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沙光伏合作!共筑“一带一路”清洁能源走廊
发布日期:2025/5/22
(一)中国与沙特阿拉伯在光伏领域的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深度对接的典范,双方正通过资本、技术、产业链的协同加速中东能源转型。
(二)合作现状:超预期推进的“沙漠光伏走廊”。项目规模爆发式增长。装机量级突破,截至2024年6月,中沙合作光伏项目总装机达12.8GW(含在建),占沙特光伏总装机的76%。其中,Sudair光伏园(1.5GW)中国电建EPC总包+阳光电源逆变器,2023年并网,组件温度衰减率控制在0.29%/℃(沙漠环境优化技术。Rabigh光伏集群(2.1GW)晶科能源供货TOPCon双面组件,搭配中信博智能跟踪支架,发电量提升19%。投资规模中国对沙特光伏领域直接投资累计超45亿美元,占沙特可再生能源外资的63%。
(三)技术标准输出突破:智能运维体系,华为为NEOM新城项目部署FusionSolar智能管理系统,实现灰尘遮挡AI预警,清洁周期优化27%。技术认证互认,中国CQC与沙特SASO签署光伏产品认证互通协议,检测周期从120天压缩至60天。
(四)产业链本地化布局:组件制造天合光能在延布工业城投建3GW组件厂,本土化率已达43%(2025年目标70%)。支架生产爱康金属与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合资建厂,年产铝合金支架15万吨,满足中东区域需求。
(五)核心问题:地缘特殊性带来的多维挑战。极端环境适应性难题。高温损耗:沙特夏季组件背板温度超85℃,传统EVA胶膜透光率衰减加速3倍,双玻组件封装工艺需重构。
(六)沙尘侵蚀:粒径<50μm细沙导致玻璃透光率月均下降0.8%,镀膜技术需达到ASTM D968-15标准10倍耐磨等级。
(七)本地化政策执行摩擦:Saudization用工限制,项目必须雇佣≥30%沙特籍员工,但光伏技术人员本地供给缺口达72%。国产化率考核:2024年起光伏项目须满足50%设备本土采购,但沙特硅料、银浆等关键材料产能为零。
(八)融资成本差异:利率倒挂沙特主权基金融资成本约3.5%,而中资企业美元贷款利率超6%,影响竞标报价竞争力。支付风险,沙特业主普遍要求10%尾款在运营一年后支付,增加中企资金链压力。
(九)破局路径:创新合作模式与技术攻坚。技术定制化开发,耐高温组件:隆基联合KAUST研发Hi-MO X6沙漠版,采用非晶硅/纳米氧化铟叠层封装,工作温度上限提升至120℃。自清洁技术正泰新能开发静电吸附除尘玻璃,结合晨光沙漠涂料研究院的疏水涂层,清洁周期延长至45天。
(十)产融结合模式创新:人民币跨境结算,中沙央行本币互换协议扩容至500亿人民币,规避美元汇率波动风险。混合所有制项目公司,如红海新城1.3GW项目采用“中国能建(40%)+ACWA Power(30%)+PIF(30%)”股权结构。
(十一)人才联合培养体系:光伏职业技术学院,晶科与沙特技术学院共建,每年培养500名具备NABCEP认证的技术人员。工程师交换计划,中国电建与沙特SEC实施“千名工程师互派”,攻克阿拉伯语技术文档标准化难题。
(十二)沙伊巴(Al Shuaiba)2.6GW光伏基地:技术集成采用东方日升210mm异质结组件(效率24.8%)+上能电气1500V集中式逆变器(效率99%)。智能运维搭载大疆机场光伏版无人机,实现每日自动巡检,故障识别准确率达98%。生态融合组件离地高度提升至2.5米,下方种植耐阴耐旱的沙漠马齿苋,植被覆盖率提升12%。
(十三)度电成本:1.32美分/kWh(较沙特传统燃气电站低67%),就业创造项目周期内提供3,200个本地岗位,其中沙特籍员工占比达35%。
(十四)战略价值:绿氢耦合配套建设中国化学工程承包的400MW电解水制氢装置,年产绿氢4.6万吨供炼油厂脱碳。标准输出项目技术规范被沙特标准化组织采纳为《沙漠光伏电站建设指南》(SASO 2871:2024)。
(十五)未来趋势:从光伏到能源生态共同体,技术联盟中沙联合实验室聚焦钙钛矿/晶硅叠层技术,目标2027年量产效率突破32%。产能协同沙特规划到2030年形成50GW光伏全产业链,中国设备商正加速布局硅料(通威)、切片(高测)、胶膜(福斯特)等上游环节。绿电跨境,特变电工规划建设沙特-埃及±800kV柔性直流输电项目,将光伏电力输送至北非电网。
(十六)中沙光伏合作已超越单纯设备出口:正演变为涵盖技术标准、人才培养、产业生态的系统性输出。这种“技术绑定+产能共建”模式,为“全球南方”国家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来源:华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