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刃而解!“新能源+绿色金融”破局能源融资难题
发布日期:2022/5/25
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但当前,新能源发展普遍面临企业负债率偏高、投融资结构不匹配、融资工具单一等金融领域问题。
"新能源+绿色金融"这一创新模式,由金融机构根据绿色企业或项目在各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组合运用股权、债权、资产证券化等多种金融工具,开展绿色市场化债转股、绿色基金、绿色信贷等多样化绿色金融业务,既能够为绿色低碳项目融资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又能够满足客户降低杠杆率,补充资本金、并购、混改等多元化的需求,助力绿色低碳企业的长足发展和双碳目标的顺利推进。
一、现有金融模式难以满足双碳目标下能源行业转型发展需求
一是新能源投资冲动强劲与能源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的矛盾。
二是能源企业融资需求多元化与银行等主要金融机构投资机构难以匹配的矛盾。
从能源企业的融资需求来看,已从以建设项目为主的贷款融资,逐步向补充资本金、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并购等多元化的需求转变。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提供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债权融资工具已无法满足能源企业的多元化需求,尤其是对于清洁技术研发、氢能、储能开发等需要长期资金投入的产业,债权融资工具是无法满足长期投入的项目资金需求。企业迫切需要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更加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对新能源的估值优势和认可度,通过现有上市平台或者引战上市等方式积极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提升企业的资产证券化率,为经营发展筹集低成本资金。
二、"新能源+绿色金融"的创新探索
创机制、重引导,助力高科技企业成长。要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关键在于绿色低碳领域重大技术突破和推广应用。由于高科技企业存在着前期研发投入大、市场风险高、固定资产少的特点,商业银行在企业起步阶段难以提供资金支持。"新能源+绿色金融"应切实发挥金融机构投资引导作用,聚焦新型电力系统、氢能、储能、动力电池技术等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在高科技企业初创期提供股权、债权等多元化融资工具,助力企业降低财务成本,提升技术水平,为企业将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为可规模化应用的成熟产品提供金融服务。从工银投资市场化债转股实践来看,截止2021年末工银投资累计投向新能源产业链领域金额超过200亿元,帮助被投资企业显著降低资产负债率水平,有力支持能源企业降本增效和低碳转型发展。
三、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目标下细分行业发展态势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经济转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以风电、光伏、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机遇,但由于新能源发电存在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水电和核电作为技术成熟、并网优越的电力来源,也将成为"十四五"阶段积极发展的清洁能源。
(一)风电、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行业高速发展
(二)水电资源开发程度高,优质资源稀缺性凸显
(三)核电发电量占比较低,行业增长空间广阔
核电具有清洁低碳、发电能力稳定的优势,2020年我国核电年利用小时数为7453小时,较风电、光伏高出5000小时以上。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规模4989万千瓦(占比2.27%),但由于核电机组的利用小时数最高,核电发电量3662万千瓦时(占比4.8%),装机规模较2019年底同比增长2.36%。
2020年核电行业上市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8.77%,2020年底核电上市企业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为1.95%。《方案》提出要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我国核电建设和发展一直坚持了稳步推进的战略,目前核电装机规模及发电量占比较小,发展相对滞后,随着我国在碳中和目标下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投资,核电有望成为清洁能源的重要来源之一。
(四)储能行业大势所趋,电化学储能潜力巨大
(五)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幅提升,行业进入高质高效发展
我国石油进口量达到70%以上,其中70%用于交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将有力促进在交通领域由电能替代石油。《方案》提出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目标是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
