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山西“煤制氢”
发布日期:2019/11/18
山西省欲打造中国“氢谷”。这个听起来十分时髦的词汇,并不仅仅是山西产业转型选择的方向。广东佛山、山东济南、吉林白城等全国20多个地区都在陆续喊出类似的口号,只不过山西省打造“氢谷”的制氢路径不同——煤制氢。
作为产煤大省,山西省的煤炭产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煤炭是山西的支柱产业,“一煤独大”同样也使山西深陷“资源陷阱”。当地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煤炭行业,增长也随煤炭行业而波动。摆脱煤炭依赖症,寻找新动能成为山西省极力追求的目标。
但“氢谷”计划并未离开煤。今年11月,山西省工信厅与省内大型煤炭企业——阳煤集团、焦煤集团、潞安集团等企业签订氢能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寻求煤制氢发展之路。
氢能属于二次能源,对环境友好,具有可再生性。氢气一直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其作为化工原料使用已有很长的历史。目前,人们正在探索将氢气作为新型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比如应用在氢燃料电池车上。以氢为燃料的汽车,仅排出水,而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车辆则排放大量有害气体和物质。
煤制氢的过程没那么“纯洁”,因为在制氢的过程中,离不开煤。煤炭的成分中又含碳、硫等元素,这必然带来污染物及碳排放。
目前煤制氢主要有三条路线:一是煤直接制氢,即将煤炭气化后转化成合成气,再将其中的氢气分离提纯;二是煤化工副产氢,即在焦炭、兰炭等煤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会副产氢气,例如煤制甲醇、煤制合成氨等项目的合成气中含有氢气,将这些副产品回收,可用来制取满足燃料电池所需的氢气;三是利用煤来发电,通过电解水制氢。
山西的煤炭企业在三种路径中游走,却一直没有大力推动项目落地,目前真正进入实践的屈指可数。煤制氢之路到底遇到了哪些障碍?这个富产煤炭的省份,是否有希望通过“氢谷”实现转型跨越?
观望中的煤企
目前煤炭企业进军氢能产业尚有成本优势。“煤炭企业的设备、工艺大多都是现成的。无论是直接制氢,还是副产氢都成本低廉。”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毛宗强表示。
山西大同煤矿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同煤集团)就是希望依托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得到副产氢。负责该制氢项目的工程师解释,在煤制甲醇过程中,新增一套装置,抽出一部分制甲醇的气经过提纯获得氢气。原来这部分气体是打回到系统中的,现在是“再利用”。
煤化工副产氢可以依托煤炭企业的现有项目,相当于循环再利用项目,相对于单纯煤制氢来说,投资低廉,是目前山西煤炭企业的首选。
……
高昂的环境成本
长久以来,中国一直想将国内的能源结构变得更低碳、更清洁。方式之一就是不断减少使用最“脏”的能源——煤炭,转而使用更加清洁的能源,比如可再生能源发电、天然气等。
2010年到2018年,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已从69%下降到59%。
煤制氢路径必然会产生碳排放问题,如果该问题无法解决,会产生高昂的环境成本。
……
过剩风险
包括山西在内,全国超过20个省市提出要发展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多位专家向财新记者表示,各省市相继推出氢能发展规划主要是看中汽车产业“产业链长”“重资产”等特点。打造氢燃料电池车产业链,既吸纳了投资,也增加了就业。
符冠云表示,各地方的氢能竞赛,胜出者必然是产业链规模达到一定体量的城市。在这种“大者为王”的思路指引之下,形成了氢能产业遍地开花的格局,并出现贪大求全的倾向。总体上看,各地发展氢能产业可分为“下游推上游”和“上游推下游”两种模式。
山西无疑是后者,即在氢气资源方面具有数量多、成本低的优势,基于资源优势扩展下游应用。多名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山西煤企全力发展煤制氢产业,所产氢气体量较大,倘若自身市场需求不足,无法消纳,容易产生供给过剩风险。
来源:《财新周刊》 作者 :黎柳茜 曾凌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