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群雄逐鹿!储能出海机遇与风险并存

发布日期:2024/9/12



      这场出海之战,不仅关乎利润,更关乎行业的未来格局。


      所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巨大浪潮中,储能作为众多站在潮头的领域之一,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中国作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相关产业链和其中企业正以迅猛之势发展。


      现阶段,国内市场及装机规模呈现一片迅猛增长之势,与此同时,已经有不少产业链头部企业开始剑指海外地区,进军全球市场。


       根据CNESA Datalink发布的2024最新储能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6月底,国内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同比增长47%。2024上半年新型储能新增投运装机功率和能量规模同比均增长71%。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首次超过100GWh,功率规模同比增长129%,能量规模同比增长142%。


      从应用场景看,虽然源网侧仍占据大头,但受益于峰谷价差和时段优化,继去年“工商业储能元年”过后,今年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持续火爆,用户侧装机规模同比增长超过650%。


      然而,就在这迅速增长的装机规模的另一面,国内储能企业却面临着极大的发展压力,行业内部正从火爆趋向平静。


      内忧外患,寻求破局


      在全球都将储能作为新的万亿蓝海之时,国内储能市场早就卷成了一片血腥红海。


      一方面,国内市场激烈的竞争使得全产业链价格失速下滑,价格战越演越烈。储能企业盈利难度陡升,马太效应下部分企业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甚至停产等现象。


      自2023年开始,在本就一路狂飙的储能行业中,低价竞争开始变得疯狂,“价格”已成这片红海中各方玩家最为激烈的一处战场。


      2023年年初,2小时储能系统还未破1.5元/Wh的最低报价;而到8月份,比亚迪率先在中能建2023年磷酸铁锂储能系统集采中以0.996元/Wh闯过2h储能系统中标价格1元大关,彼时可能才有少部分企业惊觉一场激烈价格战正在席卷而来。


       然而,到了年底,当业内大多企业还没反过神时,系统价格相较年初在近乎一瞬间实现腰斩。不过,这也远未触底。在一众央国企带头冲锋的局面下,行业的价格底线再次被突破。


      仅今年3月份,中车株洲所便以0.648元/Wh低价拿下2h储能系统采购项目,4h储能系统底价记录则在当月被许继电气以0.564元/Wh的中标价格刷新,7月份,这个纪录又被中车株洲所以0.435元/Wh的核算单价再次打破。


      就连价格较高的工商业储能,也在去年9月的1.5元/Wh左右迅速降到将近1元/Wh后,再度跌到8毛大关。现阶段,工商业储能系统价格更是跌破6毛大关,有企业已经亮出其0.58元/Wh的超低单价,且在此基础上还能享受6个月后付款的超长账期,国内储能市场这场残酷的竞争已经开始从卷价格再度升级到卷现金流了。


      总体来说,国内储能市场已经“卷”到了一种新的高度,并且十分直观地体现在各企业的产品价格上,而价格的卷已经给行业带来产能、质量、安全等其他问题。


      另一方面,从市场规模来看,海外市场有着十分广阔的增长空间。


      据中国储能网数据显示,预计在2024—2026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将达到223 GWh、343 GWh和456 GWh,分别同比增长48%、54%和33%。


      即便我国储能市场日益增长,其中2023年,中国新增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21.5 GW和46.6 GWh,分别同比增长193%和194%。但依然不难看出,海外市场有着广阔机会。


      另外,海外市场储能收益更高,其平均毛利率大于国内市场,且海外存在一定溢价。


      据观察,在国内储能集成项目的毛利率普遍不超过8%时,海外市场毛利就已经接近20%。巨额差异让海外成为新一轮市场竞争的关键赛点。根据储能企业披露年报显示,绝大部分企业的海外市场毛利明显高于国内市场,有的甚至可以高出一倍,更有企业在美国市场的毛利率高达40%。


      再加之,相比较国内,部分海外地区对于储能的标准审查没有这么严格,虽然对产品质量要求不低,但在项目手续、消防等要求方面,有一定空间。


       更重要的是,欧洲、美国等紧跟中国身后的储能大国们,为了保护当地储能企业发展,抢占全球储能市场份额,对中国出口的储能产品不断加征关税,频频发起调查。


       出海好像已经成了中国储能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唯一希望。


       在此局面下,储能企业开始加速出海,头部企业开始大肆拓展其毛利更高的海外业务,并与海外储能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频频签出巨额订单。


      根据CNESA统计,2024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签约订单规模超过80GWh(不含招投标订单);海外订单签约规模超过50GWh,主要市场来自美洲、欧洲、澳洲、非洲、东南亚、中东等地。除此之外,巨头们更是开始了出海建厂的新竞逐以延长其在储能产业链中的链条,深化其全球化布局。


