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浪潮!电池回收成千亿潜力市场
发布日期:2025/5/30
TrendForce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突破了400万辆大关,同比增长达到了39%,在全球汽车销售中的占比提升到了18.4%。其中,纯电动车的销量为267万辆,同比增长了45%。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退役动力电池的处理问题日益凸显,电池回收成为一个充满机遇的领域。这个被称为“城市矿产”的产业,正随着新能源车的井喷式增长,悄然崛起为千亿级市场。
新能源汽车“退役潮”催生动力电池退役潮
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寿命通常为5-8年。以2025年全球超400万辆的新能源车季度销量推算,到2030年前后,全球动力电池年退役量将超过400万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2025年退役量预计达82万吨,到2028年将突破400万吨,对应回收产业产值超2800亿元。
动力电池含有锂、钴、镍等高价值金属,但也存在重金属污染、易燃易爆等风险。每回收1公斤材料可减少7%-10%的碳排放,而钴、镍等资源的循环利用能显著降低我国对进口的依赖。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
1、政策加码:
从2018年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和“白名单”企业,到2024年底修订《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再到今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要求建立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强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2、技术创新:
梯次利用:将容量衰减至80%以下的电池用于储能、低速车等领域。例如特斯拉将退役电池改造为家庭储能系统,中国铁塔公司通过梯次利用减少基站碳排放30%。
再生利用:通过拆解提取金属材料。邦普循环(宁德时代子公司)实现锂回收率超95%,格林美攻克“定向循环”技术,镍钴锰综合回收率达99.3%。
3、企业布局:
车企主导:比亚迪在上海、广东建立回收基地,年产能1.3GWh;吉利联合第三方企业构建覆盖全国的回收网络。
电池巨头下场:宁德时代通过邦普循环打造“电池生产-使用-回收”闭环,2024年再生材料占新电池原料的30%。
跨界新势力崛起:小米SU7上市后,其电池回收合作体系已覆盖90%销售区域,探索“以旧换新”商业模式。
挑战与破局
1、行业痛点:
回收率低:中国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大量电池流入小作坊。
技术壁垒:电池型号复杂,拆解自动化程度不足,人工操作安全隐患突出。
经济性难题:回收成本高企,部分企业依赖政府补贴维持运营。
2、破局之道:
数字化赋能:运用区块链技术追踪电池流向(如特斯拉的Battery Passport系统),实现“一电一码”全程可溯。
商业模式创新:推广“车电分离”租赁模式(蔚来BaaS方案)、电池银行(宁德时代)降低用户持有成本,同时锁定回收渠道。
国际合作:欧盟《新电池法》要求2030年电池回收材料占比达12%,倒逼中国企业提升技术标准以抢占全球市场。
随着新能源汽车需求持续强劲增长,电池回收市场也将不断扩大。当全球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400万辆,电池回收已悄然成为这场绿色革命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从政策引导到技术革新,从企业实践到社会认知,这个拥有千亿潜力的市场不仅关系到产业的长期发展,更将深刻影响人类与资源的和谐共生。
来源:新能源新开发与再生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