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后破!DeepSeek:“全面入市”新政下,中国风电企业该如何应对?
发布日期:2025/2/19
中国风电迟早会进入全面市场化竞争,但没想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碳达峰”前最后一个五年计划的谋划之年,就在“风光装机12亿千瓦”目标提前完成、新能源装机历史首次超越煤电之际,“新能源全面入市”新政出台了,如一颗深水炸弹在深陷内卷困局中的新能源圈瞬间炸开了锅。
无论是出于平衡新旧能源利益冲突,还是在“碳达峰”前验一验新能源“成色”,如今新政已出,新能源情不情愿都不得不进入“全面市场化”的历史新阶段。只能说“先立后破”,从“替代能源”到“主力能源”,最终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主体,新能源“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中国风电上网电价政策历史演变此次新能源全面入市改革,标志着中国风电行业从“政策哺育期”正式迈入“市场竞速期”。短期看,行业避谈会在政策过渡期最大限度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现在到6月1日将出现三个多月的“抢装潮”,2025年将从原本的风电大年晋升为超级大年,预计今年风电装机将突破150GW,再创历史新高。
从长远看,新政出台必然会引发市场格局大变动,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市场洗牌和格局重塑。随着新政策落地,中国风电行业将面临从「保量保价」到「市场竞价」的彻底转型。这一变革将重塑行业竞争逻辑,开发商、整机商、零部件制造商需在技术、商业模式、产业链协同等维度进行系统性调整。中国风电产业链个环节企业该如何应对?需要做出哪些战略调整呢?DeepSeek给出如下回答:
一、开发商:从「跑马圈地」到「精细化运营」
(一)核心能力重塑
1.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基于AI的风资源评估系统(如金风科技GEMS平台),结合电力市场供需预测模型优化选址,重点布局特高压外送通道节点、负荷中心周边区域。 推广模块化施工(如远景能源的"风机集装箱化运输"),缩短工期以降低资本金IRR敏感度(每提前1个月并网可提升IRR约0.5%)。 部署数字孪生系统(如明阳智能的MySE智慧平台),实现运维成本下降30%(对标欧洲市场0.025欧元/kWh水平)。
2. 电力交易能力建设组建专业交易团队,掌握中长期合约、现货市场、辅助服务、绿证交易的组合策略。例如龙源电力已建立覆盖全国7大区域的交易决策系统,2023年市场化交易电价较基准价上浮12%。
- 探索与高耗能企业签订长期PPA协议(如华能集团与宁德时代签订的20年绿电直供协议),锁定稳定收益。
(二)商业模式创新
1. 「风电+」复合开发
- 风光储一体化:配套储能比例从10%×2h向20%×4h升级(如三峡乌兰察布项目配置140万千瓦/280万千瓦时储能)。
- 多能互补:与氢能、海水淡化等产业耦合(如国家电投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制氢"项目)。
- 跨界融合:开发风电制甲醇(如远景鄂尔多斯项目)、数据中心供电等新场景。
2. 资产证券化加速
- 推动REITs发行(如中信建投国家电投新能源REIT),将项目全投资IRR从6-7%提升至二级市场要求的8-9%。
- 探索基础设施公募REITs与碳金融产品结合,形成「绿电收益+碳汇收益」双重现金流。
二、整机商:从「设备供应商」到「系统服务商」
(一)技术迭代方向
1. 机组性能突破
- 陆上风电:重点提升单机容量(8-10MW机型占比超60%)、降低LCOE(目标2025年降至0.15元/kWh以下),如三一重能推出的「箱变上置」技术可降低电缆成本30%。
- 海上风电:加速16-18MW机型商业化(明阳MySE18.X-28X机组已下线),推动深远海漂浮式技术(如中国海装"扶摇号"平台)成本降至3500元/kW以下。
2. 智能化升级
- 搭载边缘计算模块(如金风科技"风至"系统),实现叶片结冰预警、塔筒振动监测等20+种AI诊断功能。
- 开发场站级能量管理平台(如远景EnOS),实现与电网AGC/AVC系统的毫秒级响应。
(二)商业模式转型
1. 全生命周期服务
- 推出「设备+运维」捆绑模式(如运达股份的「千瓦·时」服务计划),将后期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40%以上(对标西门子歌美飒服务业务毛利率35%)。 - 建立备件共享云仓(如三一重能布局的全国12小时备件配送网络),缩短故障停机时间至24小时内。
2. 产业链垂直整合
- 向上游延伸:自建叶片厂(如明阳智能中山基地实现90%叶片自供)、布局轴承国产化(新强联已量产12MW主轴轴承)。
- 向下游渗透:参股风电场开发(如电气风电在青海持有50万千瓦权益装机),形成「制造+运营」闭环。
三、零部件制造商: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创造者」
(一)技术创新路径
1. 关键部件突破
- 轴承:突破16MW级主轴轴承技术(洛轴已量产),替代进口SKF/舍弗勒产品(价格降低40%)。
- 叶片:推广碳玻混编材料(如中材科技Sinoma85.8米叶片),使单位扫风面积成本下降15%。
- 变流器:研发国产IGBT芯片(如禾望电气HW-Main2.0模块),故障率降至0.3次/台年以下。
2. 智能制造升级
- 建设黑灯工厂(如时代新材建成全球首个风电叶片全流程自动化产线),将人均产值从80万元/年提升至150万元/年。
- 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如南高齿齿轮箱虚拟调试系统),缩短新品研发周期30%。
(二)供应链重构策略
1. 区域化布局
- 跟随主机厂在乌兰察布、哈密等风电大基地周边建厂(如中车株洲电机在内蒙设立永磁直驱电机基地),物流成本降低25%。 - 构建「母工厂+卫星工厂」体系(如天顺风能在东北、西北布局6个塔筒基地),实现500公里辐射圈交付。
2. 零库存管理
- 接入整机商MES系统(如大金重工与远景能源的数据直连),将订单响应周期从45天压缩至20天。
- 推广VMI供应商管理库存(如艾郎科技在主机厂仓库设置专属库区),存货周转率提升至8次/年以上。
四、产业链协同:构建新型竞合生态
1. 技术联盟:组建海上风电技术创新联合体(如上海电气牵头成立漂浮式技术联盟),共享专利池降低研发风险。
2. 产能互换:建立零部件产能共享平台(如中材叶片与三一重能签订叶片产能互保协议),平抑季节性波动。
3. 数据互通:搭建行业级物联网平台(借鉴GE Predix模式),实现14000+台机组运行数据共享,优化供应链效率。
未来决胜关键:三大能力重构
1. 电力市场博弈能力:建立涵盖电价预测、交易策略、风险对冲的数字化决策系统。
2. 技术迭代速度:将研发投入占比从当前3-5%提升至8-10%(对标Vestas 9.2%水平)。
3. 产业链韧性:通过国产替代(当前关键部件进口依赖度需从30%降至10%以下)、区域化布局构建抗风险体系。
结语
在全面市场化时代,风电行业的竞争已从单一设备性能比拼,升级为涵盖技术研发、电力交易、生态构建的体系化竞争。那些能率先完成「三化」(产品平台化、运营数字化、商业生态化)转型的企业,将在新一轮洗牌中占据制高点。而对于政策制定者,需同步完善容量补偿机制、辅助服务市场规则,避免市场化改革初期可能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真正实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来源:Wind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