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氢启未来:用风光发电打造绿色能源新链条

发布日期:2025/5/25



       在“双碳”战略不断推进的当下,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清洁能源正悄然登场,它的名字叫——绿色氢基能源。


       说到氢能,很多人第一印象是“氢燃料电池车”或“火箭燃料”。但其实,氢能的“朋友圈”远不止这些。绿色氢基能源是以绿氢为核心,衍生出氨、甲醇、可持续航空煤油等多种低碳燃料,正逐渐成为支撑工业、交通、建筑等多领域脱碳的“超级拼图”。


       最近,《绿色氢基能源技术研究进展与产业化现状》一文全面梳理了绿色氢的制取、储运、应用与产业发展路径,值得我们深入一读。


       什么是“氢基能源”?它与氢能有何不同?


       氢基能源,是以氢气为核心,通过化学反应或载体转化形成的一类低碳或零碳能源体系,涵盖了:


       绿氢:由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得的氢气;


       绿氨:将绿氢与氮气合成的液态能源;


       绿色甲醇:用绿氢与CO₂合成的可燃液体;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以绿氢为原料合成的航空替代燃料。


       它们的核心逻辑是:用清洁电力(如风能、太阳能)制造氢 → 将氢“装进”更易储运、可直接燃烧或使用的分子 → 服务交通、工业、电力等终端领域。


       与传统氢能聚焦“氢气本身”不同,氢基能源更注重“氢的衍生应用”,也因此被视为链接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系统之间的“桥梁能源”。



[1]图片来源:[1]罗志斌,孙潇,蔡春荣,等.绿色氢基能源技术研究进展与产业化现状[J/OL].南方能源建设,2025:1-13(2025-05-15)[2025-05-19].


       从风和光中“提氢”:氢的生产技术全景


       目前氢气的来源主要有三类:绿氢、蓝氢和灰氢。制氢技术对比如下表:



       其中,绿氢才是“未来之星”。它主要依靠电解水技术实现,分为:


       碱性电解槽(ALK):技术成熟、经济性好;


       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效率高、响应快,适合风光波动性电源;


       固体氧化物(SOEC):高温高效,尚处试点;


       阴离子交换膜(AEM):结构紧凑、成本低,仍在发展中。


       📌 技术焦点:降低电解水成本、提升制氢效率,是绿氢规模化发展的关键。


       氢“藏”在哪?氢的储运技术解读


       氢不像石油、天然气那样容易储存和运输,因此产业发展受限。主要储运方式包括:


       1. 高压气态储氢


       优点:技术成熟、应用广泛(如车载气瓶);


       缺点:安全风险高,适用于短距离运输(<200km)。


       2. 液态氢


       需将氢冷却至−253℃液化,能量密度高;


       技术门槛高,广泛应用尚需突破。


       3. 化学储氢(氨、甲醇等)


       将氢气“绑定”在液氨或甲醇分子中,形成氢的“液体形式”;


       能通过常规油罐车、管道运输,适合远距离、大规模储运。


       4. 固态储氢


       通过金属氢化物等材料吸附氢气;


       安全性好,但吸放氢过程复杂,尚不成熟。


       📌 储运痛点:安全、成本和效率三者难以兼顾,亟需新材料与工程技术突破。


       不同类型储氢瓶技术参数对比[1]



几类储氢载体的特性对比[1]



几种氢储运技术经济性对比[1]


       氢基能源的终极归宿:用在哪?


       根据中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氢能在以下四大领域最具应用潜力:


       1. 交通运输氢燃料电池汽车;


       氨燃料船舶、甲醇动力列车;


       可持续航空燃料替代煤油,推动航空业减碳。


       2. 电力储能与发电


       利用“电-氢-电”(P2P)储能模式解决新能源波动性问题;


       使用氢燃气轮机、燃料电池等发电设备,灵活调峰。


       3. 工业脱碳


       用绿氢替代炼化、合成氨、冶金等工业中的化石原料;


       实现深度脱碳而不改变工艺流程。


       4. 航空航天与新材料


       液氢是火箭燃料;


       氢还可用于合成新材料、电子工业等领域。


       全球热潮,中国起势


       🌏 国际方面:


       欧盟、美国、日本均出台氢能战略,积极推动绿氢在工业、交通等场景落地;


       欧盟电解槽产能超6 GW,目标2030年达到千万吨绿氢年产量。


       🇨🇳 中国方面:


       2024年绿氢产能全球领先,超12万吨/年;


       多地建设“绿氢+绿氨/甲醇”一体化项目;


       2025年氢能产业总产值预计突破万亿元,氢燃料汽车超5万辆。


       典型项目如:


       新疆库车光伏制氢项目:全国首个万吨级绿氢工程;


       双鸭山绿色甲醇与航油示范基地:电-氢-碳协同模式,走出新路径。


典型绿色氢基燃料项目介绍[1]



绿色氢基燃料项目产能统计[1]



       挑战仍在,未来可期


       当前关键瓶颈:制氢成本高,绿电不稳定;


       储运基础设施不完善;


       终端应用场景尚在培育中;


        缺乏统一的绿色认证与标准体系。


       建议发展路径:持续攻关制氢、储氢、用氢关键技术;


       拓展氢基燃料下游市场,如氨燃料船、绿色化工;


       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管道、加氢站、液氨罐;


       建立绿色认证体系,推动国际接轨;


       加强跨区域协同,推动“西氢东送”。


       氢基能源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能源”,而是在现实中逐步落地、生根发芽的新动能。它不是对传统能源的彻底颠覆,而是与可再生能源协同互补,连接多种产业形态的“通用能源媒介”。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氢基能源将在交通、电力、工业等领域持续扩张,成为能源新体系中的“主干道”。


        当清洁电力遇上灵活氢能,我们正在用科技的方式,给未来一点绿色希望。


作者信息

罗志斌/第一作者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663天津大学化学工艺博士,《南方能源建设》青年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氢能、储能以及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论文摘要

       【目的】氢基能源是以氢作为主要介质转化形成的二次能源,对推动能源体系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氢基能源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发展现状,有助于对氢基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出前瞻性的建议。【方法】文章综述了氢气以及氨、甲醇和可持续航空煤油等绿色氢基燃料的生产、储运和应用三大环节的关键技术及其技术成熟度,研判了氢基能源产业技术的难点和发展方向,并基于国内外氢基能源的发展形势,分析了我国氢基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结果】绿色氢基能源关键技术持续取得突破、核心装备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示范项目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但目前氢基能源产业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制约生产效率和应用推广的技术难题依然存在,规模化和降成本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结论】推动氢基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围绕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自主创新产品的国产化。进一步地,加快储运基础设施建设并拓展下游应用场景,逐步建设和完善适应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标准体系。


       关键词:氢能, 绿氨, 绿色甲醇, 可持续航煤, 氢基能源, 关键技术, 产业化
引文信息罗志斌,孙潇,蔡春荣,等.绿色氢基能源技术研究进展与产业化现状[J/OL].南方能源建设,2025:1-13(2025-05-15)[2025-05-19]. LUO Zhibin, SUN Xiao, CAI Chunrong,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current status of industrialization for green hydrogen-based energy technologies[J/OL]. Southern energy construction, 2025:1-13(2025-05-15)[2025-05-19]. DOI:10.16516/j.ceec.2025-042.


来源:零碳能源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