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风而上!“双碳”发展必经之路25年风口—零碳园区
发布日期:2025/1/13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由于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60%以上,工业园区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1%,产业园区自然成为工业绿色发展和能源低碳化转型的重要载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会议确定,明年要抓好九项重点任务,其中“八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12月13日,在工信部党组扩大会议中强调要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促进工业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
园区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环节,在碳排放方面占有着较大比重。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共有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 2543 家,贡献了全国工业产值的 50% 以上,园区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国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超过 30%。
众多的产业活动、工业生产以及相应的能源消耗,使得园区成为了碳排放的 “大户”。所以,为了更好地落实双碳目标,实现精准减排,零碳园区的概念应运而生。“零碳园区”是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甚至达到园区内部碳排放与吸收的自我平衡。意味着在园区的规划、建设、运营等全流程中,融入低碳甚至零碳的理念与技术。
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建设过程中的设备更新或将迎来大量补贴。
1“零碳园区建设年”
近期中国围绕零碳园区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国家和部委层面的政策,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的政策体系,为2025年零碳园区建设全面拉开帷幕奠定了基础。
2024年12月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并将其作为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
这一高规格会议强调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效”的要求,明确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认证制度,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的方向和战略指引。
2024年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并提出“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明确要求建设一批零碳工厂和零碳工业园区,促进工业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将零碳园区纳入工业绿色发展的重点工作。
2024年12月26日至27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进一步细化了零碳园区建设的路径,提出优化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新培育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探索推进零碳工厂和零碳园区建设,全面提升工业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水平。
2025年1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在会上表示,将统筹谋划“十五五”碳达峰行动,研究综合评价考核办法,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同时加快建立零碳园区、零碳社区和零碳乡村,进一步明确零碳园区建设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地位。
2025年1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将鼓励以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为载体规模化实施设备更新,重点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的应用,为零碳园区的设施升级提供了具体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这一系列政策充分体现了零碳园区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为2025年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零碳园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政策的逐步细化与实施,零碳园区建设将在2025年全面拉开帷幕。
2 我国的零碳园区政策与实践
北京市发布的“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明确,致力于到 2025 年,让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挥发性有机物(VOCs)环境浓度较监测基准年力争下降 10% 以上,从环境质量改善的角度切入,对园区的污染物排放进行严格把控,为实现园区低碳乃至零碳发展夯实基础。计划强调“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设绿色低碳智能的能源体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行政办公区开展绿色电力示范应用。开展绿色园区、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等示范,推进新建公共建筑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
上海市在 “十四五” 期间有明确计划,要在全市范围内创建完成一批高质量的低碳发展实践区(含近零碳排放实践区)以及低碳社区(含近零碳排放社区),强调通过打造多样化的低碳区域,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整个城市的低碳转型,其中零碳园区建设就是重要的一环,并且积极实施绿色低碳供应链升级计划,支持零碳工厂和零碳园区的建设,计划培育 50 家绿色供应链 “链主” 企业、20 家绿色技术供应商以及 30 家专业评估认证机构等,全方位助力零碳园区的打造。
成都市的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方案中明确,到2025 年建成近零碳园区、工业企业、公共机构、景区共不少于 30 个,建成近零碳社区不少于 30 个,实现区(市)县全覆盖,展现出全面推进低碳建设的态势,通过多个领域、多个层面共同发力,营造全城低碳的良好氛围,而零碳园区在其中将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评价导则(2022 版)》,设立资源利用绿色化、基础设施绿色化等 7 大项评价指标,鼓励园区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开展工业节能诊断,从评价和管理的角度规范园区建设,引导园区不断优化资源利用、完善基础设施等,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3 零碳园区掀起全国“绿色低碳+”转型序幕
不同于“互联网+”与“AI+”偏向于科技赋能产业变革升级,“绿色低碳+”更多指向于产业自我变革升级,是全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气候治理下工业体系的必然走向,在全产业转向绿色低碳的同时驱动经济增长和绿色转型。
“绿色低碳+”既指向着我国整个工业体系在双碳行动下向可持续发展转型,也是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素,同时指引着当下落实双碳行动与绿色转型重点落地方向。
中央首提并部署的2025年重点任务零碳园区也释放了一个信号,2025年“零碳+”的概念将加速在各行各业全面开花,实际上,类似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零碳小镇、零碳高速等等“零碳产物”在这几年早已陆续出现,中央的加持和助推将让“零碳+”概念在2025年迎来起飞元年,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绿色低碳+”的发展迎来一波落地建设高潮!
