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绎不绝!车企涌入动力电池回收赛道
发布日期:2022/11/24
国内外新能源车企将触角伸向动力电池回收业务。
近日,美国锂离子电池回收商延长与通用汽车的协议,以在2024年之前回收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和在特定通用汽车工厂的制造和研究中产生的电池废料。目前,通用汽车已经回收了100万磅电池废料,且随着电动汽车产量的不断扩大,预计该项目将处理更多的材料。
去年以来,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电池成本居高不下,产业链利润明显向上游集中,利润空间被挤压的下游车企对此叫苦不迭。在此背景下,为降低对原材料的依赖,缓解成本压力,国内外新能源车企纷纷将触角伸向了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开启降本增效之路。
回收业务受青睐
截至目前,已有多家车企选择以合作形式布局电池回收再利用业务。国内方面,比亚迪布局早在2018年就已与铁塔公司合作,将回收的比亚迪电池用做基站储能备用。今年5月,宝马集团与华友循环携手打造动力电池材料闭环回收与梯次利用的创新合作模式,首次实现国产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原材料闭环回收;10月,爱驰汽车与天奇股份及其参股公司上海万高签署协议,三方拟在动力电池运营及服务生态体系构建合作关系,共建新能源动力电池运营及售后服务体系,促进回收资源化利用产业闭环。
国外方面,大众汽车美国公司7月宣布与材料企业Redwood公司达成协议,在美国回收大众和奥迪电动汽车的电池。此前,Redwood公司已与丰田、福特和沃尔沃建立了类似的合作关系,并与松下内华达州工厂、亚马逊等达成回收协议。欧洲汽车生产商Stellantis公司计划提高汽车中回收材料的含量。Stellantis公司全球循环经济高级副总裁埃利斯·琼斯此前曾表示,该公司寻求将其车辆中回收材料最低比例的中期目标从35%提升到更高的水平。此外,计划到2030年将其回收业务的营收提高10倍,达到20亿欧元以上。
东亚前海证券指出,未来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主要模式有三种:“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回收、第三方企业回收,以及由电池、汽车、回收厂等企业组成行业联盟进行回收。从三种商业模式的对比情况来看,行业联盟回收模式或将成为未来行业的主流商业模式。”
缓解原材料依赖
业内普遍认为,当下全球锂价大涨推高动力电池生产成本,倒逼车企涌入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以应对供应危机。
上海钢联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连续创历史新高。在此背景下,由于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超出预期,从而推高了造车成本,挤压车企利润空间。“上游的高利润带来的下游价格持续上涨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平稳发展。”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此前曾表示:“动力电池原材料等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相关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尤其需要贯彻循环理念,增加再利用材料的使用,减少对珍稀原材料的依赖,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也有观点认为,车企争相入局动力电池回收业务,是因为看到了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天风证券的预测,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58.4亿元。对于众多车企来说,这无疑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一方面,能盈利的低成本的废旧电池材料提取技术还没有出现,材料循环利用的价格基本上与矿山开采原材料形成了价格倒挂。另一方面,巨量的废旧电池造成的污染与日俱增。此外,各国在电池产业的竞争中,为了限制对方的电池企业,开始设置电池必须回收及循环利用的贸易壁垒。综合以上三方面来看,未来电池回收市场有巨大的需求空间,从而带来投资布局热潮。”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表示。
需上下游共同发力
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总量约为20万吨,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升至约78万吨。不过,随着大批企业涌入市场,也暴露出第三方机构胡乱定价、大部分退役动力电池流入非正规回收企业等一系列行业乱象。
“建议取消电池回收的白名单制度,同时严格规范管理黑作坊企业。让白名单企业和合格的黑作坊企业平等竞争,在不污染环境、规范生产的前提下,看谁能研发出低成本、低污染的回收技术。”曹广平指出,“一方面,动力电池材料如果能实现无限次的循环利用,就能持续降本,使电动汽车成为低成本交通工具;另一方面,我国动力电池未来能否出口、突破国外电池壁垒,‘能回收,可循环’是及格线。因此‘回收技术强,电池产业才强’是我国掌握电池核心关键技术的一个重要标志。”
业内有分析认为,当前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壮大,上至电池生产厂商,下至终端利用企业,牵涉众多。若想有效开发这片蓝海,需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力。“除了布局回收业务,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进一步缓解电池供应问题。”一位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第一,转向用电池量较少的混合动力以及短程纯电动的技术路线,以降低电池资源浪费和紧张程度;第二,加强锂离子电池延寿,实现最低成本最高效的电池梯次利用方式;第三,鼓励电动汽车的智能化、轻量化、低风阻化的各种节能设计,提高电动汽车设计水平,降低百公里电耗,从而节约电池。”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姚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