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生机盎然!从奥运到冬奥,回顾我们走过的绿色之路

发布日期:2022/2/16

        

          如果说,2008年召开的第29届夏季奥运会展示了北京千年古都的全新形象,令世界为之惊艳,那么,2022年举行的第24届冬奥会则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更具魅力、更有自信的未来都市。


         十多年间,城市在变、社会在变,奥运创造的遗产却得以传承。“绿色奥运”就是其一。


         2008年,北京奥运会把“绿色奥运”列为三大理念之一,通过优化能源、大气治理、城市绿化等手段,兑现了对全球的庄严承诺。


         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作为理念,从能源、建筑、交通、碳汇四方面入手,实现“冬奥会所产生的碳排放将全部实现中和”的目标。


         在北京,绿色办奥不仅被传承,而且实现了飞跃。其中,既有能源产业的升级,也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助力。


          从示范电到全绿电


          1月18日,记者的朋友圈被一条小视频刷屏,视频内容是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前一天例行记者会上的发言。他就“冬奥绿色环保”的话题,引用了俗语,还说出了金句:“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


         事实上,这不是风能首次点亮北京奥运会的灯火。2008年,北京建成了首座风力发电场——官厅风电场,设计总装机容量为40万千瓦,所发电力全部并入华北电网。据统计,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所使用的所有电力中,有25%以上的电力来自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


           浙江财经大学政府管制研究院研究员李阳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全过程,他向记者回忆,在《2008年奥运会环境保护指南》的十项要求中,与清洁能源直接相关的有“充分使用清洁能源”“绿色照明节能”“推广热泵技术”等三项,其他为“冷热电三联供”“鼓励蓄热蓄冷”等建筑、设备或运营方面的节能技术。当年,共计69个清洁能源利用项目在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中使用,所有奥运工程新能源利用设施正常运行,相当于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碳5.7万吨。


           但在李阳的印象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清洁能源的利用受制于技术条件和发展规模,仅限于“呼吁探索推广,提倡充分利用”。



           2022年,绿色电力对奥运的贡献度大幅增加。赵立坚以张北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为例指出,张北的风转化为清洁电力,并入冀北电网,再输向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26个场馆历史性地首次实现100%绿色电力供应。



       从25%到100%,这不仅是奥运场馆能源供应的数字变化,也是中国能源行业优化升级的一个缩影。


         在官厅风电场落成的2008年,中国风电和光伏产业仍处在示范阶段:全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首次突破千万千瓦大关,第一个国家级光伏发电特许权项目刚启动招标。


         此后十多年,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之路几起几落,但在能源产业走向绿色低碳的大背景下,风电、光伏经历了规模扩大、成本下降、竞争力提高的过程。最新数字显示,全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均已突破3亿千瓦大关,连续多年位列世界第一。


          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设施的大量出现,虽然实现了清洁零碳的目标,但其间歇、波动的特点却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挑战。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其波动性带来的影响,输送和存储绿色电力成为近年行业攻坚的新课题。在北京冬奥会中,这个新课题完美得解。


           在输电方面,张北±500千伏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采用了世界领先的新技术,借助电网和绿电交易,张北的绿色电力可以极小的损耗输送到三个赛区的所有场馆。


          在储能方面,富余的电能将通过直流电网输送到国家电网建设的丰宁抽水蓄能电站。通过能源互补协同工作,这个巨大的“充电宝”保障了冬奥场馆电力的安全运行。


           就像北京奥运会一样,北京冬奥会留下的能源技术也将成为样板,并获得新的传承和发展。


        从低碳建议变为主动参与


        无论是绿色奥运还是绿色冬奥,“绿色”始终包括两层含义:物质绿色和意识绿色。100%的绿色供电得益于能源升级,这是物质绿色,意识绿色的落实则更多地表现为公众参与低碳生活。


         2001年,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之后不久,有环保志愿组织提出建议,请网友为“建绿色北京、迎绿色奥运”出谋划策,并将所有收集到的建议内容通过“绿色北京”环保网站公布。做法的初衷,是希望更多普通人了解绿色奥运的概念,并从自身做起、参与其中。


           但当下,随着技术提升,低碳建议不再只是几个口号或几项倡议,而是化为可见、可算、可参与、可比较的实物,比如碳足迹小程序——“低碳冬奥”。这个小程序在2021年7月正式上线,其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和计算方法,为每位参与者设立低碳账户、奖励碳积分,鼓励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低碳行动。


            借助技术帮助普通公众参与低碳生活,只是践行绿色冬奥的举措之一。这届冬奥会中,大量的人工智能和5G技术与建筑设施、交通物流等领域融合,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字科技的力量。


            对于这些眼花缭乱的“黑科技”,我们不应只是点赞。毕竟,发明技术的意义在于应用,好的技术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更科学、合理地利用水、电、气等资源,帮助更多的人形成习惯,共同构建出可持续的城市运行模式。


           这也是绿色奥运的终极目标:从视觉上和物质上的绿色,到实现深层次的绿色——意识和观念上的绿色,进而让更多的人走上“碳中和”的道路。


           当然,这条路还很长,但幸运的是,我们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来源:  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  作者:张越月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