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驱动&技术属性!新能源入市对BIPV行业发展影响几何
发布日期:2025/2/10
2月9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光伏风电行业未来发展影响巨大,标志着光伏风电正式告别“铁饭碗”,上网固定电价的时代正式结束。
本文结合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行业发展特性,拆解分析新政对BIPV行业未来发展有哪些影响。
一、BIPV市场独立性的底层逻辑:政策驱动与技术属性双保险
1、建筑属性主导,发电收益仅为“附加项”
BIPV本质是建筑建材与光伏技术的融合,其核心价值在于替代传统建材(如玻璃幕墙、屋顶光伏瓦)的同时实现发电功能。因此,项目决策中建筑安全性、美观性、防火性能等非发电指标权重占比较高,而发电收益更多是增量价值而非核心驱动力。
政策强制安装推动:住建部《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2025年新建公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50%,地方政府通过强制安装面积比例、容积率奖励、碳指标抵扣等政策加速落地,形成“强制安装+收益补充”的双重动力。
建筑行业转型刚需:建筑行业占全球碳排放40%,BIPV作为零碳建筑标配,其发展逻辑与常规光伏电站“纯投资属性”存在本质差异,受电价波动影响较小。
2、自发自用模式规避电价波动风险
BIPV项目多布局于工商业园区、公共建筑等场景,自发自用比例普遍较高,仅有少量余电上网。新政中“市场化电价形成机制”主要针对上网电量,对自用部分无直接影响。
二、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BIPV的“内生增长引擎”
1、产品多样化
BIPV光伏建材产品越来越成熟和丰富,更加适配BIPV项目的应用需求。不仅包括传统的光伏屋顶,还拓展到建筑立面、幕墙、屋顶光伏瓦、光伏遮掩、透明光伏发电玻璃等多种形式。这些产品在满足发电功能的同时,还具备更高的美观性和集成度。
2、成本下降与经济性凸显
生产成本降低:随着光伏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的优化和规模效应的显现,BIPV产品的生产成本正在快速下降。例如,碲化镉薄膜技术的进步和大型化生产模式的推广,使得BIPV项目的成本造价正在大幅下跌。此外,新型封装材料和工艺的应用也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经济性提升:成本的降低使得BIPV项目的经济性开始凸显,投资回报率不断提高。BIPV系统不仅可以为建筑提供清洁能源,降低用电成本,还能通过余电上网等方式获得额外收益。此外,BIPV产品作为建筑材料的一部分,其使用寿命长,维护成本低,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整体经济性。
三、市场格局与潜力:小体量、高增长、强壁垒
1、渗透率低但增速爆发
市场规模:2025年BIPV新增装机预计23.7GW(1023亿元),5年复合增速102%,但仅占光伏总装机量的5%-7%,仍处早期阶段。另外BIPV项目现阶段主要以公共建筑(办公大楼、场馆、学校、医院)和工业厂房占主导,民居渗透率不足5%,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2、行业壁垒高筑,头部企业优势显著
光伏建材产品需同时满足建筑规范(如防火、抗风压、美观度、安全性等)与光伏性能,头部企业如龙焱等企业通过多年的产品、技术等布局形成了护城河,并且通过与建筑设计院、建筑企业深度绑定,抢占优质项目资源。
最后总结一下,此次电价改革对BIPV行业发展影响有限,核心原因可归纳为:建筑属性主导决策,自发自用模式对冲风险,技术降本加速渗透以及处于市场发展初期,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来源:BIPV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