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变废为宝!碳捕集与封存的商业奇迹

发布日期:2025/1/14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形势下,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正逐步改变我们对二氧化碳的认知,将曾经被视为“废碳”的排放物转化为极具价值的“宝藏”,并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商业奇迹。


     一、化腐朽为神奇的技术魔法


   (一)捕获:从废气中精准“擒碳”


     燃烧后捕获:烟气中的“碳猎手”


      在传统的化石燃料燃烧场景中,燃烧后捕获技术犹如一位敏锐的“碳猎手”。以燃煤电厂为例,燃烧后的烟气携带着大量二氧化碳,此时胺类溶液宛如精心布置的“陷阱”。当烟气通过吸收塔与胺溶液亲密接触,二氧化碳迅速与胺发生化学反应,被牢牢吸附在溶液中,形成富二氧化碳的吸收液。随后,通过巧妙的加热操作,二氧化碳从吸收液中解吸而出,实现高纯度分离,完成从烟气中精准捕获二氧化碳的关键步骤。


      燃烧前捕获:燃料转化的“碳截留”


      煤气化等工艺中,燃烧前捕获技术提前介入。燃料在燃烧前被转化为合成气,一氧化碳在水煤气变换反应作用下转变为二氧化碳。此时,活性炭、金属 - 有机框架材料等吸附剂大显身手,将二氧化碳牢牢截留。这种方式在燃料燃烧前就去除大量二氧化碳,极大减轻后续处理负担,为整个碳捕集流程奠定良好基础。


      富氧燃烧捕获:富氧环境下的“碳浓缩”


      富氧燃烧捕获技术则是另辟蹊径,为燃料燃烧营造富氧环境。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通过简单的冷却和冷凝操作,去除水蒸气后,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气流便得以呈现,使得后续的捕获工作更加高效便捷。


   (二)运输:二氧化碳的“安全之旅”


     管道运输:地下的“碳输送动脉”


      当二氧化碳被成功捕获后,运输环节至关重要。对于大规模且距离相对较近的运输需求,管道运输就像一条条深埋地下的“碳输送动脉”。这些管道必须具备超强的耐腐蚀性,以抵御二氧化碳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发起的“化学攻击”。同时,精准的压力控制不可或缺,确保二氧化碳始终以超临界态或液态这种稳定且高效的相态在管道中流动,安全抵达目的地。


      船舶运输:海洋上的“碳运输使者”


     在海上或长距离运输场景中,船舶运输成为可靠选择。特制的船舶宛如海洋上的“碳运输使者”,装载着液态或超临界态的二氧化碳穿梭于海洋。为保证运输安全,船舶配备了高效的隔热和压力控制设备,如同给二氧化碳穿上一层坚固的“防护服”,防止其泄漏和状态发生意外变化。


      罐车运输:灵活的“短途碳搬运工”


      对于小批量、短距离的运输任务,罐车运输凭借其灵活性,化身“短途碳搬运工”。罐车采用高压容器储存二氧化碳,在运输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严格遵守安全规程,避免碰撞和泄漏等潜在风险。


    (三)封存:让碳“沉睡”地下或海底


      地质封存:地下的“碳保险柜”


      - 枯竭油气田封存:双赢的“碳储存库”


      枯竭油气田是大自然赋予的绝佳“碳储存库”。当二氧化碳被注入其中,就如同被放进了一个巨大的“碳保险柜”。这里良好的地质构造和密封性,为二氧化碳提供了安全稳定的栖息之所。而且,二氧化碳与地下残余油气的奇妙互动,还能额外带来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惊喜。例如,在部分油气田,注入二氧化碳后,原本被困在岩石孔隙中的石油被成功驱替出来,实现了二氧化碳封存与油气增产的双赢局面。


     - 深部咸水层封存:广袤的“地下碳海绵”


