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千秋!工商业储能VS独立储能
发布日期:2025/5/13
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储能赛道迎来爆发式增长。工商业储能和独立储能作为两大主力军,各自在市场中攻城略地。但两者究竟有何差异?投资者和企业该如何选择?
市场规模:一个洗牌加速,一个政策托底
工商业储能曾因“强制配储”政策(要求新能源项目配套储能)经历野蛮生长。2023年新入局企业超5万家,但短短一年内40%玩家退出,市场进入残酷洗牌期。
不过,备案项目数量和规模仍逐月增长,尤其广东、浙江等峰谷价差大的地区,工商业储能日均利用率高达80%以上,成为“现金奶牛”。
独立储能则因政策明确支持而稳步扩张。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出台后,其收益模式从单一容量租赁拓展至现货交易、辅助服务等多元渠道。叠加碳酸锂价格下降(电芯成本占比下降),项目经济性显著提升。
工商业储能像“过山车”——初期疯狂、中期洗牌,但优质区域仍能躺赚;独立储能更像“政策亲儿子”,靠政策托底稳扎稳打。
政策支持:一个靠市场驱动,一个靠改革输血
工商业储能的政策红利集中在电价机制。
全国29省市拉大峰谷价差(如广东尖峰电价达1.5元/度,谷电仅0.3元/度),套利空间直接推高项目IRR(内部收益率)。
但2024年电力现货交易普及后,部分地区价差收窄,项目IRR可能不如之前峰谷价差较大时那么可观。
独立储能则受益于电力市场改革。国家明确其“独立市场主体”身份,可参与容量补偿、调频辅助服务等。但痛点也很明显:容量租赁率普遍不足,电力现货收益占比低,商业模式仍不稳定。
应用场景:一个扎根园区,一个服务电网工商业
储能主要应用于工厂、商场、写字楼等工商业场所。
随着工商业用电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电价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工商业用户对降低用电成本、提高用电可靠性的需求日益强烈,这成为工商业储能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在工厂场景中,许多高耗能企业面临着高额的电费支出,尤其是在用电高峰时段,电价较高,企业负担较重。工商业储能系统可以在电价低谷时段充电,在高峰时段放电,通过峰谷价差套利为企业节省电费。
例如,一些制造企业安装储能系统后,每月电费支出可降低 20% - 30%。
同时,对于一些对电力供应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工厂,储能系统还能在电网停电时提供备用电源,保障生产的连续性,减少因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
商场和写字楼作为人员密集的场所,用电负荷较大且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在用电高峰时段,尤其是夏季空调使用高峰期,电网负荷压力大,容易出现供电紧张的情况。工商业储能系统可以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缓解电网压力,同时也能为商场和写字楼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提升用户体验。
独立储能主要布局在电网侧和可再生能源电站配套领域。
在电网侧,独立储能可以用于调峰调频、备用容量、黑启动等,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可再生能源电站配套方面,独立储能可以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
国家能源局等 8 部门发布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支持独立储能参与现货交易、辅助服务等多元化盈利模式,这为独立储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同时,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尤其是风电和光伏的快速发展,对储能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这为独立储能市场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电网侧,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辅助服务市场逐渐完善,独立储能可以通过参与调频、调峰等辅助服务获得收益。例如,在一些地区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中,独立储能电站可以根据电网的需求,快速调整出力,提供调频服务,每次调频动作都能获得相应的收益。在可再生能源电站配套方面,为了满足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稳定性要求,越来越多的风电和光伏电站开始配备独立储能系统,以实现平滑输出和计划跟踪。
收益模式:一个简单粗暴,一个复杂多元
工商业储能的核心收益模式主要围绕降低用电成本和保障供电稳定性展开。通过峰谷套利,利用峰谷电价差显著降低用电成本;
同时,通过需量电费管理和动态增容,减少变压器的峰值负荷和避免昂贵的静态增容费用,进一步优化用电成本;
此外,作为备用电源保障供电稳定性,减少停电损失,提升企业的运营可靠性。
独立储能的收益模式则侧重于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获取多元化的收入。
一方面,通过容量租赁将储能系统的功率和容量租赁给新能源发电项目,获取稳定的租金收入;
另一方面,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进行峰谷套利,以及提供调频、调压等辅助服务获取补偿,这些多元化的收益模式增强了独立储能的经济可行性。
未来趋势
2025年后,我国工商业储能与独立储能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工商业储能将受益于政策支持和市场规模化,技术不断迭代,应用场景持续拓展,行业整合加速,经济性与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关键驱动力,安全与可持续性显著提升。
独立储能则凭借明确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市场规模与应用场景不断扩大,盈利模式多元化,技术与运营管理持续优化,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主导市场。
两者均面临市场竞争加剧与商业模式不稳定等挑战,但整体将形成以头部企业为核心、政策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的生态格局,推动储能行业向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发展。
结语: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工商业储能适合追求短期回报、资源灵活的玩家,独立储能适合长线布局、背靠政策的企业。未来两者不会“你死我活”,反而可能在虚拟电厂、零碳园区等新场景中互补共赢。
来源:储能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