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企业“下南洋”!决战马来西亚
发布日期:2025/4/23
锂电池厂出海东南亚主要驻扎三个国家: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其中马来西亚的战火尤其热烈。
获悉,近期新宙邦/雄韬股份在马来西亚开启新篇章,海四达/星源材质马来西亚项目也迎来新进展。
4月6日,海四达马来西亚2.5GWh圆柱电池项目举行厂房交付仪式及机电安装工程开工典礼,相关领导人等近百人出席典礼,预计2025年Q3投产,该项目计划投资7.5亿元,将成为海四达第一个实现量产的海外电芯工厂,主要生产电动工具、智能出行、清洁电器用圆柱电池。
3月,雄韬股份连续中标某电信商马来西亚数据中心园区两栋建筑的锂电设备采购项目,金额共计5000万元,建成后,园区总净机房面积约18,000平方米,总IT容量将达54兆瓦,雄韬股份将为该园区一期工程的两栋数据中心建筑提供高性能的REVO锂电后备电源解决方案,包括TP240和TP200系列产品,合计部署近500台机柜。
星源材质消息,当地时间4月16日董事长陈秀峰随国家主席前往马来西亚,受邀参加在马来西亚国家王宫举行的国事仪式,并出席了欢迎午宴。星源材质马来西亚槟城电池隔膜生产基地将预计于2025年中期投产。
4月14日,新宙邦旗下诺莱特科技与马来西亚吉打州投资发展局签署谅解备忘录意向在吉打州投资电子化学品项目,几方领导人出席参加了此次签约活动,吉打州投资发展局对新宙邦表达了坚定支持,新宙邦也将积极推动马来西亚项目的落地。
汽车端也有相应喜讯诞生,4月18日,Stellantis集团与零跑汽车宣布即将启动马来西亚本地化组装项目,该项目将基于Stellantis位于吉打州的Gurun工厂展开,初始投资额为500万欧元(约2400万林吉特),并计划于2025年底启动首款零跑车型C10的本土生产。
01又一次产业链转移浪潮
从目前的布局来看,电芯制造/电池包PACK/隔膜/电解液/负极材料环节已经齐全,马来西亚极有可能成为中国锂电企业在海外的首要根据地,不同的电芯厂和上游材料厂也在马来西亚划分自己的势力,形成一轮新竞争。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博弈也在悄然进行,高瓴、淡马锡等机构频频考察东南亚新能源项目,也反映出对东南亚市场的看好,潜在坚定了锂电产业在此长期发展的信心。
中国产业转移东南亚已是传统,早期的制造业以及消费电子产业链多半转移到了泰国和越南,当国内的新能源产业升级后,也将复制此前转移模式,将奇迹在马来西亚重演。起点锂电此前报道称,中国近五年来在马来西亚投资有包装纸业/电池/汽车三大主要方向,其中电池投资映射出马来西亚想实现能源转型的强烈诉求,为此该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用成熟的人才与市场机制和相对便宜的劳动力成本来吸引中国锂电企业入驻。
由于此前比亚迪/奇瑞等企业已经提前在马来西亚落脚,经过探索发现潜力后,锂电行业再进入就有了“领路人”,可全面配合终端车企在马来西亚一展身手。
锂电池产业链转移至此也反映出马来西亚和中国贸易关系的密切,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2120.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他领域诸如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等均是马来西亚向中国学习的重点。
02锂电企业出海“讲究”不少
首先来看出海的原因,起点锂电认为有两方面,一个是主动出击,另一个是被动选择。
主动出击多是因为头部企业与日韩企业竞争,以求在海外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该情况以头部企业居多,随着宁德/国轩等海外产能逐步落地投产,带动一批产业链企业出海,参与全球竞争,主动出击者也多选择美国/欧洲等地区,追求更高利润。
但也有一些公司出海原因是被动,在国内竞争不具备优势,但同时还被美国欧盟等地用税收等各种方法设置门槛,不得已需要在国外建厂避过其锋芒,一般此类企业多为二三线电池厂以及中小型储能光伏厂还有一些上游供应链企业,出海地区则是美国和欧洲以外的非洲/中东/澳洲等地,但东南亚有一点特殊的是该地区既有主动出海厂商,也有被动出海厂商,二类企业纷纷在此驻扎,情况会更加复杂。
不管主动出海还是被动出海,成本高且盈利情况未知都是大家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一点在欧洲以及北美地区建厂会更加明显,不过东南地区也未必会很快盈利。
所以各种阻碍加之遇到行业调整期,导致近年锂电企业出海建厂风声大单实际落地并不多,但此时恰好能看出一个企业究竟底色如何,如果沉淀足够深厚,那么海外建厂速度会较快。
厂房建设好只是第一步,如何将技术和人才进行输出才是最大的难题,一般来讲中国员工去海外长期驻扎较难,但本地招工还要进行技术培训,需要很长流程,在此之前需要还解决生产线设备进场安装问题。
所以出海也需要逐渐积累,应该迈小步、走远路,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以及法规,了解所在地以及周边地区对于锂电池的需求,坚持的同时也应灵活应变。
来源:起点锂电 作 者:宋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