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声“部长通道”!释放出氢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阵地的重要信号
发布日期:2024/3/12
3月8日,继3月5日举办首场“部长通道”后,两会迎来了第二场“部长通道”。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民政部部长陆治原、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以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接受媒体采访。其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的访谈尤为引人关注,与氢能产业息息相关。
金壮龙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要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里主要从四类去推进。首先是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不能把它当作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要让它“老树发新芽”,要推进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让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优势产业就是要巩固提升,要保持它的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继续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同时我们还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要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也就是三句话: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质量。我们要出台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擦亮“专精特新”这个金字招牌。同时,要推进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中央财政连续3年支持4万多家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优环境。要全面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为中小企业在用能、用人、用数、用地等方面做好保障。强服务。继续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创造。促融通。进一步发挥链主企业的龙头作用,让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到重点产业链发展中来。政府要搭建好对接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李小鹏
交通运输部部长
绿色和智慧交通深入发展。智慧公路、智慧铁路、智慧港口加快建设,新业态蓬勃发展,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运输服务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贴心”。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装备加快使用,新能源汽车使用量在公交系统当中占比达到了77.6%。
能源央企代表委员聚焦氢能如何形成
新质生产力
我国《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指出,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氢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新”“质”“生产力”三个方面正全力推进。氢能正加快释放生产力,逐步打造成为助推我国经济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全国两会期间,众多能源央企代表围绕氢能如何释放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
关注点1:
氢能成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重要新动能
氢能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明确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逐渐成为我国各地方经济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及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以及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新动能。
刘国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氢能联盟理事长单位
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刘国跃表示,面对能源行业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国家能源集团聚焦“三个发力、三大链条”,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在规模稳定性上发力,加快形成能源安全链。超前布局一批优质煤炭增储产能,加快推动“疆煤出区”新通道建设。持续深化煤炭与煤电、煤电与可再生能源“两个联营”。坚持“煤油气储、油化并举、平急结合”,同时扎实推动煤制油、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加快建设陕西榆林、新疆哈密等一批煤基集成创新示范基地。
二是在多元融合性上发力,加快形成能源绿色链。推动煤电新油气氢核多元化能源谱系的融合,加快推动新能源多元化、快速化、规模化、效益化、科学化发展,创新推进多能互补、源网荷储、海上风电、氢氨耦合、化工耦合等多种类型项目开发。
三是在先进高效性上发力,加快形成能源科技链。利用我国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央企创新主体作用,建好用好国家级实验室和平台,依托重大工程,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带动先进技术应用和产业升级,多措并举、共同应对新挑战。
俞培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氢能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党组书记、董事长
为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壮大新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俞培根建议加强和完善产业管理,规制低价投标,统筹质优价优,强化风电整机制造的引导和监管。
俞培根认为,为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国家“双碳”目标高质量实现,有必要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着力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是全面落实氢作为能源的国家级管理制度体系;二是出台全国性系统产业扶持政策;三是研究出台国家级鼓励深远海、风光大基地可再生资源就地转化制氢的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产业发展政策。
邹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
党组书记、董事长
邹磊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能源电力企业作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融合发展高地,要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加快以新能源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对此,邹磊提出,要更加注重能源电力数字化赋能。数字化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抢抓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发展机遇,以推动传统能源转型为突破口,以壮大新能源系统为抓手,加快培育壮大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战新产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快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步伐,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应用及与能源电力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利用碳交易市场推进氢碳协同发展
利用碳交易市场推进氢与碳的协同发展,是提升绿氢竞争力,助推氢能产业有规模有效益发展的有效途径。众多能源央企代表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江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
党组书记、董事长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氢氨醇生产国和消费国,培育发展可持续的绿色氢氨醇产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仅覆盖发电企业,与绿色氢氨醇消纳应用强相关的化工、钢铁等领域尚未纳入,绿色氢氨醇的环境价值尚未体现,绿色氢氨醇产业标准体系尚待健全。
江毅建议,开展对绿色氢氨醇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市场机制、标准体系等的系统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推动“新能源+氢基能源”商业化规模开发应用,形成高效协同、分工有序的产业生态体系。建议完善绿色氢氨醇参与碳市场相关机制,实现对产业发展的正向市场激励。建议构建国际接轨的产品标准与认证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
孟振平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电网公司党组书记
董事长
孟振平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当前,数字化、绿色化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正深刻地改变着全球产业发展竞争格局。”
孟振平在提案中建议: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发展,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升级,以数字电网为关键载体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能源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孟振平建议支持电网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延链强链补链;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强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面向“双碳”目标,孟振平进一步指出,除了大力发展新能源外,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更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孟振平建议称,在建设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进程中,应加快构建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机制,有序地推动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完善发电容量补偿机制,保障火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和安全保供电源的建设运行成本合理回收。
加速推动氢能等新能源+储能融合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氢能“制储输用”体系、化石能源低碳零碳化利用等正加快涌现。
温枢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党组书记、董事长
温枢刚表示,新时代十年,我国能源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但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正在促进电力系统形态的改变。如何破解安全性、清洁性、经济性这个“三角难题”,是全球能源电力领域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今年全国两会,针对当前“新能源+储能”存在的问题,温枢刚提出有关优化发展提案。
温枢刚建议,新能源配储能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电源特性,优化新能源配储能的规模、型式。鼓励新能源基地集中配置储能,支持储能容量租赁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共享储能、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加快建立“新能源+储能”一体化调度机制,充分发挥储能调峰调频、功率支撑等多重作用,进一步提升利用水平。明确储能市场定位,加快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现货市场建设,体现储能的多元价值。
杨长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
针对新型储能领域,杨长利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储能电站的价格形成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抽水蓄能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中明确了抽水蓄能电站实行的两部制电价政策,而相比抽水蓄能,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技术具有建设周期短、响应速度快、调节精度高等优点,对于电网的支撑性能更加优越,建议参照抽水蓄能电站政策,出台新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和容量电价核定办法。
二是建议储能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碳汇交易市场。储能存储的电力为电网弃掉不用的电力,主要为不能调节的风光发电。基于储能对风光电力的回收作用,建议将储能发出的电力认定为绿电,可作为主体参与碳汇市场,进一步发挥储能多重作用,弥补储能盈利上的不足。
三是进一步健全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储能产业是双碳目标带来的巨大商机,是我国抢占绿色低碳市场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健全主设备、安全防护等技术标准体系,坚持高质量发展,扶持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形成龙头牵引、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产业生态,整体提升我们在新型储能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来源: 氢能联盟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