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海上风电何去何从?娄益民:快马加鞭还是徐徐图之?

发布日期:2024/8/2


          娄益民:快马加鞭还是徐徐图之?中国海上风电面临关键抉择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以及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能源底座”,海上风电以其高技术含量、高发电量、对产业链的高质量带动备受行业青睐。无论是单机容量、装机规模,还是技术水平,中国海上风电都已走在世界前列。与此同时,质量问题频发、吊装运维资源紧张、高额的运维和赔偿费用等问题,给海上风电产业的未来蒙上了阴影。站在十字路口,海上风电是继续求大求新,还是应该放缓脚步?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这为“内卷”严重的海上风电指明了发展方向。


             在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风机产品线总裁娄益民看来,当前海上风电价格“内卷”、质量问题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节奏过快,产品缺乏足够的测试验证。新质生产力是优质的、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生产力,不是“内卷”下的无限求新求大。行业应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全生命周期的平稳可靠运行来创造价值,而非用低价机组损害质量。



       以下为《风能》杂志的采访内容整理:


       随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碳中和时代,以发展高质量可再生能源为特征的能源转型速度加快。海上风电在我国的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经济结构升级、加速技术创新、发展海洋经济、实现双碳目标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海上风电的热度近些年只增不减,机组单机容量在一年内可以数次刷新世界纪录。


          海上风电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是快马加鞭,进一步追求越大、越新、越快?还是夯实基础,沉淀技术与标准,徐徐图之?


         在当前形势下,行业应当选择后者。这往往意味着投资者要放弃眼前利益,拒绝理论或者纸面上的诱惑,沉下心来,坚守初心。


尊重客观规律,让技术投入的价值被看见



           “飞跃”一词可以用来形容中国海上风电机组近三年时间的发展速度。主流机组的单机容量从2021年的6~7MW、2022年的8~9MW,到2023年提升至8.5~11MW;完成吊装的机组最大单机容量从2021年的10MW、2022年的11MW,到2023年提升至16.5MW,2024年6月,18MW机型已经完成吊装。而此前主流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在21世纪前10年只走到2MW,第二个10年发展到4~5MW。近3年,批量化应用的海上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已经达到8~16MW。2021年,叶片长度刚刚突破百米,现如今143米的叶片已经下线。海上风电价格已经跌破2600元/千瓦,与3年前相比下降了1000元/千瓦。


           风电机组是长寿命需求、高价值投资的设备,如此快速的发展,并不符合产品技术进化的科学规律。


          风电机组的大型化,对于核心大部件的原材料、工艺、工装精度,还有实时验证,批量产品的出厂验证都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有确定的技术要求、稳定的工艺流程,由掌握足够行业经验和技能的人来完成。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样需要时间来固化。然而,在追求更低度电成本的市场趋势下,这些进程都被急速压缩。从实际运行效果看,各个整机商交付的机组仍处于磨合期,运维成本呈扩大之势。


         一款风电机组产品从开发到并网运行,需要经历概念设计、计算负荷、控制设计、零部件校准、样机测试、小批量验证、型式认证等一整套开发流程,叶片、传动链等核心大部件的开发同样如此。在测试验证完成后,还要反馈到源头,建立起更严苛、更符合实际工况、更适合大兆瓦风电机组安全边界的设计标准。目前,大型风电机组的全球行业标准、技术规范远远滞后于市场上产品和技术推出的节奏。采用未经完整验证的机组,将使业主面临设备故障或质量风险、巨额投资无法产生必要投资回报率的困境。


          在初始投资时,业主方常常面临两难处境:一方面是理论上测算的更低度电成本、更高收益的诱惑;另一面是可能要承担的质量与可靠性风险。此时,业主应保持足够的理性,考虑风电机组的报价是不是能够体现大兆瓦机型在开发、验证、小批量等全流程开发中的成本,认真分析理论计算的经济效益是基于怎样的产品和技术。只有采用经过充分测试验证后的产品和技术,计算出来的投资回报率才靠得住。


           整机商则应当以产品质量为基础,制定价格策略,维护品牌价值,本着实事求是、负责任的态度,向业主展示每一种海上风电机组平台的成熟度。包括认证机构和标准机构在内的海上风电生态链,应严格执行行业标准。这是国际上的通用做法。以欧洲目前某主力海上15MW机型为例,该机型于2021年2月推出,2022年底安装样机,一年后获得型式认证,预计今年批量交付。正是凭借领先的技术和完备的开发流程,该机型已在欧美获得高达1200万千瓦,800台左右的订单。


