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展宏图!一带一路新能源发展未来可期
发布日期:2025/2/20
如今,气候变化成了全球大难题,“一带一路” 沿线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低碳转型压力。它们大多存在化石能源占比高、能源需求增长快、政策和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技术落后等问题,还缺资金和激励手段。但挑战背后,往往藏着大机遇!
中国在新能源发展上成绩亮眼。这些年,中国努力调整能源结构,在节能增效、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成果显著,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清洁能源设备制造国。而且,中国提出了 “双碳” 目标,还构建了完善的 “1+N” 政策体系,推动能源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变。比如,2022 年中国煤炭消费占比下降,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大幅增长,产业链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和 “一带一路” 重点国家在能源合作上不断加深,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就拿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来说:印尼是化石能源大国,但也在积极转型,计划到 2060 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还设定了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淘汰煤电等目标。中国和印尼的能源合作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传统能源,在水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上合作紧密,像奇拉塔漂浮光伏发电项目等。同时,中国企业还助力印尼产业升级,参与镍产业下游发展,减少其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菲律宾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使用,目标是到 2040 年让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大幅提升。中国和菲律宾在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领域合作广泛,投资不断增加,中国企业还参与菲律宾电网建设,改善当地用电状况。
中国在 “一带一路” 国家投资新能源,有不少优势。技术上,中国光伏和风电技术世界先进,产业链完备,成本低、效率高,在全球市场占比高。投资方面,中国资金实力强,能提供优惠政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政策上,中国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保障可再生能源发展。人才上,中国人才多、科研机构强,还承诺为伙伴国培养大量专业人才。
当然,发展的路上也有挑战。海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国家绿色标准严苛,形成贸易壁垒;国际上对中国投资存在误解,一些国家加强外资审查,增加了投资难度;海外项目开发手续繁琐,土地权益获取难、环评严格;现有的投融资体系也不太适应发展需求。
不过别担心,针对这些问题,各方都在努力。整体来看,要做好绿色低碳转型的顶层设计,先规划好再行动,重视节能提效,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发展。加强和中国等国在清洁低碳领域的技术和产业合作,推动新能源产业落地,探索新兴技术合作。还要摒弃气候保护主义,建立公平合理的贸易标准,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创新金融政策,打造转型金融新模式,吸引国际资本。加强 “一带一路” 国家的能力建设,培养专业人才。推动中国和共建国家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促进项目落地。
具体到印尼,要继续开展能源转型对话,加强投资标准对接;依托合作平台,推进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建设;加强电网建设合作,解决岛屿用能难题。对于菲律宾,要推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融资,提升当地金融机构能力;推广终端产品电气化,减轻电网压力;利用股权合作,推进电网现代化,优化孤岛用能方案。
新能源在 “一带一路” 领域发展前景广阔。虽然会遇到困难,但只要中国和沿线国家携手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一定能克服困难,实现能源转型,迎来更清洁、更美好的未来!大家一起加油,抓住这个大机遇!
来源:风光储知识杂货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