为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减排,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一是产业支持不动摇,长期发展保持利好,工信部近期披露《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完善充换电、加氢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双积分政策替代补贴政策继续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双积分政策建立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效机制,缓解补贴资金需求,从供给侧大幅提升整车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积极性,实现产业转型。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国新能源产业规模世界领先,产销量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超过450万辆,占全球50%以上。
四、"新能源+绿色金融"是助力绿色低碳企业实现长足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新能源+绿色金融"通过联合政府、能源企业设立银政企合作基金,助力风光资源富集区新能源平价大基地建设
为全面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下一步风电和光伏的大基地建设将成为重点。据统计,目前国内平价风电基地储备规模超过100GW,资源竞争激烈,由资源省份规划并联合投资企业开发建设。由于平价风电具有经济性,是开发企业、设备制造企业的竞争重点。
"新能源+绿色金融"创新模式下,金融机构通过联合政府、能源企业设立银政企合作基金,助力风光资源富集区新能源平价大基地建设。金融机构联合政府、能源企业设立银企、银政企等多模式合作基金投资平价风光基地,一是利于抢抓优质项目资源,撬动财政资金及社会资金推进债转股项目的实施落地,二是帮助政府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大对辖区新能源资源的投入;三是推动企业使用债转股、股债结合方式代替原有贷款融资方式实现降本增效,实现银政企三方共赢。
(四)"新能源+绿色金融"通过"股+债"结合支持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头部企业及项目投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除了大型电力集团新建和并购集中式光伏、风电等业务机会外,分布式光伏及分散式风电项目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比例较小,但发展势头迅速,2020年末全国分布式光伏装机7831万千瓦,占光伏总装机比重30.9%。据预测,2025年我国分布式光伏技术可开发潜力为12.9亿千瓦,其中主要是农村、城镇住房屋顶光伏和工矿厂房开发潜力为11.4亿千瓦,预计十四五期间分布式光伏发展规模在1亿-1.7亿千瓦之间。
"新能源+绿色金融"创新模式下,金融机构通过"股+债"结合支持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头部企业及项目投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是要加大对分布式光伏头部企业贷款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分布式光伏提供资金支持;二是要联合电力企业设立基金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抢抓农村分布式光伏资源,并借助央企资源分析能力、工程建设能力、运维能力带来的成本优势、专业优势,实现项目投资期稳定收益回报。
以中核工业集团为例,集团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千乡万村沐光"行动,通过推广光伏发电项目在农村的建设与应用,一是增加农村集体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二是锁定项目资源100万千瓦,2020年新增装机容量16.8万千瓦,发电利润7.2亿元,项目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显著。
(五)"新能源+绿色金融"助力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在双碳目标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题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大势所趋,但目前电力系统在电源侧、电网、用电侧还存在结构性问题,尤其是在电源侧,随着风电、光伏的快速发展,随机性、间歇性电源明显增多。金融机构一是通过绿色金融业务大力支持与风电、光伏、核电配套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解决抽蓄电站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的特点问题。二是针对风电光伏发电特点,在电源侧助力建设以电化学储能为主的储能系统。三是加大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领域的项目储备力度,精准支持和服务低碳企业和项目的金融需求。四是发展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助力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拓展融资渠道。五是参与风光储充一体化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公路沿线、服务区等区域布局的光伏发展设施,以绿色金融创新支持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
近期,国家发改委提出在沙漠、戈壁、采煤沉陷区建设风电光伏大型新能源发电基地项目,计划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分别建设2亿千瓦、2.55亿千瓦基地发电项目。按照风电、光伏发电量与具备调节性能的大型、高效、清洁的煤电厂发电量比例按50%计算,光伏、风电、煤电装机容量分别为1亿千瓦、0.5亿千瓦、0.5亿千瓦,按现有造价水平需新增投资规模约8700亿元,用于基地电源项目建设。再加上配套的升压站建设,总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
以绿色金融创新推动新能源行业发展,既不增加企业的杠杆率和财务成本,也能有效改善企业融资结构,提升资本实力,为参与大型基地建设的能源企业进行"股权+债权"的组合式绿色金融工具,为风电光伏大型新能源发电基地项目建设发挥"新能源+绿色金融"的作用。
来源:网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