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绿氨领跑零碳价值链!风光氢储耦合催生黄金赛道

发布日期:2025/3/8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风光储绿氢醇氨一体化项目正逐渐成为能源领域的新热点。在这个充满潜力的项目体系中,绿氨脱颖而出,被视为“最赚钱的产品”,这背后有着深刻且多维度的原因。


     一、市场需求:刚性与多元 共铸广阔空间 


   (一)传统需求根基深厚


     氨在化肥生产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全球约70%的氨被用于制造尿素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化肥的需求长期稳定。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人们对粮食质量和产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全球化肥市场规模持续庞大,为氨的传统需求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新兴需求蓬勃兴起


      清洁燃料新宠:在全球倡导绿色航运的大环境下,国际海事组织(IMO)新规大力推动零碳船舶燃料的发展,氨凭借其较高的能量密度和零碳排放的特性,成为极具潜力的船用燃料。与此同时,欧洲的Clean Truck计划也将氨视为重型卡车燃料的有力候选,为氨在交通运输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工业脱碳先锋: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一直是碳排放的大户,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约束下,急需寻找有效的脱碳路径。氨作为还原剂应用于这些行业,能够替代传统的煤炭,大幅降低碳排放,契合工业绿色转型的迫切需求。


      储能新贵潜力无限:与液氢相比,液氨具有更优良的储存和运输特性,其沸点更高,储存条件相对温和,运输成本更低。这使得氨成为可再生能源长时储能的理想载体,能够有效解决风光发电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问题,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成本优势:多维度降本 铸就价格竞争力 


    (一)绿氢低成本驱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化应用,风光发电 + 电解水制氢的成本已显著降低。在中国西北地区,绿氢成本已成功降至20元/kg以下。绿氨的生产主要原料为绿氢与氮气,其中绿氢成本占比较高。低成本的绿氢为绿氨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成本基础,使得绿氨在价格上具备强大的竞争力。


    (二)副产品协同效应


      在醇氨一体化项目中,合成氨并非孤立存在。一方面,它可以与甲醇等高附加值化学品联产,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成本的分摊。另一方面,利用合成氨尾气生产尿素,不仅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还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整体利润率。


    (三)基础设施复用


      传统化工园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成熟的氨合成、储存和运输设施。新建的风光储绿氢醇氨一体化项目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基础设施,大大降低了边际投资成本。这不仅缩短了项目的建设周期,还减少了前期投入,提高了项目的经济效益。


      三、政策与碳金融红利:多重利好加持 


    (一)碳中和强制转型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纷纷出台政策,对传统化石氨征收碳税。例如,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使得传统化石氨在国际贸易中面临更高的成本。而绿氨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零碳排放,天然具备竞争优势,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补贴与认证支持


      许多国家政府为了推动绿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补贴和认证支持。日本计划在2030年实现绿氨产能达100万吨/年,并给予高达300美元/吨的补贴。同时,绿氨被纳入国际航运燃料标准,如IMO DCS规则,这为绿氨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碳资产增值


      绿氨项目可以通过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或碳交易市场实现额外获利。项目所产生的碳减排量可以在碳市场上进行交易,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这不仅激励了企业积极投身于绿氨项目的建设,还进一步提升了绿氨项目的盈利能力。


      四、技术成熟度高:工艺与设备 双重保障 


    (一)工艺路线清晰


      绿氨采用“绿氢 + 空气分离制氮→哈伯法合成氨”技术,这条工艺路线已经在一些工业化项目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如丹麦的Wind2H2项目。成熟的工艺路线意味着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风险较低,能够确保生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设备国产化


       中国在合成氨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已经掌握了大型合成氨压缩机、离子膜电解槽等核心设备的制造技术。设备国产化不仅降低了设备采购成本,还缩短了设备交付周期,提高了设备的售后维护效率。这使得国内的绿氨项目在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五、竞争壁垒较低:错位发展凸显优势 


     (一)绿醇(甲醇/乙醇)局限性


      市场需求受限:甲醇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传统化工和燃料掺混领域,全球约60%的甲醇用于生产甲醛和MTBE。相比之下,其市场需求的多元化程度远不及绿氨。而生物质乙醇的发展则面临着粮食安全争议,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受到质疑。


       应用推广难题:甲醇作为船用燃料,由于其沸点低、毒性高,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和安全隐患,推广速度较为缓慢。与之相比,氨在船舶储罐中的适配性更好,更有利于在航运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六、潜在风险提示 


    (一)绿氨产能过剩风险


      目前,全球在建绿氨项目超过100个,规划产能超过5000万吨/年。如此大规模的产能扩张,可能会导致未来市场供过于求,引发价格竞争,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因此,企业在规划绿氨项目时,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产能布局,避免盲目跟风投资。


     (二)安全与法规挑战


       氨具有毒性和腐蚀性,这对其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建设安全可靠的运输和加注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这无疑增加了项目的运营成本。同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也要求企业持续加强安全管理和技术创新,以满足法规要求。


     (三)绿氢供应波动


       风光发电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这可能导致绿氢的供应和价格出现波动。为了确保绿氨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需要配套建设储能设施或构建长距离输氢网络。然而,储能设施的建设成本较高,长距离输氢技术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这都给绿氨项目的运营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七、结  论 


      绿氨凭借其刚性且多元的市场需求、显著的成本优势、丰厚的政策与碳金融红利、成熟的技术以及相对较低的竞争壁垒,成为风光储绿氢醇氨一体化项目中最具盈利潜力的产品。它的定位已经从传统的化肥原料,逐渐向清洁能源载体转型,有望在碳中和时代成为亿吨级大宗商品,引领氢能经济产业链的发展。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绿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潜在风险,通过合理规划、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推动绿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来源:源网荷储创研新视界 作者:胡宏峻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