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解密!中国电动汽车已然领先 缘何继续发展氢能和甲醇

发布日期:2024/5/24



    “中国70%石油依靠进口,进口石油的7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70%石油用在了汽车产业。”


——王传福


      走在时尚前沿的上海,最近出现了一种新的交通工具。


      这种工具看起来像共享单车,但车架里面装载了氢气,可以给骑行者助力,上海骑行者表示“蹬一圈等于蹬两圈,骑起来很轻松”。它的学名叫“氢能自行车”。


     目前,永安行公司在上海街头投放了约1500辆共享氢能自行车。

 


图片来源:小红书


      原本只存在教材上的“氢能源”,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除了氢能自行车,中国各地还在推广氢能卡车、氢能客车和氢能乘用车。


      今年2月,山东省出台规定,将对行驶本省高速公路的氢能车辆免收通行费。消息一出,山东的氢能卡车和客车司机高兴坏了,每年能节省几万过路费。


      还有些城市拿出了财政资金,来补贴氢能源汽车产业:


      在沈阳大东区,购买一辆氢能车,最高可以获得105万元的补贴;


      在安徽芜湖,建设一座大型加氢站,最高可以获得250万元的补贴;


      在陕西西咸新区,生产氢燃料电池的企业,最高可以拿到1000万元的补贴;


       在浙江海盐,做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技术的企业,最高可以补贴2000万元、


······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疑惑:中国好不容易把电车产业做大了,为什么还要砸钱去搞氢能源车,这不是浪费资源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中国能源一个长远的战略说起。


     中国能源的大隐患


     2022年3月26日,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在一场论坛上指出,中国70%石油依靠进口,进口石油的7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中国70%石油用在了汽车产业。


     王传福这句话,道出了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


     化石能源里,中国最紧缺的就是石油。中国每年要使用7亿多吨原油,70%以上要从国外进口。从哪里进口呢?主要是两大区域,中东和非洲。


     从成本和便捷性考虑,跨国运油的最佳办法是把原油装进油轮里,然后开着油轮漂洋过海,将原油送到目标码头。而非洲、中东通往中国的海运路线,都绕不开一个地方——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表面上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共同管辖,实际上深受美国和印度的影响。美国在新加坡建立了一座大型海军基地,随时可以干预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


      2023年4月,美军扣押了一艘从伊朗开往中国的15万吨级大油轮。美国计划将这艘油轮以及上面搭载的原油进行拍卖。


     这起事件给中国提了一个醒:中国必须降低对马六甲输油航线的依赖性。


     怎么个降低法?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石油的使用量。而中国原油的第一大用途就是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用量超过70%。所以,我国在本世纪初就确立了“用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的战略。


     不过,“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包含了很多能源类型(如锂电池、氢燃料、甲醇燃料、氨燃料、太阳能)。到底哪一种能源最好,专家们争来争去,争不出个结果。


     所以,中国决定走全面发展路线,同时扶持电车、氢车、甲醇车产业项目。


     国家对电车和氢能源的扶持,这些年大家有目共睹,但其实在甲醇汽车方面,中国也投入了不少心思。


     作为汽车燃料,甲醇有其独特优势。与燃油车相比,甲醇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少,使用成本也更低。与电车相比,甲醇车的补能效率更高,只要3分钟就能充满。


     所以,工信部在山西、贵州、陕西、甘肃、上海等地开展了甲醇汽车试点工作。2019年,贵阳市出台政策,在当地购买一辆M100甲醇燃料乘用车,可获得5000元补贴。2022年,山西晋中市放出消息,在当地购买一辆甲醇重卡,可以获得3万元补贴。


     除了政府,吉利、一汽、重汽、陕汽等企业也在努力推广甲醇汽车。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就在晋中投资了几十亿元,建设了年产能约5万辆的甲醇汽车生产基地。甲醇经济,已经成了晋中的一张名片。



图源:远程新能源商用车


     经过十几年的拼搏奋斗,中国在锂电、氢能和甲醇等赛道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23年中国电车的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了60%。截至2022年底,中国氢能车保有量全球第三(次于韩国和美国),加氢站数量全球第一。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甲醇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推广,大大减少了中国的石油消耗量。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研究所所长王利宁测算,2023年新能源汽车对成品油替代量已达1700万吨。


