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风起云动!内卷与过剩下的储能变局

发布日期:2023/12/11



      2023年,储能电芯和系统价格下降的幅度远超市场预期。


      电芯方面,截至2023年10月,以主流的280Ah大容量电芯为例,厂家报价在0.47-0.6元/Wh左右,相比年初电芯价格0.73-0.85元/Wh,下跌幅度超过30%。系统方面,截至2023年10月,1h、2h、4h时长储能系统设备均价为1.12元/Wh、0.9元/Wh和0.85元/Wh,相比年初价格下降幅度超过30%。


      临近年底,储能行业价格“厮杀”愈发激烈。近日,中核汇能6GWh储能系统集采中,最低报价达0.638元/Wh,再创新低。
“价格战”背后反映的是整个行业陷入了“内卷”的怪圈,主要是因为储能行业从“热闹”变成“拥挤”,市场需求的增长跟不上产能扩张的速度。


      高工储能认为,2024年是储能行业重塑竞争格局的关键节点,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随着一部分企业倒下,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望修复。


      千军万马涌向储能


      同花顺iFinD显示,截至2023年12月5日,A股储能相关概念股多达383只,而在两个月前,A股储能相关概念股约为360只,上市公司涉足储能行业的趋势仍在持续。


      从储能企业新成立数量来看,2023年才是储能行业“爆发年”。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5日,国内涉及储能的相关(企业名称、产品服务、商标、经营范围)企业已经有15.28万家,仍存续/在业约14.08万家。


      其中,2023年初至12月5日成立的储能相关企业有6.5万家,仍存续/在业的有6.35万家,2022年成立的有3.98万家,仍存续/在业约3.63万家。2021年之前成立的,储能相关企业4.8万家,仍存续/在业约4.1万家。


      不难发现,2023年初至12月5日新成立的储能相关企业数量是2022年全年的1.6倍有余。


      除了瞄准储能的初创企业、动力电池巨头拓展储能应用领域,跨界储能赛道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企业,如天合光能、远景动力、金风科技、明阳智能、阳光电源等头部厂商,入局储能赛道属于原有业务的延伸;第二类是传统能源企业;第三类是其他领域头部公司,如家电企业康佳集团、互联网科技公司小米、房企碧桂园、环保企业龙净环保、食品企业黑芝麻、化工企业万华化学等。


      然而,在激烈“内卷”竞争下,储能行业洗牌拉开序幕,已有部分企业率先出局。2023年至今新成立的储能相关企业中,已有约1500家已处于非正常营业状态,而2022年成立的已有约3500家企业处于非正常营业状态。


      A股上市公司中,也有多家企业跨界储能企业已剥离储能业务,包括*ST园城、昆仑万维、珈伟新能、冠城大通、厚能股份、松发股份等。


      市场需求放缓与出货量下调预期


       根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调研统计,2023年Q3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40GWh,环比下降33%。2023年Q1-Q3储能锂电池累计出货量127GWh,下调全年出货量预期至180GWh,与年初预期目标230GWh相比,下调约1/4。


      从具体领域看,工商业储能增长较快,电力储能/户用储能增速放缓,通信储能/便携式储能需求疲软,出货同比下降。


      高工储能分析,储能锂电池出货量放缓的原因主要有几大方面。


      大储方面,美国大储并网缓慢。中国储能锂电池出口占比较高,但海外包括美国、英国等表前储能项目并网缓慢,传导至系统装机和电池端的需求放缓。GGII认为,美国储能市场并网延迟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并网研究流程繁琐和电网改造费用高昂两点。


       户储方面,欧洲户储需求放缓,库存积压严重。2022年渠道商争相囤货导致供应过剩,随着欧洲能源危机的阴霾逐渐消散、电价回落,户储需求低迷,安装工人不足也进一步阻碍了库存出清,2023年全年处于持续销库存阶段。


      下游需求放缓传导至上游原材料端,导致今年以来碳酸锂剧烈下降,目前已跌破10万元关口,反过来也影响下游观望情绪蔓延,需求进一步下滑。


      此外,全球风电装机增速不及预期,海上风电新增装机低迷,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风电配储需求放缓。


   “扩产潮”下的产能过剩危机


      2022年以来,储能行业开启大规模“扩产潮”。


      高工产研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储能电池相关扩产项目达26个,投资额超3000亿元,产能达到820GWh。截至2023年8月,已有超过100多家储能产业链相关企业推出储能电池(含锂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储能逆变器方面的项目规划,计划投资金额超过5700亿元,储能电池及系统集成项目规划建设产能超过1.5TWh。


    “疯狂”扩产下,产能过剩从动力电池蔓延至储能电池。


       高工产研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储能电池产能已超200GWh,整体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87%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足50%,其中户储电池产能利用率不足30%。


      随着供需错配的矛盾愈发凸显,储能行业“价格战”升级成为“生存战”。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长刘宝生表示,要合理规划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吸取动力电池产业的风险教训,尤其是警惕资本过热造成低端产能盲目扩张。


    “内卷”和“过剩”也是在倒逼产业链加快提效降本的步伐。在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看来,储能行业没有最卷,只有更卷。但是产能过剩、制造业过剩并不是坏事,过剩带来了价格下降,带来了行业的进步。


     对下游业主而言,价格下降意味着初始投资成本显著降低,在盈利模式短期内无法突破性变革的情况下,储能的经济性得到提升。


   “如同风电、光伏,行业繁荣的本质一定是具备经济性,而政策只是一个助推因素。”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表示。



来源:高工储能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