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浪弄潮!巨头们的下一个问题:海上光伏,干还是不干
发布日期:2024/1/30
近年来,我国光伏装机量不断攀升,2023年光伏产业延续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新增装机量预计1.8亿千瓦,将超越水电成为我国第二大电源。在光伏产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用地收紧、产能过剩、低价中标等诸多挑战。随之而来的,是开发场景的愈发多样化,除了分布式、大基地外,海上光伏成为行业拓宽的新方向。
据了解,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万公里,按照理论研究,可安装海上光伏的海域面积约为71万平方公里。按照1/1000的比例估算,可安装海上光伏装机规模超过70GW。
广阔的前景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目前,海上光伏项目的建设和维护仍面临着技术水平、经济性等经营挑战。
政策助推
1月4日,自然资源部海域海岛管理司印发《关于统计海上光伏项目用海管理情况的通知》,通知提出,沿海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要暂停受理海上光伏项目用海申请或审批海上光伏项目用海市场化出让方案。
这看似是暂停光伏“下海”,实际上是为了更长远的打算。
有地方能源主管部门相关人士表示,自然资源部的规定并不意味着海上光伏的发展受到限制。“主管部门应该是想推动海域立体设权管理,这样可以对海洋资源立体化开发。”
作为一种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和资源开发模式,海上光伏将“光伏发电站”从陆地搬到了海上。在同等光照条件下,水面开阔没有遮挡物,日照时间长且利用充分、辐射量高,海上光伏可显著提升发电量。
作为海上光伏建设的大省,早在2018年,山东就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海上光伏的开发。多年来,山东出台政策最为密集、补贴力度最大,进度也最为靠前。
去年年底,全国首个大规模近海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在烟台招远正式开工,这标志着我国海上光伏电站正式迈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在山东出台的2024年第一批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中,更是提到了2025年年底前建成并网的海上光伏项目免于配置储能设施。
不止山东,浙江、江苏、福建、海南、辽宁等沿海省份均出台了支持海上光伏发展的相关政策。
部分省份出台的海上光伏政策
公开资料整理
在沿海大省江苏,南通、连云港、盐城成了其实施海上光伏的重要区域。
去年5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发布《江苏省海上光伏开发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年)》明确,到2025年全省海上光伏累计并网规模力争达到500万千瓦左右;到2027年,建成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全省海上光伏累计并网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左右。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处处长邢翼腾在2023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提到:“我们在山东、浙江等省份先行先试的基础上,2023年正式启动了海上光伏的建设工作。”同时还支持一批海上光伏项目,纳入了大型的风电光伏基地,作为重点项目,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积累探索试点,为大规模的推广积累经验。
未来,随着各地政策出台,国内海上光伏行业或将迎来一波发展高峰。
群雄逐鹿
1月6日,晶澳科技发布了面向海上光伏应用场景的N型组件,宣布进军光伏新“蓝海”市场。
据了解,此次晶澳发布的海上光伏组件Deep Blue4.0Pro湛蓝系列和耀蓝系列两种产品方案,分别适应在滩涂的桩基式安装和近海的漂浮式安装,两种产品组件功率最高为635W,组件效率最高可达22.8%。
目前头部光伏企业以及部分新进玩家纷纷将产品应用场景从陆地延伸至海上,推出了海上光伏组件。
据不完全统计,除晶澳外,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华晟新能源、东方日升、爱旭股份、阿特斯、正泰新能、亚玛顿、保威新能源、曙光太阳能、中能众诚等光伏企业,明阳电气、远景能源、华能国际等跨界玩家,都纷纷发布了针对海上光伏应用场景的产品或解决方案,群雄逐鹿之势渐起。
去年5月,华晟新能源携其喜马拉雅V-ocean海光组件亮相SNEC展,功率最高可达720W。
据了解,V-ocean海光组件已获得法国必维集团颁发的全球首款光伏产品“海洋环境下耐候性组件认证”。该组件也是首批荣获中国国家光伏质检中心“差异化应用耐候性国品优选认证”的产品之一。
从去年光伏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N型时代已经来临。就海上光伏来说,华晟新能源与晶澳两家企业的产品均为N型产品。
作为业内的强有力竞争者,早在2021年12月,正泰新能源就开始布局海上光伏项目;去年12月底,天合光能发布了《海上光伏组件白皮书》,发布了满足海上光伏特殊的场景化需求……
我国海上光伏行业竞争者区域分布图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从区域分布来看,当前海上光伏行业竞争者主要集中在华东沿海地区。江苏省海上光伏行业竞争者数量居多,其次是广东省。
不难看出,海上光伏将是众多光伏龙头的下一个必争之地。
问题与挑战
其实光伏从陆上走向海上,与风电行业的发展逻辑相同。
2014年,我国开始进入海上光伏领域,启动了首个海上光伏项目——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与光伏示范项目。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我国在海上光伏逐渐奠定了领先地位。
近几年,我国海上光伏更是加速发展。据国信证券研报,2023年年初以来,我国海上光伏累计招标3.74GW,中标规模达到3.3GW。
从部分项目中标价格可以看出,海上光伏项目的招投标价格远远高于陆地光伏项目。
部分海上光伏项目中标结果
公开资料整理
虽然光伏从地面电站逐渐向海上光伏发展已成趋势,市场潜力也巨大,但我国海上光伏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技术主管吴慕丹在晶澳科技发布会现场介绍,海上光伏最大的瓶颈还是降本增效的压力很大,这个压力不是来自组件成本,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工程建设条件比较恶劣,工程建设成本比较高。
据了解,海上光伏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成本包含海域使用金、渔业养殖赔偿、桩基础费用等。
曾有专家测算过海上光伏电站的投资成本。从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电站来看,有数据显示,2022年,以直流侧50万kWp项目为例,陆上集中地面电站的建设初始投资约4.13元/W,而海上桩基固定式电站初始投资则超过6元/W。
而漂浮式海上光伏电站还无法从商业化角度看待其盈利能力。只能说,无论固定式还是漂浮式都有很大的降本空间。
不止于此,海上光伏项目的建设和维护面临许多技术挑战。
海上光伏上游主要包括硅材料、电池片、组件等核心原材料的生产,以及支架结构、逆变器等关键设备的制造。智研瞻产业研究院报告,这些环节的技术壁垒较高,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精密的生产工艺。而且,原材料价格波动对海上光伏工程项目的生产成本影响也较大。
除技术水平、经济性难题外,海上光伏还面临着无建设运营行业标准、无成熟可借鉴监管经营等难题。
尽管我国海上光伏项目规模化的发展已具备初步条件,但从公开信息看,大多海上光伏项目仍处在前期阶段,实际开工的项目较少。
颇具挑战的海上光伏又将何去何从?
来源:能源新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