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氢”国之力!万钢:发展氢能已成各国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共同战略选择

发布日期:2022/11/17


 



       21世纪经济报道:万钢认为,目前氢能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燃料电池汽车这一大的应用市场取得了新的进展。同时,氢能的发展为实现绿色低碳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可以说,发展氢能已经成为各国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共同战略选择。”



        万钢表示,应坚持突破基础关键技术,拓展氢能燃料电池在道路、轨道交通、飞行系统、绿色化工、热电联产、备用电源、水上运输、深海潜器等各方面的应用,实现绿色低碳的新增长。应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打造氢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体系,探索构建绿氢碳足迹证书制度;加快氢能产业碳市场建设,探索绿电交易、汽车产业积分交易等同国家碳市场的衔接机制,推动绿色氢能产业全环节融入国家碳循环管理体系。加快氢能产业碳市场建设



        2021年9月-2022年8月,全球共有15个国家间签署了氢能合作双边协议;COP26、G7会议宣布了氢能相关多边合作协议,中国也正积极拓展与其他国家开展氢能合作的可能性。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对我国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在氢能中长期规划的引领下,各部门不断出台绿氢产业发展政策。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其中提出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开展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降低,氢能储输用产业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产业化发展,打造规模化的绿氢生产基地。



        万钢表示,氢能已经成为各领域相关规划制定的一个重要考量。我们下一步要聚焦“双碳”目标,把氢能产业纳入国家碳循环体系。



        万钢认为,一方面,要加强氢能产业顶层设计,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国家碳循环体制机制作用,打造氢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强化绿色氢能消费引导,探索构建绿氢碳足迹证书制度。另一方面,加快氢能产业碳市场建设,探索绿电交易、汽车产业积分交易等同国家碳市场的衔接机制,推动绿色氢能从制取到应用的产业全环节融入国家碳循环管理体系。推动氢能应用跨区域连接,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扩张,驱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今年1-9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已超过726万辆,同比增长67.56%。


       1-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持高速增长,销量达到528.0万辆,同比增长110%。



        万钢指出,对中国来说,商用车占比大概为12%,但其碳排放占汽车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大概在50%~55%。所以,商用车是当前汽车产业碳减排的重点、难点领域,也是最适合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的领域。“要凝聚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合力,共同探索技术创新路径,加强科技协同攻关,开展前瞻示范推广,加强标准法规协同,加速商用车低碳转型进程。”



        为持续推动氢能技术创新链建设,中国通过四个五年国家科技计划、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等支持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大中小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同时通过规模化示范运营积累实践应用经验。



        例如,北京冬奥会、残奥会示范运营近12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所用氢能全部为可再生能源制备,累计减碳2200余吨,实践证明燃料电池汽车“绿电”应用技术经济可行。



        广东省特别是佛山市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法。万钢提到,广东通过有序发展来高质量地打造区域氢能的产业和应用体系。佛山市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发展需求,从清洁氢能制取、高效氢能供给设施建设、多场景氢能应用协同示范全链条保障区域氢能绿色低碳发展。



        万钢表示,目前五部委已经批复了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的建设,未来可以考虑将已有的示范应用城市群进行连接,例如打造跨省域的氢能高速,这样可以大幅度提升氢能应用的影响力。实现绿色低碳新增长



        在“双碳”目标下,要实现绿色低碳新的增长,需要推动氢能燃料电池产业协同和应用市场持续拓展。



         万钢表示,一方面,要推动氢能制取、储运、加注和燃料电池装备等全产业链、跨领域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要拓展氢能燃料电池在道路、轨道交通、飞行系统、绿色化工、热电联产、备用电源、水上运输、深海潜器等各方面的应用。



        目前,国家和地方层面正在积极布局,破解氢能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难点。



        制氢方面,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集中在“三北”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以内蒙古、河北、宁夏、甘肃、新疆等地为主。2022年前三季度电解水制氢项目总计46个,也主要分布在上述地区。万钢认为,应推动跨界协同,拓展应用市场,破解电解水制氢产业技术难题。



        万钢表示,从长远来看,要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基础和关键技术,特别是电解水制氢、大规模的输运、长寿命的电堆、关键材料和部件等领域。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功率密度和系统集成度。此外,应着力破解储运、加注等系统性难题,例如车用氢罐标准、技术和产能落后,关键部件依赖进口,罐车运输面临运输成本和安全忧虑等。



        万钢在总结中指出,在“双碳”战略目标引领下,要以系统视角统筹推进氢能规划落地,“抓基础、补短板”,持续推动基础、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氢能产业链布局,以“区域协同、场景驱动、机制创新”完善氢能产业发展环境,加速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进程,探索氢能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如期实现碳达峰、持续推进碳中和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