尽管这是中央与国家部委首次明确提出建设零碳园区,但地方政府层面与企业、产学研等社会主体实际早已先行积极布局,赶在国家全面推进前就开始在零碳园区方面推动相关标准与项目加速落地。
目前全国已出台有四个零碳园区的地方标准,分别为福建和内蒙古自治区两个省级地方标准,雄安新区一个国家级新区地方标准,以及盐城一个市级地方标准。
全国四个零碳园区地方标准:
目前关于零碳园区暂无国家层面的标准,不过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工信部第二天就立即开会明确推动零碳工厂与零碳工业园区的响应速度,以及本就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来看,理论上2025年以工信部牵头或参与的国家层面的零碳园区相关标准应该很快就会出台,而且系列支持政策也会开始陆续出来。
此外,全国各地已经有大量低碳、近零碳、零碳等同类概念的园区已经落地,全国各地也已经有不少地方层面出台了推动建设零碳园区的省级政策和已经实际在推动落地中的零碳园区。
比如云南省在落实双碳行动上就以零碳园区建设为抓手,在2024年4月发布了首批5个零碳园区的建设名单;同月,江苏省发改委和市监局联合印发了《江苏省(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暂行)》,5月,安徽省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安徽省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方案(试行)》。
可以想见,类似目前的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体系,未来零碳工厂、零碳园区体系也应该会发展为国家级、省级(国家级新区)、市级三大层级体系。
而中央当前为何选中零碳园区作为当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
一是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工业园、产业园和创业园等制造产业为核心聚集的园区未来将转向“零碳园区”,“零碳园区”更像是一个框,国家级、省级、中外合作各类经济开发区、转型/改革示范区等也可以装进“零碳园区”的概念里;类似城市写字楼、城市中心的商务聚集区、医疗综合主体、教育综合主体等城市商务与生活基础设施类单一大型主体或聚集区也可以往里装,一样可以作为一个“零碳园区”来进行建设或升级改造。
二是从零碳园区的概念来看,尽管国家层面的官方定义还未出来,但我们可以从上文所述的四个地方层面的官方定义来作出相对统一的初步定义,实际内涵定义其实差不了多少,只是用词表述的不同,具体国际级和地方级的核心区别还是在评价标准上。
零碳园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指不产生碳排放,核心是在划定的具体边界(地理空间、产品边界、组织边界或管理边界)范围内一定周期内(一般按年核算)达到碳中和的状态,即将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和温室气体的人为移除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最终实现净零排放。实际是在新建园区或者改建、扩建园区从整体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全生命周期中系统性融入“绿色低碳”、“碳中和”的理念,在最终零碳园区边界范围内实现碳排放总量与吸收或移除自我平衡的状态。
核心可以从零碳园区能源结构环节,具体的制造生产环节,物流、建筑、交通等基础设施环节,废弃物等资源循环环节以及整体制度与运营管理环节来看,这五大环节基本组成了零碳园区的生态闭环,再严谨点的话,还应该加上零碳园区的建设环节,在各个环节中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固碳、碳交易等多种手段,实现周期(年)内碳排放总量与吸收或移除的平衡。
在实际的操作时是有不低的难度的,但如此一看也可以发现,零碳园区的建设一并带动的是整个清洁能源与绿色低碳产业链的发展,比如,从能源结构来看,零碳园区大量采用风电、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就是一条从源头的深度脱碳路径;从基础设施来看,可以大量融入绿色建筑、零碳建筑,加大物流与交通领域的电气化等;从废弃物等资源循环来看,可以提高废弃物等资源产业链后端产品的高附加值和高效再利用。
再如,从碳交易市场来看,零碳园区作为一个整体一样可以参与到CCER市场中,将CCER交易的碳抵消机制也作为实现园区零碳的其中一个路径。
而且零碳工厂与零碳园区的建设速度应该会很快,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4年3月,我国累计在国家层面创建绿色工厂5095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7%;累计认定绿色工业园区37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05家、绿色产品近3.5万个。现有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等绿色概念下的项目或产品融合“碳中和”理念与相关标准再往上改造升级就是零碳了。
三是跳出“园区”这一字眼来看,随着零碳园区受到国家层面的加持,2025年零碳概念下的零碳站点(如零碳收费站、零碳服务区)、零碳走廊、零碳街道、零碳生态园、零碳度假区等各行各业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零碳生态体”。
因此,中央推动零碳园区加速落地掀起的也是一系列“零碳生态体”的建设序幕以及“绿色低碳+”产业转型的全面铺开,不能局限在一个零碳园区的建设,要看到其发展关联带动的双碳视角下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
从这也可以看出,整个产业生态对于“零碳生态体”的探索已经早就走在国家大力推行前了,只等国家层面的“一声召唤”,“零碳生态体”在全国的发展很快就会全面开花!
来源: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