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运营×光储融合!解锁工商业能源革命新范式
发布日期:2025/5/8
随着新能源全面入市,各地分时电价政策的调整,正午谷电可能越来越常见,光储协同发展是必然趋势。
截至2024年底,安徽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的比重提升至约48.9%,居长三角第一位。2024年8月,安徽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成为装机第一大电源,但新能源发电渗透率快速提升的同时,也对电网造成了较大冲击。
正如4月1日安徽省最新的工商业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新增了2-3小时的正午谷电,工商业储能项目全年可进行两充两放。
不过,高峰时段、尖峰时段集中于早晨6-8点,以及傍晚及夜间,对于按照正常作息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而言,将光伏和储能相结合,提高光储整体收益水平,或许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相比起单光伏或单储能项目,光储一体化项目的难点在于如何实现优化光伏消纳和储能峰谷套利的“最优”策略。
通过AI、大数据技术赋能,让工商业光储运营走向智慧化,已成为行业共识。
4月29日,由高工储能主办的“园区赋能 蓄储向新”2025安徽工商业光储交流会在安徽合肥举行。
在计算机、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的拉动下,近年来安徽的用能需求持续增长,原电力输出省逐渐显现出电力供应缺口,面临较大的保供压力。
在一系列新能源+储能政策的支持下,安徽的分布式光伏和储能新增装机量已跃居全国前列,本地新能源、电力产业也蓬勃发展。
目前,安徽省营收超百亿的光储企业多达10家,阳光电源、国轩高科等上市公司是其中的典范。
总部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阳光电源,已连续多年蝉联光伏逆变器出货量榜首,全球储能装机量居全球首位。根据GGII发布的榜单,阳光电源也是2024年中国工商业储能系统(交流侧)出货量最高的企业。
本次2025安徽工商业光储交流会走进阳光电源零碳中心。阳光零碳是以阳光电源为龙头引领,通过整合行业优势资源,形成创新研发合力,助力零碳成果转化、零碳企业孵化、零碳生态活化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旨在建设零碳领域高水平综合性公共创新赋能平台,打造全球领先的零碳技术生态圈。
据阳光零碳生态赋能总监尉迟军介绍,阳光电源零碳中心是安徽首个零碳领域产学研创新平台、首个零碳生态企业孵化加速平台、首个零碳领域工业上楼示范园区,具备创新技术研究、生态赋能服务、生态园招商运营三大核心业务。
阳光电源零碳中心以构建全球领先的零碳技术生态圈为愿景,依托合肥“科创之城”资源优势,将成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综合性零碳生态园区,助力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
“十四五”期间,安徽的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材料、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蓬勃发展。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安徽省发展工商业分布式光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022年开始,安徽工商业储能的发展速度飞快。“2022年5月,安徽省发改委省能源局在十四五能源规划中提出要开展用户侧储能的试点和商业模式的示范创新,当时安徽的用户侧储能极少。”中能建安徽院综能公司智慧能源部经理汪洪波表示。2024年,安徽工商业储能开始飞跃式发展。
2024年3月安徽峰谷分时电价调整后,峰谷价差拉大。随着储能设备价格的急剧下跌,工商业用户侧储能市场越来越火热。
根据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发布的数据,2024年,安徽省先进光伏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284.6亿元,实现利润100.8亿元,新型储能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78.1亿元,实现利润5.7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4月,安徽省工商业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再度调整,最主要的变化是增加了2-3小时午间低谷时段。