     照这个趋势下去,如果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超过汽车总量的50%,那中国原油的年需求量至少会减少2亿吨。


     但这还不足以破解“马六甲困局”。要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我们还有其他几种方式:


     一是提升勘探开发技术,保障国内原油产量;


     二是改善国际关系,开拓不经过马六甲海峡的原油运输路线。



     国内:向深海和地心要增量


     说起中国的石油城市,很多人都会提到玉门、大庆、东营或克拉玛依。但实际上,中国产油量最高的城市是天津。


     天津有两大油田,一块在陆地上(大港油田),一块在渤海底下(渤海油田)。这个渤海油田可不得了,去年出产了3400万吨原油,比整个新疆的产量都要高。


可见,海底原油比地底原油更有潜力。事实确实如此,中国陆地原油储量只有38亿吨,但海洋原油的探明储量已经突破了250亿吨。
2023年国内海洋原油产量突破6200万吨,同比增产超340万吨,占全国原油同期增量的70%。


根据国家能源集团的预测,中国海洋石油产量仍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45年前后达到7000—8000万吨;海洋石油产量预计到2060年占比40%以上。


除了做好海洋文章,中国石油人还盯上了地下几千米的页岩(由黏土脱水胶结而成的岩石)。页岩里藏有大量石油,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中国页岩油可采储量为43.93亿吨,居世界第三。



山东东营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


      近年来,页岩油在中国的巨大潜力正在加速释放。2008年中国的页岩油产量约为47万吨,2023年就突破了400万吨,15年时间涨了8倍。


     海洋原油和页岩油产量的持续增长,保障了中国本土的原油生产能力。


     海外:北通俄罗斯,南下缅甸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进口。


     2010年,中国石油进口的五大来源国依次是沙特(4195.3万吨)、安哥拉(3217.2万吨)、伊朗(2314.7万吨)、俄罗斯(1530.4万吨)、苏丹(1219.1万吨)。


      打开世界地图一看,就会发现,这五个国家里,除了俄罗斯外,其余国家的原油要运往中国,都必须走马六甲海峡。这显然不符合我国的安全战略。


      近年来,国家不断调整外贸关系,压缩了中东和非洲国家的原油进口量,把更多订单交给了俄罗斯等国家。俄罗斯原油占中国原油总进口量的比例,从2010年的6.4%上升到了2023年的19%。


     另外,与中国只有一海之隔的马来西亚,也进入了中国五大原油供应国行列。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从马来西亚进口的原油,均价只要每吨521美元,比澳大利亚原油便宜了23.5%。


     但是,不管怎么腾挪,中国还是免不了要从中东进口原油。而为了让中东原油避开马六甲海峡,中国规划设了两条新路线。


     第一条路线是将中东或非洲的原油装到远洋运输船,横跨印度洋、孟加拉湾到达缅甸马德岛后,再把原油桶卸下来,灌到中缅油气管道里,最后通过长达771公里的“中缅油气管道”将原油输送到中国云南。


  “中缅油气管道”是中国第三大陆地能源进口通道,2017年5月顺利投产,截至2023年10月累计输送原油6486万吨。



      另一条路线是将中东开采的原油装到海船上,运输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然后再通过3000多公里的“中巴经济走廊”,把原油输送到中国新疆。


      这条路线的好处是距离更短(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距离波斯湾只有几百公里),安全更可控(巴基斯坦和中国是好兄弟)。但缺点也很明显,需要翻过高原雪山,施工难度太大、建设成本太高,所以至今还没建好。



      除了开辟管道,中国的能源企业也在未雨绸缪。众所周知,中国石油行业有三大巨头,分别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氢能领域投入最大、布局最深的中国公司,竟然是中国石化。


      截至2023年底,中国石化累计发展加氢站128座,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加氢站运营单一企业,氢气供给量占全国40%左右。2023年8月,中国石化在新疆建成了中国首个规模化绿电制氢项目。


      这是旧能源龙头面对电车冲击的最后一搏,还是传统大企业寻找第二曲线的积极探索?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



源:吴晓波频道CHANNELWU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