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抢抓低空经济新机遇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日期:2024/5/27
近日,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行动方案》从加快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适度超前布局低空基础设施、积极拓展低空应用场景、提升低空产业创新能力、打造世界级低空制造高地等8个方面,提出29条措施助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在低空空域内的各类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发展低空经济对于激活立体空间资源、提供高效公共服务、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催生跨界融合新生态、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全国,广东发展低空经济的基础扎实、空间布局合理、部分应用场景已逐渐落地,未来抢抓低空经济新机遇,广东可以从制度、产业、技术、应用、配套、开放六个维度来系统谋划。
一、制度:加快顶层设计,建设大湾区低空经济“示范区”
制定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建设大湾区低空经济“示范区”。通过财政补助、政府采购、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等手段,做优扶强全产业链,重点支持技术创新、低空制造和运营服务企业。通过产业引导基金、竞争力评估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加快布局低空领域核心技术和运营模式,培育壮大低空运输独角兽企业。
加快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及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制定并推动实施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技术标准,研究制定无人系统接入城市建筑物的技术规范,打造安全可靠的低空运行环境。
推动部门联动,建立便捷高效的运行服务体系。整合交通、市政、消防、电信、气象等部门力量,共同建立完备的低空运行服务保障体系;实现气象情报、空域流量、场站建设、技术支持、应急响应等各环节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助力低空运营的安全高效开展。
二、产业:集聚高端要素,做实低空产业“集聚地”
突出载体引领,集中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群。立足行业基础和空间布局,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城市科学选址低空经济产业园区。重点围绕龙头企业,强化链条耦合,形成完整的低空制造、运维、应用等全产业链集群。实现低空要素资源的高效集聚,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集群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优化低空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依托相关低空经济创新平台,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高端要素集聚基地。同时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城市设立低空经济创新中心,开展前瞻技术攻关和场景示范,孵化更多独角兽企业。
建立开放平台,打通低空经济产业生态链。整合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力量,共建广东低空经济创新联盟,构建技术研发、人才交流、项目合作等一系列开放式平台,打通低空制造、运维、应用等上下游产业链条。依托平台建设,快速实现低空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
实施引才计划,汇聚低空经济领军人才。推出低空经济人才特殊支持政策,通过高水平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迅速补充低空领域设计制造、运行管理、技术研发等方面的领军人才和团队。重点引进无人机动力系统、感知系统、云平台等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快速提升低空经济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水平。
培育低空经济龙头企业。支持大疆创新、亿航智能、小鹏汇天、广汽GOVE飞行汽车等在粤低空经济龙头企业加大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力度,共同抢占低空经济“制高点”。
三、技术:强化核心技术,抢占低空科技“制高点”
鼓励并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低空领域前沿技术研发。整合在粤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协同港澳高校,组建高水平的低空技术创新团队,加强在无人机设计制造、智能感知、网络通信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原创性研发,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同时加强产学研深度协作,形成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创新平台,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争取中国科学院、航空航天系统央企在粤设立分支机构,加快低空领域前沿理论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时构建面向行业的创新联盟和技术开放平台,打通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运营的创新链条各节点。
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立足大湾区,放眼全球,明确低空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短板,如智能规划、复杂环境感知等,组织重点企业和高校力量进行攻关,突破技术瓶颈。
出台鼓励技术和产品创新政策,激发研发创业活力。在税收、政府采购、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低空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科研团队创新成果转化。同时建立科技项目评审及风险投资引导机制,打造良性的技术创新生态。
四、应用:布局低空基建,打造应用场景“创新地”
规划建设低空智能管理和运营平台。依托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规划建设低空智能管理运营平台。通过数据共享、过程重构、场景应用构建等,实现对低空运营的精细化感知与智能调度,助力拓展低空应用场景。
加快低空经济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无人机充电更换机库、低空输电线路、低空仓配套设施、应急备降点等进行建设布局,提升大湾区低空基础设施适用性。同时加快培育无人机制造、运维和应用等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强化低空软实力建设。
强化航天装备产业支撑作用。发挥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在装备制造业上的优势,整合航空航天企业优势,形成低空装备产业链集群,为拓展低空应用场景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拓展低空文旅、物流、摄影、应急、商务等多场景应用。打造空中游览体验中心,如依托广州长隆、白云山、深圳华侨城、大小梅沙、珠海渔女、港珠澳大桥等景区资源,打造富有特色的低空游览体验中心,丰富广东“全域旅游”的文化内涵。
五、配套:强化数智基建,激发低空经济“智动力”
规划建设面向低空的新型智慧基础设施。针对无人机充电、数据处理、应急着陆等需求,规划建设一批低空仓配送中心、无人机云平台、备降点等新型基础设施。依托充电替换站实现常态化低空运营,依托云平台实现低空运营全链条智慧化。
加快感知设备全面覆盖。加大物联网传感设备布局力度,提升高精度的低空环境感知能力,实现对低空活动的精确定位和实时监控。
完善低空运营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统一的低空气象、通信和安全监管平台,实现气象环境、设备运行、运营管理的信息融合,提供精细化的低空运营保障服务。同时提升应急系统联动和托管区保障能力,确保低空活动安全。
六、开放:加强内外合作,提升低空经济“开放度”
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低空交通网络。依托广深港高铁和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珠海金湾机场,规划布局大湾区低空交通枢纽,构建连接各主要城市的低空交通网络。在网络规划设计上进行统筹考虑,形成“一张图”的低空交通线路布局,织密大湾区低空交通网络。
共享低空运营支撑平台建设成果。推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城市在低空感知设备标准、智能调度系统、气象服务保障平台等领域的建设成果向大湾区城市开放共享,促使大湾区城市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资源共建共享。
联合申报国家级的低空经济创新示范区。依托大湾区城市在低空制造、自主研发、产业应用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选择有条件的城市或重点区域共同申报国家级低空经济创新示范区,争取更大政策支持。
共建共享面向未来技术的研发创新平台。整合在粤高校及科研院所力量,选择布局大湾区低空经济未来技术研发中心,开展新一代低空交通工具、智能化运营系统等前瞻技术和产品的联合攻关,实现区域创新成果融合。
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吴兆春、林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