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狂飙!一场重构土地价值的空间革命
发布日期:2025/5/25
最近,“零碳园区”成为了政策文件、地方项目、产业论坛中高频出现的词汇。
根据央广网报道,宁德时代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时,宣布其所有电池工厂将在2025年实现碳中和,同时探索一体化零碳解决方案,例如建设“零碳岛”、“零碳产业园”,推动传统行业能源转型。
与此同时,全国多个地方也在加快零碳实践:
贵州贵阳:打造零碳园区,通过碳减排+碳吸收,实现“零排放”甚至“负排放”;
山东部分城市:推进零碳工厂、零碳园区建设,实现能耗和碳排放大幅降低;
广东:建成华南首座零碳示范园区,预计绿电自给率突破80%,建筑能耗降低超过40%。
这些案例显示:“零碳”不再是环保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工程与实践。
什么是“零碳园区”?为啥这么火?
简单来说,“零碳园区”是指在特定区域内,通过清洁能源、节能设备、碳补偿、碳汇等方式,实现园区运行过程中的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品牌分会主任韩文科的分析:
“‘十五五’要碳达峰,达峰以后要逐步实现碳中和。有零碳技术才能实现碳中和,所以零碳技术很吃香。它带有未来的性质。”
韩文科进一步指出:
“现在好多园区做零碳园区,是为了提供一个‘战场’,一个‘舞台’,可以催生一些在未来5年、10年、20年有引领性的产业。”
换句话说,零碳园区不仅是达标工具,更是产业孵化平台。
全球都在推进“零碳经济”
零碳经济并非中国特有趋势,而是全球共识。
据央广网报道引用的相关统计:
全球已有195个国家和地区明确碳减排目标;
国际能源署(IEA)预测:从2030年起,为实现净零排放,全球每年投资将达4.5万亿美元;
到2050年,全球用电量将增长75%,可再生能源投资潜力超过10万亿美元。
这意味着,零碳经济不是“额外投入”,而是未来基础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零碳园区怎么建?谁来建?
韩文科在接受采访时还强调:
“零碳园区的发展是政府规划引导,主力军是企业。”
这句话揭示了两点:
政府要做顶层设计、政策引导、标准制定;
企业是技术创新和实施落地的真正主力。
在园区里,不管是科技园、产业园还是创新园,市场主体始终是企业。企业做不出低碳产品、跑不通零碳方案,园区就难以真正“零碳”。
据报道,我国首个国家级零碳产业园标准正在研究制定中,预计将在2025年内完成审查报批。这将为园区建设提供明确依据和统一尺度。
零碳怎么建?谁来建?
据报道,能源专家韩文科指出,零碳园区建设需要“政府规划引导 + 企业技术落地”两条腿走路:
政府提供资源配置、标准体系、规划支持;
企业承担主体角色,推动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
当前,我国首个国家级零碳产业园标准已在起草过程中,预计年内进入审查阶段
写在最后:为什么这件事值得你关心?
很多人以为“零碳”离自己很远,但实际上,它正悄然改变:
城市规划思路:越来越多的园区、开发区开始内嵌绿色基础设施;
企业转型方向:更多制造业龙头开始关注碳足迹与碳中和;
未来职业需求:碳管理、绿电运维、零碳系统集成等岗位需求上升。
零碳经济既是环保问题,也是产业命题,更是未来市场机会。
🌱 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有启发,欢迎点赞、转发支持我们,你的鼓励是我们持续深挖政策、整理案例、输出干货的最大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基于公开资料、政策文件及典型案例对零碳园区相关机制进行梳理与分析,仅供读者参考与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官方立场。所引用内容均来自官方渠道或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或发布机构所有。如有不当引用或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 如需获取准确信息及最新政策原文,请以各地政府官网及主管部门发布为准。
来源:绿碳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