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新突破!全球首个绿氨碳方法学正式发布
发布日期:2025/6/7
2025年6月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正式发布了《巴黎协定》6.4条机制下的首份新方法学提案——“通过水电解、空气分离及氢氮合成生产绿色氨的碳减排方法论”(编号A6.4-PNM001)。
作为6.4机制下首个完全"从零设计"的新方法学,该方案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绿色氨生产项目。
该方法学由印度公司AM Green Ammonia提交,已于2025年5月20日通过初步评估,并于5月23日至6月12日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来源:UNFCCC
《巴黎协定》6.4条的核心是“建立一个由联合国监督的碳信用机制”,也就是备受期待的"全球碳市场"。
第六条为各国提供了重要工具:《巴黎协定》信用机制(PACM),允许各国通过转移温室气体减排获得的碳信用额度,协助一个或多个国家实现气候目标。
在去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各方就《巴黎协定》6.4条机制下的两项碳信用标准达成共识,为"全球碳市场"的启动扫清了关键障碍。
来源:UNFCCC
据《碳减派》报道,本次公布的方法学,是绿氨路径首次纳入碳信用机制框架,也是6.4机制向硬脱碳行业延伸的重要标志。
《环球零碳》查阅UNFCCC官网公示文件发现,该方法学属于“减排活动”类别(Emission Reductions Activity),强调完整的减排活动路径,体现在三个关键环节:
1. 采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H2)替代传统天然气重整制氢(SMR)工艺;2. 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氮(N)元素,比如空气分离获取氮气;3. 通过绿色氢氮合成生产"绿氨",取代传统化石基氨产品。
来源:UNFCCC
该方法论为通过可再生能源生产低碳氨的项目提供了完整的基线和监测框架,强调绿电使用、水资源保护、现有设施改造要求,并通过严格的计算和监测确保减排量的真实性和额外性。
在“基线方法”部分,文件指出,电力来源需要来自新建可再生能源电站或电网绿电(电网电力占比≤10%);电解用水不得超过当地可用水资源的5%,避免影响民生或农业;此外,若新建电解槽,原有制氢设备需拆除或报废,否则需计入其排放。
《碳减派》指出,本次方法论发布,标志着巴黎协定6.4机制进入实质操作阶段。此前已有部分CDM旧方法学“Transition Credit迁移至6.4条”,但此次绿氨方法学是首个“原生设计”的拟议新方法,将为未来方法学开发设立结构与质量基准。
联合国《巴黎协定》6.4机制下首个绿氨方法学的发布,意味着全球碳市场向绿氨产业开放,将对我国的绿氨发展产生重大利好。
首先,该方法学为绿氨项目提供了清晰的碳信用核算框架,使中国企业能够通过碳市场获得额外收益,提高项目经济性。
6.4机制下的绿氨方法学采用全球统一标准,中国绿氨项目若符合要求,其碳信用可在国际市场交易,吸引国际资金流入。
目前,中国已有多个大型绿氨项目正在推进,尤其是远景科技集团依托零碳产业园在内蒙古赤峰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和成本最低的绿色氢氨工程。该工程近日已获得法国必维集团的可再生氨认证,成为全球首个获得该认证的绿氨产品。
该认证确认,远景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生产的氨完全来自可再生氢,符合碳排放、安全性和环境影响方面的严格标准。
其次,方法学要求绿氨生产必须使用可再生能源制氢(电解水制氢),这将直接推动中国绿氢产业链的发展。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国,绿电资源丰富,结合6.4机制碳信用,绿氢制氨的商业可行性将大幅提升,形成“风光发电→绿氢→绿氨”的低碳产业链。
而且,绿氨不仅是化肥原料,还可作为航运、钢铁、发电等行业的低碳燃料。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未来可能通过绿氨替代化石燃料,加速钢铁、航运、电力等行业的碳中和进程。
未来,中国企业可紧抓机遇,加快绿氢-绿氨一体化项目落地,加强碳市场国际化对接,并推动绿氨在重工业的应用,以在全球低碳氨产业中抢占领先地位。
来源:环球零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