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领跑:全球首个"电力国家"的碳中和之路‌ 

发布日期:2025/6/9

  

      中国正崛起为全球首个主要的“电力国家”,其能源转型正深刻重塑世界能源格局。  



      英国《金融时报》近期刊文称,“中国是全球首个主要的‘电力国家(Electrostate)’”。作者Nassos Stylianou、Jana Tauschinski 和 Edward White指出,若说“石油国家(Petrostate)”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经济支柱的国家,那么中国的“电力国家”身份则标志着一种深层次的能源结构转型:从化石能源向风能、太阳能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转变,并将清洁电力作为工业和交通的主要能源。


      据OilPrice.com报道,在2025年5月发布的《中国能源报告》中,Climate Energy Finance(CEF)指出,中国在能源结构上正发生巨大变化。


      今年前四个月,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高达89%。其中,太阳能新增装机达105吉瓦,同比增长75%,是同期火电新增容量的8倍,是风电新增容量的5倍。仅4月单月,中国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即达45.2吉瓦,超过了整个澳大利亚光伏总装机。


      虽然同期火电新增13吉瓦,但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已占新增装机容量的91%,风光总和在2025年2月起超越火电。目前的趋势表明,中国电力系统中煤电的结构性衰退正在持续加深。报告还指出,中国未新增核电装机,全国煤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跌至创纪录的46.4%。换言之,中国持续投建煤电机组的目的,并非为了增加发电,而是用于提升系统调节能力与电网稳定性。


       这场可再生能源的扩张带来的直接结果是:2025年前四个月中国的碳排放量出现小幅下降。这是目前唯一一个在碳排放方面取得进展的工业化大国。《OilPrice.com》分析称:“中国正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在电气化、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与物联网等领域快速突破。正如石油和天然气推动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增长一样,清洁能源技术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CEF月度报告指出,这一减排趋势主要得益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部署,风、光、水与核能已满足全部新增用电需求,进而挤压了化石能源的份额。


     中国电气化步伐领跑


      全球中国企业正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赛道中快速前行。据常驻上海的能源专家David Fishman在向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作证时表示,中国企业正“悄然跃居工业脱碳竞赛的前列”,这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之间的关键一步,也将重塑全球气候技术市场格局。


      中国正在全面推进交通系统的电气化,不仅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卡车和公交车,同时还在加速扩建高速铁路网。按当前速度计算,中国高铁的总里程将在未来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据《南华早报》2025年5月25日报道,越来越多旅客选择乘坐高铁而非飞机往返中国两大城市之间,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航线上尤为明显。民航业人士警告称,该市场正在被“蚕食”,各大航空公司不得不通过打折票价和免费豪华车接送等手段争夺旅客。数据显示,去年北京—上海高铁旅客量超过5200万人次,而搭乘航班的仅为860万人次,数据来自民航平台“航班管家”。


     可再生能源与空调负荷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长令人振奋,但这并未改变一个更大的现实: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温显著上升,中国也难以幸免。据彭博社记者Dan Murtaugh 2025年5月26日撰文称,中国多地正在经历极端高温和类干旱天气,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


      在酷暑之下,大量中国居民依赖空调维持生活质量,但这也使得电网承压。中国国家能源局预计今年夏季电力最高负荷将比去年高出100吉瓦,相当于整个英国的装机容量。


      数据显示,2019至2021年,中国共生产1.64亿台空调设备(含热泵),用于国内市场,还出口了数百万台。此后产量持续增加,2024年全年产量达2.04亿台。Murtaugh写道:“产量通常在每年3月达到高峰,今年3月空调产量创下3370万台的月度新高。”


  “漫长酷热的夏天”


      每年夏天,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普遍遭遇高温叠加干旱的“双重打击”;而南方则面临暴雨和台风。这些极端天气对中国能源系统带来双重考验与机遇。


      2022年,长江水位降至有记录以来最低,导致四川和云南等南方省份严重电力短缺,众多为苹果、丰田等企业供货的工厂被迫停产数周。


      展望2025年夏季,气象预测显示6月至8月降水将高于正常水平,有望拉动水电发电能力。此外,自2022年以来,中国已大规模建设风电和太阳能装机数百吉瓦,即使未来水电短缺,也具备更强的应对能力。


      CEF月报指出,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增78吉瓦电化学储能容量,几乎是原定目标(30吉瓦)的三倍。当前,中国的储能总量中,57%为电池储能,超过水电储能占比。其中,锂离子电池占比达98.5%,压缩空气、重力储能等技术仅占少量份额。


     全球领导力与两种气候路径


     当前的中国令人难以简单定义。一方面,美国批评中国在电动车、清洁能源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中“垄断”供应链;另一方面,中国的确离开放社会尚远,也可能怀有在地缘政治上称霸全球的雄心。


     尽管如此,2025年4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重申气候承诺,并表示中国将在今年秋季下一届全球气候大会召开前,主动公布最新碳排放数据。而美国则第二次退出国际减排框架,并明确表示不会这样做。


     习近平在讲话中坚定的表示:“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都不会放缓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不会停止推动国际合作,不会停止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此相反的是,本周美国宣布不再对燃煤和甲烷发电站实施任何排放限制。在这样的对比下,美国排放持续上升,中国则在下降。从这个角度看,究竟谁在更好地履行对地球的责任,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来源:寰宇新能源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