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储转独立储能!重构新能源与储能价值解绑
发布日期:2025/2/25
近日,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能源局在发布的2025年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申报工作通知中明确,以配建形式存在的新型储能项目,在通过技术改造满足同等技术条件和安全标准时,可以申请转为独立新型储能项目,并经过评估论证后纳入项目清单进行调整。但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一体化项目的储能,原则上暂不转为独立新型储能。
过去五年,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政策推动了中国储能市场的快速增长,但也埋下了隐患:大量配储设施因缺乏经济性沦为 “摆设”,利用率不足 20%。
这种 “拉郎配” 模式不仅推高了新能源开发成本,还导致低质量储能设备充斥市场,形成 “劣币驱逐良币” 的恶性循环。
2024 年起,随着河南、山东等地率先试点 “配储转独立储能” 政策,行业迎来转折点。这一改革的核心逻辑是将储能从新能源的 “附属品” 转变为独立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机制释放其调节电网、平滑电价的真实价值。
河南模式:能转尽转的实践路径 2024 年 12 月,河南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配建储能转为独立储能工作的通知》,明确已投运或在建配储可自愿转为独立储能,享受电价政策与电网结算支持。
政策亮点包括:
灵活转化:原有配储经改造后纳入独立储能管理体系,保留土地、环保等既有手续有效性;
收益保障: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充放电费用由电网统一结算;
责任衔接:新能源项目通过租赁方式满足配储要求,倒逼储能设施实际利用。
全国政策图谱除河南外,山东、内蒙古等地也加速独立储能政策落地:
山东:建立 “容量租赁 + 现货市场 + 辅助服务” 多元收益模式,项目内部收益率可达 8%;
山西:按放电量给予最高 0.35 元 / 千瓦时的容量补偿,保障固定成本回收。
这些政策共同指向一个目标:通过市场化定价机制,让储能真正成为电力系统的 “灵活调节器”。
独立储能的商业价值重构 收益模式升级 独立储能的核心优势在于突破单一盈利路径:
容量租赁:新能源企业按需租用储能容量,降低初始投资压力;
现货交易:在峰谷价差扩大的省份(如山东),套利收益占比可达总收益的 40%;
辅助服务:调频、调峰服务收益随电力市场完善逐步提升。
案例:山东的 “黄金价差” 效应 2024 年山东最大峰谷价差突破 1.2 元 / 千瓦时,独立储能项目通过每日两次充放电循环,年收益增加超 30%。这种市场化激励显著提升了储能设备的利用率。
储能企业:从 “价格战” 到 “价值战” 新政取消强制配储后,市场需求从 “政策驱动” 转向 “经济性驱动”。
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阳光电源凭借技术优势加速出海,而中小厂商则面临淘汰压力。例如,2024 年储能电芯行业 CR10 集中度已达 94%,二线企业需通过差异化技术(如钠离子电池)突围。
新能源企业:轻资产运营成为可能 风电、光伏开发商可通过租赁储能容量满足并网要求,将更多资金投入核心业务。以河南某 200MW 光伏项目为例,转为租赁模式后,初始投资降低 15%,IRR 提升 2 个百分点。
独立储能如何重塑能源生态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化 随着 2025 年《能源法》实施,储能的 “独立市场主体” 地位有望进一步明确。
政策重点将转向:
容量市场建设:通过市场竞争确定储能容量价值;
现货市场扩容:更多省份开放实时电价交易,扩大套利空间。
技术创新的三大方向
长时储能:4 小时以上系统成本降至 0.3 元 / 千瓦时,适配新能源大基地需求;
构网型技术:2025 年国内出货量预计达 7GW,增强电网稳定性;
钠离子电池:度电成本较锂电低 30%,2025 年或成商业化元年。
新能源与储能的解绑,不仅是政策层面的 “松绑”,更是产业价值的 “再发现”。
当储能摆脱 “配套” 身份,真正成为电力市场的独立玩家时,一场以技术为矛、以市场为盾的产业革命已然拉开帷幕。对于企业而言,能否在变革中抓住长时储能、构网技术等关键赛道,将决定其在未来能源版图中的位置。
来源:储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