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必须"欧洲造"!欧盟光伏新规推进本土制造
发布日期:2025/5/27
5月23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可再生能源项目招标新规则,要求各成员国在竞标中纳入价格以外的评选标准,如可持续性、供应链韧性、网络安全和企业社会责任等。
该新规属于《净零工业法案》(Net-Zero Industry Act,简称 NZIA)下的二级立法,将于2026年在欧盟成员国全面实施,将进一步促进欧洲内部生产太阳能光伏和其他清洁技术。
自2025年底起至少30%的年度招标将适用新标准
根据新规,自2025年12月30日起,欧盟每个成员国必须将这些非价格评选标准应用于其每年招标容量的至少 30%(或至少 6GW)的可再生能源项目。
即引入"非价格标准"评估体系,要求各成员国在2025年12月30日开始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招标中,将30%的容量(或每年每国6GW)分配给符合“供应链韧性、可持续性贡献、网络安全和负责任商业行为”等标准的项目。
欧洲光伏协会(SolarPower Europe,SPE)对此表示肯定,认为这一 “适度” 的推进方式能为欧盟太阳能制造商提供确定的市场需求,同时不影响其余市场部分的部署节奏,确保太阳能装机的总体进展不受拖慢。
转变低价招标模式,减少“第三国依赖”
新规赋予成员国灵活性,可将这些标准作为预审或评标条件应用于国家招标体系,目的是引导招标从单纯的低价模式逐渐转变。
欧盟委员会指出,此次立法还明确了哪些制造项目可获得NZIA框架下的特别支持,并可作为 “战略项目” 进行规模化扶持。
此外,新规还列出关键净零技术的 “第三国依赖情况”,帮助成员国评估是否对特定制造项目授予战略地位,从而减少对非欧盟国家的技术与供应链依赖。
SPE副总干事Dries Acke呼吁各成员国在2026年首次 NZIA 框架内的招标中,切实落实 “韧性优先” 原则,并为 “欧洲制造” 组件设置加分机制。
所谓“韧性贡献”条款,即当欧盟对某一第三国(如中国)在某类净零技术产品上的依赖超过50%时,以光伏产品为例,需满足最终产品不得在该第三国组装;使用的至少四种主要关键组件不得来自该第三国;光伏逆变器和光伏电池片或等效组件不得来自该第三国;光伏组件不得在该第三国组装。
也就是说,这一规定几乎将这些市场份额的来源进行了锁死,因为只有来自欧盟自身的设备才能符合这些要求。也意味着,中国光伏企业可能会失去这些市场份额。
重塑欧洲光伏制造,强化本地产业
新规还确立了具有约束力的本土化生产目标,规定到2026年,欧盟成员国必须确保光伏组件、电池和热泵等新能源设备年度部署需求的必须有固定的比例来自本土制造。
欧盟能源与住房事务专员Dan Jørgensen表示:“设计良好的可再生能源招标机制,是赋予欧洲制造商在欧盟市场上公平竞争,同时帮助我们实现产业韧性和脱碳目标的重要举措。”
NZIA计划将在2027年迎来首次修订,以明确2030年前后的实施路径。
Dries Acke 称本次立法是 “重建欧洲本土光伏制造业的重要一步”,“它为欧盟制造的太阳能产品提供了专属市场,缓解了当前欧洲制造商面临的严重市场压力。”
来源:欧盟委员会官网、SPE、环球零碳、Taiyang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