       为了缓解国内竞争压力,保持业绩增长和企业良性发展,应对欧美等地的加税政策,巨头们齐声高呼“出海”,国内储能领域一场新的浪潮拉开序幕。


      头部领航,群雄逐鹿


      近几年,国内储能领域掀起了一波出海潮,几乎储能全产业链都在加速出海。


      上游矿企巨头们早就开始冲向美洲抢占海外矿产资源。如天齐锂业、赣锋锂业分别在智利、墨西哥等地花费数十亿美元收购了锂资源项目;而逆变器厂商在出海欧洲取得亮眼成绩后,亚非拉地区用户侧储能需求爆发也带动了储能逆变器市场新的增长,如今的亚非拉地区也充满了中国逆变器厂商。


       诸如派能科技、艾罗能源、大秦数能这样的全球户储玩家,早年便以海外市场起家,在国内诸多厂商严重“失血”的状况下,于海外相对成熟的储能市场环境下大杀四方,赚得盆满钵满。


      而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远景动力、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瑞浦兰钧、孚能科技等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屡攀高峰;阳光电源、海辰储能、蜂巢能源等储能系统提供商,也更加重视海外市场在经济性上的优势,将目光愈发投向全球市场。


       2023年,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建成产能为14GWh的第一座海外工厂后,又选择在美国建设产能为35GWh的锂电工厂,预计2026年建成投产;海辰储能、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储能企业也都在美国布局建厂,其中亿纬锂能更是大手笔在匈牙利、马来西亚、土耳其、美国密西西比州四地都进行了其电池工厂布局;此外,欣旺达也斥近20亿元巨资在匈牙利建设锂电工厂;派能科技也已经于2023年底在意大利建成磷酸铁锂电池工厂……


       进入2024年后,储能产业链各企业出海进程更是再进一步。仅2024年以来,就已有包括远景动力、阳光电源、比亚迪储能、瑞普兰钧、天合储能在内的众多企业披露了海外新订单、新项目。


       阳光电源曾公开表示,海外储能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更高,相对更健康,公司海外和国内的光伏和储能业务虽然齐头并进,不过具体到储能的业务确实海外更多。


       楚能新能源执行副总裁卜相楠也在接受新华社采访中提到,出海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而在宁德时代传出的“一号文件”中,也同样揭示了储能企业出海的必要性和决心。


       曾毓群在文件中表示,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宁德时代的海外市场份额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2024年的国际局势变化莫测,但新能源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国际共识,暂时的不确定性反而为有能力的人提供了更多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甚至已经有不少“国家队”成员也已经开始通过建设、投资等方式参与到出海的浪潮中去。今年3月,中国能建首个海外储能投资项目——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州洛奇150MW/300MWh储能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据了解,该项目不仅是中国在海外投资的单体规模最大电化学储能项目,还是乌兹别克斯坦首个开工的外商投资电网侧电化学储能项目。


      现阶段,出海已经成为储能全产业链发展趋势。然而,冲出国内市场,迈向海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情况会更加复杂,由于资源禀赋和国情不同,不同地区的不同市场表现出特点与需求差异也十分明显。


      多元市场,风起云涌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企业面对出海大潮根据自身决策惯性展现了不同策略。


      其中科陆电子、阳光电源、远景储能等企业通过打包出售储能系统及解决方案达成出海目的;瑞普兰钧、海辰储能等企业出售储能电池,另有中能建等少部分企业直接在当地开展储能项目建设。


      这主要是由于在新能源发展未来前景广阔的局面下,企业禀赋不一、发展情况不同以及海外各地区市场特征和政策情况存在差异所导致的。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美国、欧洲是全球前三大储能市场。据欧洲储能协会测算,至2030年需部署200GW左右的储能,至2050年需部署600GW储能。


      值得注意的是,与被风、光新能源发展带动的国内储能发展不同,在储能很早就积极参与到电力市场中的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中,储能并不是单纯主要为新能源发展而服务,而是为其当地电力市场而生的,即通过高额的电价差获利且生存,这在中国来说还是有着很大不同的。


      而从用户侧看,近乎完全市场化的电力交易政策也使得当地电价并不稳定,本就昂贵的电价,甚至遇到极端天气、区域战争等不稳定因素时,电价一路飙升到民众负担不起,户储则可以有效降低当地用户电价负担,保障其用电质量。


      分析人士表示,这些市场由于电力市场化程度高,盈利能力较好,市场接受度广,已经成为中国头部储能产业链企业的重要业务布局方向。


      而除了传统欧美、日韩等主流储能市场外,东南亚、非洲及“一带一路”国家等也成为国内储能企业瞄准的重要目标市场,但是这些地方仍然有各自独特发展特点,与欧美市场表现又不相同。


      如南非、巴西等地区电网建设不全面,其电网稳定性和强度相对较差,“没电用”是该地区生活中的常见情况。


      相比国内的电网在新能源发展的前期就承担了储能的作用,这些地区的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电网强度和韧性非常弱,所以想要开始发展新能源,必须得先上储能,以起到稳定、增强电网作用,这些地区在能源转型的道路上,如果不先上储能,将寸步难行。


