了书面意见材料,并都签上了名字。
两次会议过后,反对意见仍然集中在特高压的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等问题,尤其是对交流特高压技术的应用以及由此出现的交流同步电网、大电网安全性等方面,还有不同意见。2006年春节后,一些人再次提出,慎重考虑发展特高压技术。
特高压一度成了敏感话题,开始陷入“专家上书-国家电网公司汇报-政府论证-专家再上书-国家电网公司再汇报-政府再论证”的“怪圈”。
后来,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在《筚路蓝缕》一书中回忆:“由于有着过多的争议,延缓了特高压的建设。”“不要说刘振亚了,像我们这样的人都感到身心疲惫。其实争论不可怕,但只争论不拍板,这是有问题的。”
2006年11月27日,国家电网公司举办了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研讨会。会上,时任国际大电网会议秘书长科瓦尔认为,发展特高压不存在技术可行性问题。对于是否发展特高压技术,当时意见已经比较一致。
但在第一条特高压工程已经安全运行了5年多,后续多条特高压工程相继建成并安全运行的事实面前,仍然有人不断质疑。
为此,2014年3月,全国政协组织了一次专题调研。5月15日,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题研究特高压发展有关重大问题。会上,国家电网公司就为什么要发展特高压技术、为什么要构建“三华”同步电网、为什么特高压电网要交直流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汇报。这次会议对特高压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原来反对的人仍然坚持反对。
无论如何,全国政协座谈会、北戴河会议、发改委会议、特高压国际会议,在中国特高压发展史上,都是绕不过的思想论战。
来源:电网设备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