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绿意满园!零碳园区建设的发展现状、挑战与建议

发布日期:2024/10/24



       我国产业园区数量众多,且不同产业园区规模、入驻产业及碳排放特性均不相同,目前在低碳零碳化建设过程中依然面临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当前,工业、商务办公、物流等各类园区是碳排放集中的区域,推动园区绿色发展、开展零碳排放园区(以下简称“零碳园区”)建设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总体来说,零碳园区是全社会实现碳中和的典型示范场景,建设零碳园区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我国高度重视园区低碳、零碳化发展,近年来不断出台园区绿色转型有关指导政策。不过,零碳园区建设涉及多个行业、多种减碳技术、多个利益相关方,总体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技术模式和管理机制。


      国内外零碳园区建设发展现状


      欧美国家率先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示范。德国建成了欧洲首个零碳智慧园区——柏林欧瑞府能源科技园区,园区采用智能化系统和技术,真正实现冷热电和新能源、储能等设备互联互通。英国伦敦贝丁顿社区采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太阳能装置、雨水收集器等设施,成为世界首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社区。美国恰塔努加生态工业园通过资源循环再利用,建成世界第一个实现“零排放”的工业园,园区各企业相互嵌入彼此产业生态循环,实现工业废弃物利用最大化。


      近年来,我国低碳、近零碳、零碳园区试点建设不断推进。天津、湖南、河南、江西等省份提出开展低碳园区试点;山西、江苏、重庆、云南、青海、河北省张家口等地区正在加快建设近零碳园区示范工程;北京、山东、广东、内蒙古、四川、上海、浙江、广西等省(区、直辖市)已有建成或正在建设中的零碳园区。内蒙古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以“风光氢储车”为核心,实现高比例、低成本、充足的可再生能源供应。山东青岛中德生态园围绕生态标准制定和应用、低碳产业配置和发展、绿色生态城市建设与推广“三大领域”,形成典型产业城市融合型零碳社区建设模式。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宜宾工厂,通过生产工艺和能源利用优化,建成新能源产业首家零碳工厂。


      零碳园区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产业园区数量众多,且不同产业园区规模、入驻产业及碳排放特性均不相同,目前在低碳零碳化建设过程中依然面临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不同类型园区实现零碳的路径差异大。园区种类繁多,包括工业园区、商务园区、物流园区等,不同园区用能规模、结构差异较大,碳排放强度和减排难度也相去甚远。从能源用途看,工业园区用能包括产品制造、园区用能建筑运行及交通运输等几部分,商务园区主要是建筑运行用能,物流园区则以交通运输需求为主。工业园区用能由于具有高参数热力及工业原料的需求,对化石能源依赖性更强,减排难度更大。不同园区零碳建设路径难以统一,需结合产业与能源消耗特点进行个性化研究。


      二是零碳园区建设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园区实现零碳的技术主要有节能技术、减碳技术、捕碳固碳技术等几类。其中,分布式光伏、风电、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降碳技术相对成熟,但面临能源供应持续性、可靠性等问题。电锅炉、热泵、电动汽车等电能替代技术已具备应用水平,但用能成本仍较高。绿电制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氢燃料电池等技术成熟度与应用经济性均有待提升。智慧化管控平台是零碳园区建设的必备要素,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还有待加强。


      三是零碳园区商业运营与管理模式尚不成熟。零碳园区建设主要通过新兴绿色技术替代传统工艺与能源利用技术,需要有效的商业模式分摊和疏导减排成本。技术创新应用方面,还缺乏健全的融资渠道与风险规避机制,当前的能源市场与碳市场也难以满足零碳园区可持续经营的需求,各利益主体合作参与零碳园区建设的积极性需进一步激发。能源、碳排放等方面的数据壁垒及数据质量问题,给零碳园区智慧管控带来挑战,碳排放核算、零碳园区认证标准等标准规范体系也亟待建立和完善。
      推进零碳园区发展的建议


      一是结合地区资源禀赋推进不同类型园区的零碳建设。加强顶层规划,分阶段推进不同类型园区绿色发展。近期尽快加强工业园区节能降碳,实现低碳转型,打造一批商务办公、居民社区等类型的零碳园区示范项目,中远期随着技术进步,推动大型工业园零碳化发展。结合不同区域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的零碳园区清洁低碳供能模式。西部、北部地区推进“基地型清洁能源+”发展,以当地丰富的新能源和大规模土地资源为支撑,发展以清洁能源上下游产业链为核心的零碳产业园;同时发展“风光火储”一体化及氢能、CCUS等技术,助力传统重工业园区深度减排。沿海地区实施“风核氢多元开发”,结合海上风电和核电开发利用,发展绿电制氢、海水淡化等产业,实现多元清洁能源产品综合供应。西南地区“水风光一体化”发展,因地制宜为当地大型用电产业园供应绿电。中东部地区发展综合能源服务,构建以电为中心的综合能源系统,满足园区电、热、冷需求,临近电厂区域可通过火电耦合掺烧技术处理园区固体废物,实现零碳园区深度清洁化。


      二是加大零碳园区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快推进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低成本储能、CCUS/BECCS等减碳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完整的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体系。发挥传统火电产业优势,推动火电机组电、热、冷、汽、水等产品多联供。大力推进余热、余压、余气利用、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绿色建筑材料、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高效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发展以零碳为目标的综合能源规划技术,构建水、风、光等资源协调利用的能源供给体系。探索信息技术、低碳技术、能源技术在园区场景下的耦合应用,建设零碳园区智慧化的管控平台。加快建立贯穿园区规划、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涵盖化石能源消费管控、可再生能源利用、工业能效、建筑节能、智慧交通等多维度的零碳园区标准体系,加强相关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创新零碳园区运营管理模式。加强零碳园区建设运营方与地方政府、电网、园区管委会、大用户的深度融合,共同开展区域能源规划,制定区域级多能供应整体解决方案。创新零碳园区运营管理模式,结合不同地区政策、能源资源禀赋、园区产业结构和用能特点,综合考虑合同能源管理、虚拟电厂聚合、区外绿电直购、产业生态一体化发展等多种业态,因地制宜采取适宜的管理模式。探索发展零碳产业园ESG咨询、碳资产/绿证交易、绿色金融等增值服务,推动构建涵盖设备制造商、能源供应商、管理服务商、园区管理方和用户的生态体系,实现零碳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作者:谢典 高亚静 芦新波 刘天阳 赵良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