            在大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的选择上,远景能源在生产新品过程中严格对标国际做法,并与业主充分沟通,让其真正认识到只有采用可靠、稳定、成熟的机组才能创造价值,而不是一味地求大、求新。从中标结果看,远景能源秉持的严谨和负责,与业主的理性和务实不谋而合。


           产品价格长期低于其价值,不仅会影响产品的质量,还会大幅压缩企业利润空间,最终影响其研发投入、品质提升、服务升级等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甚至关系到行业的生死存亡。在这方面,很多行业都有前车之鉴。曾经,国产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的占有率最高曾达到95%,但是由于无序竞争和非理性“内卷”,导致产品质量下滑,失去了竞争力,现在东南亚市场又重新被日本厂商占据。



         保持耐心与定力,从“风电大国”走向“风电强国”



          海上风电市场若要实现从“价格战”向“价值战”转变、推动价格回归理性、建立更加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需要政府充分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引导企业深耕技术、质量、服务、品牌等;整个产业链应携手并进,整机商、核心供应链、认证机构、标准制定机构,以及广大用户要共同努力,深刻认识到大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开发、测试、验证的价值,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共同持续进行价值投入,防止不正当竞争和“价格战”。


            在产品技术上,全产业链应认真总结在设计、制造、测试、验证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解决方案,并将其沉淀为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的标准和技术规范,供行业参照。如此,才能做出具有更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产品,才能支撑大兆瓦机组安全、健康、高质量地向前走。


              在产业链的协同上,远景能源坚守长期主义理念,多年来坚持自研自产核心部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锻造出独特优势。目前,远景能源已实现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变频器、变桨轴承等核心战略部件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国产化供应,从产品开发、制造,到测试、验证,从原材料供应、工艺装备到质量控制,各链条之间全透明沟通,深度协同。因此,整个产品开发制造过程更加高效可控,可灵活匹配交付需求,避免上下游企业利益博弈,使子系统与整机系统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这与国际汽车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坚持自产的逻辑有相通之处。


             2023年,远景能源EN-252/14MW风电机组批量交付中广核惠州港口1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核心部件完全自主开发,对传动系统、叶片设计等都进行了升级并完成验证,样机也进行了完备的测试验证流程和认证。项目于当年完成并网,成为当时市场已批量交付的最大兆瓦海上风电机组。


           在运维环节,远景能源通过全产业链、全流程能力建设,更好地帮助业主进行设备升级改造、更换维修,为未来20年风电资产保值增值提供全场景解决方案。目前,远景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累计管理着超过6000万千瓦、逾30000台风电机组资产。


           在应用环节,为了进一步扩大风电的应用场景,解决电网消纳难题,远景能源不断拓展新能源产业链,在内蒙古赤峰打造了全球示范的商业化运营的绿色氢氨工程。该项目计划年产150万吨绿色氢氨,第一阶段30万吨绿色氢氨首期工程已在今年3月顺利投产。借助新型能源系统的技术突破,项目实现风光储与氢氨醇生产的耦合,解决了零碳氢能发展的重大成本挑战,实现以10元/公斤的成本生产氢气。


           在风电机组大型化持续迭代、产业链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化、人工智能深度嵌入,为风电产业的进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中,远景能源通过智能物联网平台EnOS™源荷互动控制系统,可实现全景监控、风光储协同及电力交易协同,确保100%绿色零碳能源供给。同时,对园区内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进行测算,形成可溯源、经认证的“零碳绿码”。目前,这一模式已被复制到全球13个生产基地。



          2022年年底,远景能源开始构建基于产品开发全流程的五大数据模型。其中,产品研发数据模型、产品制造工艺模型、产品设计数字化仿真模型、产品测试验证模型,可以拉通从产品开发到批量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再加上已有大量风电机组运行数据的第五大模型,可以给测试验证和数字化仿真模型很好的输入,使得产品设计模型和制造模型不断迭代。最终,远景能源的产品和技术能够真正做到自我学习、自我进化,并与ENOS™系统、伽利略系统等协同,充分挖掘大数据的价值,赋能风电技术进步。



          当前,中国的海上风电机组在单机容量上已经超越欧美同行,如何在质量上同步遥遥领先,让中国真正成为全球的风电强国,需要风能人坚持长期主义,保持耐心与定力。


          未来,全球各地区尽管冲突仍然存在,但降低碳排放、控制温升幅度是人类共同的挑战和目标。当中国的大兆瓦风电机组具备了更强的成本和质量优势,新能源带来的红利将惠及全人类。


来源:每日风电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