      德业股份、大秦能源、阳光电源、华为、蜂巢能源、赢科储能等众多国内厂商早早入场,也获取了十分可观的营收和利润。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最近较为活跃的中东地区,其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内储能企业出海“新热土”,也是因为能源转型的刚需性。在世界能源转型浪潮下,长期依靠石油资源的中东地区,也不想跟不上队伍,在能源方面落了后。在国内光伏厂商的带领下,储能市场也变得十分热闹。


      而最近,国内锂电企业又在东南亚掀起“集体狂欢”。


      去年,瑞浦兰钧在印尼收获大量储能项目订单;蜂巢能源泰国子公司接受泰国能源巨头万浦集团投资入股。


      就在不久前,欣旺达、珠海冠宇各自投资20亿元分别在越南、马来西亚建设消费类锂电池工厂,而亿纬锂能则计划出资不超过32.7亿元,在马来西亚新建储能及消费类电池制造项目。


      东南亚地区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近年来承接了较多的消费电子产能转移,相关产业链配套也不断得到完善,可以较好地满足公司建设海外生产基地的需要。


      除此之外,规避风险亦是锂电企业在当前局势下的现实需求。


     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在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规避美国加征关税的潜在风险,是公司在马来西亚布局电池产能的重要因素。也有东南亚地区官员透露,国内企业提出投资要以保障不受到美国加征关税为前提条件。


      这些海外市场共同的需求爆发是吸引国内储能企业出海的重要因素,而可观的收益则是掀起这场出海浪潮的根本原因


      硬币双面,机遇挑战


      国内储能企业扎堆出海,无非都是为了一件事情——赚钱发展。


      前面说到,国内的储能市场已经被淹没到了“价格卷”的大潮中,不少企业由于产业链价格迅速下滑,导致利润出现大幅下滑,甚至出现亏损。在低价的市场趋势下,价格已经成为国内市场选择的必然因素。


      但是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达客户眼中,对价格高低的评判标准更加多元,这些客户更加在意产品价值观,并愿意为此多付出更多的成本,企业也能获得更多毛利。


      有相关人士说道:“我们在邀请欧美客户参观工厂时,他们很少问我们价格问题,反而十分关注人文关怀方面的问题,比如工厂建设、产品理念、生产规章制度这些,谈得开心的价格差不多就订了。”


      国外市场不首要看中低价,愿意支付额外价格主要是受益于当地电力市场发展情况和盈利模式比较好,其能够在当地的储能市场上赚到更多的钱,储能电站通过上下游配合收益十分可观。


      与此同时,相比国内,海外储能项目交付周期很长。同样一个项目,国内从订单签订到交付验收结束,整个环节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付款结束服务了,但这在海外不可能。由于受制于资本市场,大部分海外地区都是长期规划,最终形成收入可能需要一整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而更长周期的交付,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多利润优化的空间和可能。


      国内某头部储能企业负责人告诉星球储能所:“在当前海外市场环境中,时间的价值尤为凸显。即便项目是以微薄利润中标,待到交付之时,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与优化,毛利率便能显著提升,这充分展现了时间所带来的巨大价值。”


      另外,相比国内疯狂追产能,国外市场对待产能问题相对理性,未来规划也更加保守。


      不过,现阶段这些情况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当中国储能企业扎堆走向海外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也推动了海外市场加速竞争。


      价格下探的趋势已经开始在海外市场出现。据相关人士透露,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国际上储能的价格下降了30%。甚至出现有储能企业海外市场毛利从年初的30%—40%到现在只有个位数。


      此外,前面说到长交付周期可以优化利润的问题,从另一角度来看,企业出海的门槛似乎正悄然提升。以往海外市场因高毛利率而吸引众多企业,但如今这一优势正逐渐减弱。


      当出海变得不再仅仅依赖于高利润,而是需要更精细的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时,大多数企业便面临着出海门槛的考验。


      在利润丰厚时,企业或许可以轻易承担出海过程中的错误与风险,因为高利润足以抵消这些损失。但当利润变得微薄,企业再想出海,就必须审慎考虑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此时,出海的门槛实际上对许多企业而言是提高了。


      因此,在当前的国际市场环境下,企业出海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风险与收益,以确保能够稳健地拓展海外市场。


       再者,在完全契约化的海外市场中,无论过程中出现何种突发状况,只要签订了合同就要完全按照合同内容履行。相比国内市场,海外市场犯错的代价很大,不可控风险也很高,对企业来说一次小失误甚至可以造成灾难性后果。


      所以,海外市场的风险其实还是非常高的,这也是为什么出海是独属于国内储能巨头们的专属竞技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真正意义上的出海,并不是简单地将产品卖到海外、将工厂开到海外,而是需要更加深入地进行国际化合作,为当地贡献价值。想要深度参与到海外市场中去,还需要企业从资金资源、产品品牌、服务能力甚至产业链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实现国际化。


      海外市场风浪大,但机会也够大。对头部企业来说,海外市场不可或缺;对非头部企业来说,打好这一仗更意味着行业格局的重新构建。




来源:星球储能所  作者:宏海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