具体来看,夏季(7-9月)调整夜间2小时谷段至中午时段,冬季(1月、12月)调整早晨2小时谷段至中午时段,春秋季(2-6月、10月、11月)上午峰段前移至早晨且时段由3h缩减至2h,增设午间3小时谷段。全天谷段时长由9h增加至10h,平段时长由7h缩减至6h;尖峰时段7月份及12月份分别减少半个月。
汪洪波认为,春秋季中午3小时的谷段对用户侧储能峰谷套利影响最大,两充两放中的峰谷峰平变成了两次峰谷,充电成本降低,增加了盈利空间。
储能的充放电策略一方面受电价政策影响,另一方面则要根据具体项目的负荷情况、电网实时动态来调整。
随着136号文的出台,电力市场化提速,储能的充放电从单一的峰谷套利逐渐走向动态运行。
在新能安产品营销经理邱点兵看来,“工商业储能并不是一个越来越卷的市场,而是一个真实需求未被满足的市场。”
他表示,市场真正需要的是“稳态+敏态”软硬件双核驱动的储能设备,“稳态”就是让储能设备长期安全稳定运行达15年以上,“敏态”则是拥有动态收益模式,能够实现峰谷套利、需量管理、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能量时移等动态协同。
新能安“软硬件双核驱动”的长寿命储能系统15年无需换电芯,搭载的昆仑302Ah电芯可实现15000次循环寿命(25℃,SOH≥70%);依托“天机”工商业储能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和“天枢”智能EMS系统,结合分钟级负荷预测和光伏发电预测,灵活调整储能充放电策略。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风电、光伏装机规模持续扩大,但新能源的波动性对电网稳定性提出严峻挑战。储能作为“灵活调节资源”,在源、网、荷侧承担平抑波动、调峰调频的核心角色。同时,电力现货市场的峰谷价差扩大,为储能商业化运营提供了更大空间。
“然而,当前行业仍面临预测精度不足、收益模式单一等难题,亟需高效运营解决方案破局。”国能日新储能解决方案经理周乐表示。
针对工商业光储运营,国能日新提供了从EMS部署、线下硬件运维、线上盯盘运维到多能互补运营策略、VPP增值的工商储全生命周期增值运营解决方案,并基于气象预测、负荷预测、发电量预测和电价预测提供分布式交易解决方案。
目前,国能日新风光储智慧运营解决方案已累计服务8GWh以上项目。在国内,国能日新已服务于20+省份储能项目,在海外,已在挪威、南非、加纳、尼日利亚、巴西、智利等国家落地合作项目。
随着工商业储能更多细分场景的拓展和钠电技术的成熟,近年来,钠电工商业储能的商业化正在加速,尤其是在安全性要求更高、高倍率放电等场景。
海四达钠星总经理江旭表示,相比起锂电,钠电具备安全、高倍率、耐高温、耐低温、长循环五大优势。
在离网/短时供电场景,钠电储能具备快充、无惧过放优势;在高温户外场景,使用工况>45度仍保持寿命不衰减,温升低、安全可靠;在超高能效需求场景,钠电电芯效率相对提升2%~3%,整机效率可从88%提升至92%~94%;在高倍率场景,支持3~10P稳定持续放电;在高可靠需求场景,钠电安全性相比锂电显著提升,循环寿命约为LFP的150%以上。
江旭预测,“成本预期方面,聚阴离子钠电在两年内将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成本相较当前将下降40%以上。”
“随着分布式光伏全面入市,工商业储能空间持续增长,午间光伏大发期间负电价的情况愈发常见,这就需要储能来平滑光伏收益下降的风险。”英臻科技解决方案负责人邵文进强调,做好多能协同控制才能让新能源资产实现价值最大化。
但多能协同控制也存在诸多挑战。邵文进表示,一方面,新能源场站多系统、多环节数据割裂,影响系统整体协调运行效率;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导致电压/频率波动加剧,目前的能源调度控制算法不够成熟。
另一方面,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政策调整频繁,新能源资产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缺乏数字化工具精细化管理,运营成本高,收益不稳定。
对此,英臻科技采用云边端协同架构,支持千万级设备并发接入,满足大规模分布式“源网荷储充”设备接入与管理需求,覆盖项目投前测算、建设管理、交付运维、智能交易等。
本次交流会最后,嘉宾们对分时电价波动和收益保障、虚拟电厂运营、工商储未来发展趋势等话题进行了进一步交流。
来源:高工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