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海风大会大佬如何说2019~2020的海上风电
发布日期:2020/5/25
中国海上风电开发商和制造商不缺乏信心和勇气,但是缺了一点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很多理论值和我们的研判中间有很大的差距。随着时间推移,问题会逐渐暴露。
一年一度的”全球海上风电大会“如约而至,这项由国内、国际几大可再生和风能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大会云集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公司主管,只不过今年有些特殊,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改为了线上的“云会议”。
然而疫情对国内海上风电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改变会议形式这么简单,它和今年1月23日国家发布的《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123意见”)一起给海上风电行业好好诠释了什么叫”釜底抽薪“!
1月,成为了横亘在去年6月和今年5月两届“全球海上风电大会”之间的分水岭,面对剧烈变化的外部形势,与会专家重新审视了海上风电产业链的供需局面。当2019年的大会上大家还津津乐道地讨论着“如何让机组更大”,到了2020年就只能关心“能不能按时交付”的棘手问题了。
有关抢装潮、大机组、供应链,“意见领袖”们先后两年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让我们来逐一梳理。
金风翟恩地
2019年:面对抢装潮,从整机制造商的角度来说要冷静,并不是每一个标的按照超前抢装计划都可以应对,这些标超出目前全国各个产业链的水平。风机越大越好是有特定条件的。针对中国海域,目前国内状态下,多大容量机组最合适显然跟风资源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2020年:国内已招标未建设的海上风电容量达21.33GW,要想在2021年底前完成这全部装机的建设,具有很大难度。即使不考虑疫情影响因素,就目前全国的船舶施工能力及供应商产能情况,至少有8GW的装机容量将结转到2022年以后并网。
远景田庆军
2019年:海上风机功率的大小是由供应链成熟度和风资源特点决定的。从现有供应链能力来看,80m以上叶片到目前每套模具具备的产能每月约2套左右,用发展的眼光看,到2021年也仅能交付3GW至4GW。没有足够的大叶片做产业支撑,海上大功率风机在我国低风速海域的度电成本过高。
2020年:海上风电施工能力全年600万千瓦是极限量,还没有考虑特殊因素。明年(2021年)是海上风电非常重要的窗口期,两千多万千瓦海上风电抢到了0.85元/度电价,还有五百多万千瓦项目没有发标,竞价也在0.75元/度以上,这些项目如果前期投入下去没有如期并网,是投资的灾难,整机厂家也会面临巨大的违约风险,据我所知行业里已经有这种苗头了。
明阳张启应
2019年:适应于浅水区的漂浮式技术也会成为创新的新课题,成为未来海上风电发展的新方向。
2020年:我没有具体算,今年明年在手订单一共15-20GW,这些订单肯定要全部交掉,今年我们跟客户的承诺肯定要全部达成,这是我们的目标。安装船的问题确实是瓶颈,中国的安装船体现出一个学习曲线,以前安装一台风机可能需要七八天的时间,现在安装一台风机可能只需要2天;第二关于大风机产能,这里从明阳的状态,问题不大。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有问题的话,相对比较紧张的还是轴承,但我依然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上海电气缪骏
2019年:今天电价退坡给这条产业链上所有游戏玩家提出一个非常苛刻的条件,光靠一家去做,如果不联手、不联合,有可能我们这个产业前途会越走越暗淡,只有全部联合起来,都往前走一步才是光明大道。
2020年:除机组交付和施工安装能力外,影响中国海上风电抢装的因素,还包括物流运输及核心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目前,国内使用的巴沙木等海上风电机组部分核心关键物料,需要通过全球尤其是欧洲进口。但意大利、德国等地供应商的产能受到疫情影响,导致零部件供应出现缺口。全球航运量受疫情影响缩减,也导致海上风机关键部件运输滞后。
冷静思考和应对
从以上摘录的发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年半以后(2022年)的这场“海上风电寒流”正在慢慢逼近,我们即使用再好的水壶,再卖力地“煽风点火”,下面的柴火被撤走了,这壶水也注定无法烧开。
压力传导也体现在了今年新能源界两会代表的提案中:《关于延长风电建设项目并网时限》(陆上风电至少延期6个月,海上至少12个月)的提案就是为了应对疫情对风电场建设因国际供应链供应短缺、复工延期、进度受阻等因素造成的影响。
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在走大兆瓦技术路线,这本身没有问题,但具体到实践中还要认清国内的供应链体系。简单的大兆瓦机组集成没有问题,但缺少可靠供应链体系的支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目前来看,国内海上风机的主机供应链等主要瓶颈还是在叶片和主轴承。
一方面,国内风机制造企业复工复产较往年大幅滞后,从而影响设备供货能力。另一方面,意大利、德国、厄瓜多尔等风机主要原材料和零部件产地“封国”、“封城”,涉及风机叶片生产的聚氯乙烯、巴沙木等原材料以及主轴承、齿轮箱轴承、IGBT芯片等部件进出口受限,导致国内风机叶大幅减产,风机供应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
在本次全球海上风电大会上,舍弗勒大中华区工业事业部销售及业务单元高级副总裁李照东对主轴承供应问题表示担忧:“2019年中国风电开始抢装后,轴承的供应已出现了产能不足的问题。疫情期间停工,导致该公司位于中国的南京工厂,损失近一个月的产能。当前供货的最大瓶颈,是外径2.5米以上轴承的产能存在缺口。这款产品为针对于大型海上风机制造的大轴承产品。”
“后补贴时代”、“后疫情时代”,海上风电似乎到了“无路可走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实现自我救赎?既要降本,又要及时交付,更要安全可靠。这不是单纯哪一方“扛大旗”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政府、开发商、整机商及产业链共同的努力。
参考欧洲经验,可以开出一些“良方”,比如设计一体化、风场规模化、技术创新突破、运维策略优化等等。
就政府部门来讲,需根据产业规律决定去留补贴的程度,制定更合理的引导政策,集中规划海上送出工程,注重海洋环境保护和海域资源节约;
就投资商来说,要整合好各方面资源,统筹规划,开放创新,加强合作,理性看待当前的市场和供应链体系,如果无法交付及时更换目标供应商;
就整机商来讲,少些自己的小算盘,多和开发商设计院沟通,打通设计一体化环节的壁垒,降低基础结构造价,同时把风机做得更可靠一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大”,如果真的无法交付不要硬着头皮上,否则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就施工船机设备来讲,建议给欧洲闲置的5到7兆瓦风机安装船实行绿色通道,引进国内使用,缓解近几年船只紧张的局面;
就后期运维来说,鼓励和国外企业合作成立更多的第三方服务市场,补齐运维人员和技术不足的短板。
希望政府耐心一点,投资商看远一点,产业链扎实一点。唯有如此,我们可爱的“海上风电儿童”才能茁壮成长!
来源:欧州海上风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