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虚拟电厂站上风口:如何把握能源转型新机遇?

发布日期:2025/4/16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5〕357号),首次以专项政策形式明确了虚拟电厂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这标志着我国虚拟电厂发展进入了快速推进阶段。


       政策目标与量化指标:国家级蓝图


       357号文首次明确虚拟电厂是“基于电力系统架构,聚合分布式电源、可调节负荷、储能等分散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协同优化的新型电力运行组织模式”。其本质是电力系统的“柔性调节器”,核心在于对分散资源的聚合能力而非资产所有权。


       资源边界清晰化:文件明确虚拟电厂资源仅包含分布式电源、可调节负荷和储能三类,集中式电源被排除在外。文件明确禁止集中式电源参与虚拟电厂,却对储能形态保持开放。这种“抓大放小”的策略,实则为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创造接入窗口。


       创新意义凸显:虚拟电厂凸显了能源行业从“重资产投资”向“轻资产运营”的转型。文件指出国家将在虚拟电厂资源聚合、调节能力、智慧调控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推进智能量测与通信技术的研发应用,建立健全虚拟电厂全环节标准体系,有力支撑虚拟电厂发展。


       357 号文件将虚拟电厂的功能优先级明确为“保供→消纳→市场完善”。虚拟电厂的发展应以保供为基,消纳与市场完善为翼。


       保供优先性:文件要求虚拟电厂必须“纳入电网安全应急体系”,在事故时无条件接受调度,凸显其作为电力系统“稳定器”的定位。


       消纳路径创新:分布式光伏“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面临消纳瓶颈,而虚拟电厂可通过跨区域聚合实现“余电交易”。例如,浙江某园区虚拟电厂将分布式光伏与充电桩负荷联动,解决了消纳率的问题。


       市场完善角色:虚拟电厂占最大负荷3%-5%的容量目标(2030年5000万千瓦),决定了其更多是市场“润滑剂”而非主导者。


       同时,357号明确提出:  


       调节能力目标:文件指出2027年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计划实现2000万千瓦以上,2030年提升至5000万千瓦以上。这一目标与电力负荷增长趋势紧密相关——预计2030年我国最大用电负荷将达18.9亿千瓦,虚拟电厂调节能力占比约2.6%(5000万千瓦/18.9亿千瓦),符合国际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资源的需求比例。


       市场机制全面松绑:文件明确虚拟电厂可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电力中长期、现货及辅助服务市场,初期准入条件将适当放宽,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打开参与通道。与此同时,南方电网近期发布的《新能源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出,分布式光伏可通过“虚拟电厂聚合”形式参与市场交易,广东更计划于2025年底前启动试点。


       资金支持政策:文件明确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并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绿色债券等工具。例如,深圳计划2025年建成100万千瓦级可调能力的虚拟电厂,通过政策激励已吸引多家民营企业参与。 


       地方实践:从试点到规模化


       357号文件明确要求各省制定差异化发展方案,而实际案例与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各地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区域分化本质源于各省电力结构、资源禀赋及市场成熟度的显著差异,这使得“因地制宜”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法则。


       北方模式:以新能源+大储为主,解决跨日调节问题


       新能源装机占比高(甘肃达60%以上),但风光波动性强,弃风弃光问题突出。此类区域虚拟电厂的核心任务是平抑新能源波动。甘肃虚拟电厂聚合风电+储能+电解铝负荷,实现“弃风电量”跨日调节,2024年减少弃风率7.2%。其核心能力在于构建“分钟级响应+跨省交易”体系,这需强化储能协同调度与跨省电力交易算法,以解决日内功率波动问题。


       东部模式:以工商业可调负荷为主,依赖高精度物联网控制


       工商业负荷密集,峰谷差显著。此类区域聚焦精细化负荷管理。精细化运营能力,成为负荷密集型区域竞争壁垒。因此虚拟电厂的商业模式以需求响应补贴和现货市场套利为主,市场调研显示度电收益约0.03-0.12元。


       分布式大省:整合分布式光伏与储能,开发套利方案


       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庞大(截至2024年6月,山东民间投资的并网容量累计超40GW),但消纳压力大。此类区域探索“光伏+储能+充电桩”聚合模式,利用午间光伏大发时段充电、夜间放电套利。山东某虚拟电厂将分布式光伏电站与充电桩集群联动,利用午间光伏大发时段为电动汽车充电,夜间反向放电以谋求套利收益。但该模式高度依赖电价波动预测,需应对电价的波动风险。


       市场规模与技术瓶颈:数据驱动的行业透视


       市场规模预测


       虚拟电厂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聚合能力”与“智能调度”。物联网、区块链、AI等技术将推动资源监测与交易效率提升。中电联预计,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预计达10.4万亿度,最大负荷15.5亿千瓦,虚拟电厂需构建近8千万千瓦可调负荷资源库(占最大负荷5%)。未来,商业模式将从单一的需求响应补贴转向电能量交易、碳服务等多元化收益。根据华泰证券预测,2025年虚拟电厂市场规模将达102亿元,2030年突破千亿级。


       值得注意的是,357 号文件强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虚拟电厂投资,尤其是具备技术优势的民营企业。以深圳为例,民营企业已主导当地虚拟电厂建设,聚合容量超百万千瓦。此外,分布式能源运营商、储能企业、负荷聚合商等均可通过资源整合分羹市场红利。