      深部咸水层宛如一块广袤无垠的“地下碳海绵”,拥有巨大的储存空间。二氧化碳注入咸水层后,在孔隙中逐渐扩散、溶解。尽管咸水层地质条件复杂,但通过详细的地质勘察和精准评估,能够确保二氧化碳在其中长期稳定储存,为缓解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海洋封存:海底的“碳储存站”


     海洋封存则是将二氧化碳直接注入海洋深层,借助海水的巨大压力和独特化学环境,让二氧化碳在海底“沉睡”。不过,海洋生态系统的敏感性要求我们在实施海洋封存时,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估和持续监测,确保这一方式不会对海洋生态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二、点“碳”成金的商业模式


   (一)基于排放源的收费模式:排放者的“碳责任账单”


     工业排放源收费:精准计费的“碳管控”


      对于发电厂、钢铁厂、水泥厂等大型工业排放源而言,基于排放源的收费模式如同一张精准的“碳责任账单”。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行安装碳捕集设备,或者委托专业的碳捕集服务提供商处理二氧化碳。收费标准依据二氧化碳排放量、捕集难度(如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综合确定。以一家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100万吨的燃煤电厂为例,若委托专业公司捕集,每吨二氧化碳捕集费用约在30 - 50美元,这促使企业积极寻求减排或捕集方案,降低碳排放成本。


      区域排放源联盟收费:合作共赢的“碳治理”


      在特定区域,如工业园区或城市,排放源联盟模式应运而生。联盟内企业携手合作,共同出资建设碳捕集设施,或向区域内碳捕集服务提供商购买服务。费用按照各企业排放量占比合理分摊,这种模式不仅降低单个企业成本,还显著提高碳捕集设施的利用效率,实现区域内碳排放的有效治理。


    (二)二氧化碳产品化模式:碳的“价值变身”


      提高油气采收率(EOR)产品化:能源领域的“碳增值”


      在将二氧化碳注入枯竭油气田用于提高采收率的过程中,碳捕集与封存公司与油气开采企业紧密合作。碳捕集公司提供二氧化碳注入服务,如同为油气田注入“增产活力”,并按照合同约定从增产的油气收益中分得一杯羹。例如,在某个通过二氧化碳 - EOR技术可增产10%的油气田,碳捕集公司有望获得增产油气价值的30 - 50%作为回报,实现二氧化碳从废气到能源生产助力者的价值转变。


      食品和饮料行业应用:生活中的“碳商机”


      在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也展现出独特的商业价值。在食品和饮料行业,二氧化碳被广泛应用于碳酸饮料制造、食品保鲜等领域。碳捕集公司将捕集到的高纯度二氧化碳进行净化和加工,摇身一变成为食品和饮料企业的优质原料供应商。这种产品化模式不仅为碳捕集公司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还赋予二氧化碳新的“生活角色”。


    (三)政府补贴与碳交易结合模式: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


      政府补贴支持:政策扶持的“绿色引擎”


      为加速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纷纷伸出援手,提供强有力的财政补贴。这些补贴如同为技术发展安装的“绿色引擎”,可用于建设碳捕集设施、开展前沿研发工作等。政府可能按照碳捕集设施建设成本的30 - 50%给予补贴,或对每吨捕集并封存的二氧化碳提供20 - 30美元的补贴,极大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激发企业投身碳捕集事业的积极性。


      碳交易市场联动:市场激励的“碳价值杠杆”


      在碳交易市场这个大舞台上,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凸显。企业通过捕集和封存二氧化碳,如同收获了珍贵的“绿色资产”——碳减排指标。这些指标可在碳交易市场上出售给碳排放超标的企业,实现其经济价值。例如,一家碳捕集公司凭借捕集并封存10万吨二氧化碳,获得相应碳减排指标,并以每吨15 - 20美元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成功实现碳减排的经济转化,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正迈向更加广阔的商业天地。


来源:源网荷储创研新视界  作者:胡宏峻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