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时代脉搏!新能源行业领跑者们眼中的破晓与曙光
发布日期:2024/11/27
2024年11月25日,能源思享汇“破晓”在杭州举办。数百名新能源行业专家、企业大咖、精英骨干济济一堂,共享盛会,同探讨新能源行业的“内卷”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次大会以“破晓”为主题,也寓意着在新能源行业的至暗时刻,寻找并迎接新的曙光,象征着行业在经历周期性震荡后的复苏与重生。
行业的新机遇与新发展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执行秘书长李丹在大会上提到,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风电和光伏已提前6年多实现了习总书记提出的2030年12亿千瓦的目标。这一成就不仅意味着,新能源在装机容量上赶上了煤电,也标志着新能源行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能源法》的出台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为行业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在国际舞台上,全球对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尤其是风电光伏行业,给予了极大的期望。
李丹表示,这个期望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都有,中国只要在开新能源领域的会议和活动,真正来关注的,走进会场的嘉宾们,都是来自于全球各地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希望走进来与中国的企业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这些国家对与中国的合作是充满了期待的。
如何能在全球格局下,让我们的产业与其他更多国家市场做更深度的融合,这也是现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很重要的议题。
为何大家对中国的产业期待非常高?
李丹表示,之前在做发展中国家的调研时,大家很多的能源发展规划是发达国家、欧盟、欧洲、美国这些国家给他们做的,但他们觉得所有解决方案都在中国,因为这是最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证明全球对中国的产品的认知,整个产业界的评价是最好的。
但由于地缘政治各方面的问题,我们确实面临着现阶段走出去不易的状况,这也是整个行业发展中需要面对的情况,我们也希望帮助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全球的能源发展中走出一条新路径,以彰显领头羊地位。
储能行业的新数据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通过数据分享了中国储能行业的最新发展情况。
他指出,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国电力储能的累计装机容量首次超过了100GW,其中新型储能累计装机接近50GW,预计今年新型储能将首次超过传统的抽水蓄能。这标志着电力系统中储能角色的重大转变。
从技术层面上,锂电池在新型储能中的占比略有下降,而压缩空气、钠电等新兴技术开始崭露头角;应用领域中,电网侧储能项目占据主导地位,而用户侧储能虽然占比较小,但增长势头迅猛,今年上半年用户侧储能装机同比增长超过650%。俞振华还提到,今年上半年新增新型储能项目的时长主要集中在2到4小时,长时储能的需求尚未显现,但未来有增长潜力。
他还提到了联盟于2011年自主创建的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包括了项目库,政策库,厂商库,产品库,招中标库,投融资库,标准库和电力运行库等内容,通过数据服务平台,联盟基于科学的统计方法和严谨的校核流程,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客观、高价值的数据产品和服务。这些数据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中国储能行业发展的全面视角,为行业内展现了一个快速增长且技术多元化的行业现状。
技术创新与底线坚守
对阳光电源来说,其之所以能在全球储能市场中连续多年保持领先地位,离不开不断地技术创新和对安全底线的坚守。
据阳光电源副董事长顾亦磊介绍,目前国内市场内卷比较严重,价格战严重,但储能行业想要高质量发展,需要守住安全底线,同时回归技术创新主赛道。阳光电源一直注重研发创新,也引领了业内多个领先技术:率先推出了1500V和液冷温控方案,首创交直流一体结构、直流拉弧检测技术、AI电芯预诊断系统等。阳光电源的构网技术也已在全球多个项目中落地,为电网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还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燃烧实测,进一步验证产品安全。
随着独立储能和工商业储能的大力发展,对储能的参与电网能力以及收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工商储新增装机容量预计到25年将实现超3倍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系统设计不专业、安全隐患大、标准体系缺失等挑战。阳光电源凭借27年的行业经验,深度融合三电、AI技术,实现更高效率、更长寿命、更低损耗,为工商储能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对亿纬锂能来说,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亿纬在储能电芯这一块,出货已经达到将近40个GWh,同比增长超过百分之百,按照可比的口径,应该已经做到全球第二位。尤其是大储这一块今年增长得很快,包括小储电芯,包括通信加上家储电芯,已经做到了行业领先。
优异的成绩之外,是亿纬锂能看重出海的结果。据亿纬锂能储能国内销售中心总经理刘洪光介绍,公司相继成立美国分公司销售部、马来西亚工厂,匈牙利工厂,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最核心的竞争力来自产品和创新力。且未来已来,亿纬锂能的628Ah大电芯在今年底将正式量产,马上要迎接来自市场的检验。
结语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新能源行业正站在转折点上,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从风电光伏的快速发展到储能技术的创新突破,从政策立法的有力支撑到国际合作的广阔前景,每一步都凝聚着行业人的智慧。新能源行业也必将迎来曙光,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源:能源向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