       技术痛点和市场机制


       虚拟电厂的发展也面临着技术和市场多方面的挑战。在技术角度,面临“资源分散、响应延迟、预测误差”三大技术痛点


       物联网与边缘计算:江苏某虚拟电厂部署数十万级智能电表,实现秒级负荷监测,指令响应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5分钟。


       AI预测模型:国网研究院测试显示,引入深度学习算法的负荷预测误差率可降至3%以下,较传统模型提升50%。


       区块链存证:山西试点区块链交易平台,将分布式资源出力数据上链,结算争议大幅减少。


       在市场机制角度,尽管政策允许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但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结算规则不透明等问题可能影响收益稳定性。中国能源研究会林卫斌建议,需推动“固定电价+现货电价”混合机制,平衡用户侧风险。


       行业洗牌:运营商能力重构与竞争格局


       随着虚拟电厂从政策概念走向商业落地,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分化与重构。国家发改委357号文件对运营商资质、技术、资源的硬性要求,叠加市场机制的不确定性,正在重塑行业竞争版图。


      高要求准入技术与资金双门槛下的“生存筛选”


       357 号文明确要求运营商必须具备“监测-预测-控制”全链条技术能力,这一标准直接划定行业分水岭:


       技术系统投入:建设省级虚拟电厂管理平台需数千万元基础投入,包括实时监测系统(需覆盖至少十万节点)、AI预测模型(误差率≤5%)、指令控制终端(响应速度≤5分钟)等模块。以浙江某运营商为例,其平台建设初期投入超千万元,其中仅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等保三级认证)便耗资数百万元,中小玩家面临“未盈利先烧钱”的生存压力。


       资源争夺战:“一资源一聚合”规则触发优质客户争夺。江苏某储能电站与运营商签订独家协议,显著提升年保底收益,并额外获得现货市场收益分成;而江苏某工业园区因同时接入两家虚拟电厂,导致调度指令冲突,最终被电网强制清退。这种资源“排他性”迫使运营商加速圈地——某充电桩运营企业通过充电桩独家协议锁定数十万终端,南方某知名上市公司以能效优化方案签约其供应链数十家工业企业,形成资源护城河。


       新势力崛起三分天下的竞争图谱


       市场参与者已分化为三大阵营,各自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


       电网系企业主导“资源高地”:国电南瑞、南网科技等依托调度数据接口优势,在山西、河北、广东等地占据大量聚合资源。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直接获取电网实时负荷数据,可精准预测区域供需缺口。


       民营技术商轻资产突围:恒实科技、国能日新等企业以SaaS模式降低准入门槛,通过“资源聚合分成+技术服务费”实现快速扩张。深圳恒实科技是深圳空调负荷聚合量最大的运营商,其2025年3月负荷量为300MW。


       跨界生态化卡位:蔚来汽车通过V2G积分计划将车主充电桩转化为可调负荷,其在北京通州投运的双向换电站已接入电网调度系统,参与需求响应和调峰服务。特来电在车网互动试点中部署V2G设施和光储充放一体化充电站,其技术探索被纳入国家级试点项目。国网北京电力建成首座智慧绿色超充港,集成V2G、无线充电、光伏等多项技术,日均服务能力居全市首位。


       隐形淘汰赛:合规成本与盈利周期的双重绞杀


       虚拟电厂行业看似蓝海,实则暗藏淘汰机制:


       合规成本:某头部运营商年度安全运维支出达数百万元(占总成本18%),而同期市场交易收益仅千万余元;


       盈利周期漫长:江苏某平台投资回收期达6年余,期间需持续投入算法迭代(年均百万元);


       政策依赖性风险:广东某企业因需求响应补贴下调,年收益大幅缩水。


       这场洗牌的本质是“能力升级竞赛”——唯有同时攻克技术、资源、资金三座大山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迷雾,最终跻身行业头部阵营。


       碧蓝观察:先生存,后发展


       虚拟电厂的区域分化本质是资源禀赋、政策导向、技术能力及市场机制四重维度深度交织的结果。面对这一复杂生态,运营商需在省级赛道上制定精准生存策略:


       精准定位、破解结构性痛点:各省电力供需矛盾的差异决定了虚拟电厂的核心任务。运营商必须深度解析本省电源结构、负荷特性及电网瓶颈,避免“通用模式”的无效复制。


       技术适配、攻克区域化瓶颈:不同区域的技术需求呈现显著差异。此外,安全合规成为硬门槛。


       政策借力、把握地方性红利:地方政策的差异性为运营商创造战略机遇。例如,深圳出台专项补贴,吸引民营企业主导本地虚拟电厂建设;四川明确调节容量门槛与偏差率上限,倒逼运营商提升资源管理精度;浙江则将虚拟电厂纳入电力现货市场规则,允许聚合商获取容量补偿。吃透区域政策细则,将成为低成本扩张的关键。


       资源卡位、构建生态护城河:“一资源一聚合”规则触发资源争夺战。这种“资源绑定”不仅提升议价能力,更为后续衍生服务(碳资产开发、电力数据服务)奠定基础。


       碧蓝认为,全国统一的虚拟电厂模式已被证伪,虚拟电厂业务的近期决胜点在于省级赛道的差异化能力,运营商需在省级战场构建三大能力:


       一是基于本地资源特性的技术定制能力(如西北风光储协同算法、东部秒级响应系统);


       二是政策解读与合规管理能力(避免因规则变动导致收益缩水);


       三是生态资源整合能力(与电网企业、用户、金融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


       唯有如此,运营方才能在2030年到来的5000万千瓦的调节能力版图中抢占高地。



来源:碧蓝能源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