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氢革命加速!2025年中国氢能产值剑指1.2万亿新高
发布日期:2025/6/9
一、引言:氢能热潮,开启能源新篇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滚滚浪潮中,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持续的二次能源,正迅速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能源领域的耀眼新星。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气候变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以及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紧张,氢能凭借其零碳排放、能量密度高、应用场景广泛等独特优势,吸引了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和投资者的目光,一场围绕氢能的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的发布,犹如在这场氢能浪潮中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潜在的投资机会,也为投资者们指明了在这片新兴领域的前行方向。
二、《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解读:洞察产业全景
(一)政策东风劲吹,为氢能产业保驾护航
政策在氢能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扮演着关键的引导与推动角色。从国家层面来看,《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 - 2035年)》明确将氢能定位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该规划的出台,犹如为氢能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极大地增强了市场参与者的信心,也吸引了更多资本的关注与涌入。
在此基础上,各地政府纷纷响应,积极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与措施,形成了“中央规划引领 + 地方政策落实”的良好局面。例如,一些资源禀赋优越的地区,如内蒙古,凭借其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绿氢发展规划,计划到2025年实现50万吨绿氢产能,占全国规划总量的40%以上 ,并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方式,大力吸引氢能相关企业落地生根,加速产业集聚发展。而在经济发达、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则将重点放在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上,设定了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万辆的目标 ,同时加大对加氢站建设、技术研发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努力构建完整的氢能产业链生态系统。
(二)产业规模稳步扩张,全产业链蓬勃发展
近年来,中国氢能产业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据权威数据显示,在2020 - 2024年间,中国氢能产业规模从1200亿元一路飙升至6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4.3%,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与潜力 。2025年,这一增长态势仍在持续,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2万亿元大关,标志着中国氢能产业正逐步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在产业链上游,制氢环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目前,我国制氢仍以化石能源重整制氢为主,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成本的逐步降低,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的占比正在稳步提升。2024年,我国电解水制氢产能成功突破21万吨/年,技术路线逐渐形成了碱性电解(ALK)、质子交换膜(PEM)电解和固体氧化物(SOEC)电解“三足鼎立”的局面 。其中,碱性电解凭借其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占据了68%的市场份额,但也面临着效率提升的瓶颈;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则在成本下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相比以往成本降低了28% ,并且其能够更好地适配波动性电源的特性,为可再生能源与制氢的高效耦合提供了可能;固体氧化物电解示范项目的效率更是突破了75%,度电制氢量达到4.3Nm³ ,展现出了在未来大规模制氢领域的巨大潜力。
产业链中游的储运环节同样取得了重要突破。液氢储运技术不断优化,BOG损失率成功控制至0.48%/天,较2023年大幅改善了63% ,有效降低了储运过程中的损耗;管道输氢网络建设也在加速推进,“三纵四横”的主干网布局正逐渐成型,未来有望覆盖全国70%的氢能经济圈 ,为氢气的大规模、长距离运输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下游应用领域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在交通运输领域,燃料电池汽车的保有量持续攀升,截至目前已超过2万辆 ,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成本的降低,其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工业领域,氢能在钢铁、化工等行业的应用逐渐深入,绿色氢能替代率已超过30% ,为传统高耗能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能源领域,氢能发电站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全国已建成100座氢能发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0GW ,为构建清洁、稳定、高效的能源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技术创新多点开花,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技术创新是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我国在氢能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领域均取得了重大突破,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制氢技术方面,除了上述提到的电解水制氢技术的进步外,新型制氢技术如生物质制氢、光解水制氢等也在不断研发与探索中,为未来制氢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了更多可能。在储运技术方面,固态储氢、有机液体储氢等新型储氢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固态储氢装备已实现出口海外 ,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实力得到了国际认可;同时,在管道输氢技术方面,我国不仅在大口径、高压力管道的建设与运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在掺氢管道技术上取得了成功的示范应用,为未来天然气管道与氢能输送的融合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燃料电池技术领域,我国的燃料电池系统功率密度成功突破8kW/L,寿命延长至3.5万小时 ,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亿华通等企业研发的第四代电堆更是实现了 - 40℃无辅助冷启动 ,有效解决了燃料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应用难题,推动了氢能重卡在东北、西北地区的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8% 。此外,在关键材料与零部件方面,如膜电极、催化剂、双极板等,我国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国产化率逐步提高,进一步降低了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增强了我国氢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氢能源投资新风向:把握时代机遇
(一)绿氢制备:拥抱清洁能源,抢占投资高地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以及“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绿氢(即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的氢气)作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零碳能源,正成为氢能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也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目光。
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为绿氢制备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近年来,我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增长,发电成本不断降低,为大规模电解水制氢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在一些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新疆、内蒙古等地,已建成多个大型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通过将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电解水制氢有机结合,实现了清洁能源的高效转化与利用。
另一方面,政策的大力支持也为绿氢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政府通过出台补贴政策、制定产业标准、加强技术研发投入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对绿氢制备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绿氢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预计到203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占比有望达到75% ,绿氢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对于投资者而言,绿氢制备领域具有广阔的投资前景。可以关注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设备制造、绿氢项目开发与运营等环节具有核心技术与竞争优势的企业,通过股权投资、项目投资等方式参与其中,分享绿氢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二)燃料电池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聚焦交通变革,挖掘成长潜力
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氢能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具有零排放、续航里程长、加氢时间短等优势,被视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成本的逐步降低,燃料电池汽车正逐渐从示范推广阶段迈向商业化应用阶段,市场潜力巨大。
在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制造方面,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布局,如上汽集团、宇通客车、福田汽车等,它们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产品性能与品质,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燃料电池汽车车型。同时,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如燃料电池系统、电堆、膜电极、催化剂等,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它们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以及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此外,还可以关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如加氢站建设运营企业、氢气供应企业等,这些企业将随着燃料电池汽车市场的扩大而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
(三)氢能储能与分布式能源:拓展应用边界,开拓投资新领域
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储能技术对于提高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氢能储能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方式,具有储能容量大、储能时间长、能量转换效率高等优势,能够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实现能源的跨时空存储与利用。
目前,我国已建成多个氢能储能示范项目,通过将多余的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氢气储存起来,在能源需求高峰或可再生能源发电不足时,再将氢气通过燃料电池等设备转化为电能输出,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与稳定供应。同时,氢能在分布式能源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通过建设分布式氢能发电站,为偏远地区、海岛等提供清洁、可靠的能源供应,满足当地居民和企业的用电需求。
对于投资者来说,氢能储能与分布式能源领域是一片充满潜力的新兴投资领域。可以关注在氢能储能技术研发、项目建设与运营、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等方面具有技术优势和项目经验的企业,通过投资这些企业,参与到氢能储能与分布式能源产业的发展中来,为能源转型贡献力量的同时,获取可观的投资回报。
四、投资风险与挑战:冷静思考,理性应对
(一)技术风险:持续创新是关键
尽管我国在氢能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材料方面,如高性能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等,还依赖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
(二)成本风险:降本之路任重道远
目前,氢能的制取、储运和应用成本仍然较高,这是制约氢能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
(三)政策风险:依赖政策需谨慎
氢能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策的支持,如果未来政策出现调整或补贴力度下降,可能会对产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市场风险:市场培育尚需时日
虽然氢能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市场规模仍然较小,市场需求尚未完全释放。消费者对氢能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还相对较低,燃料电池汽车等氢能产品的市场推广面临一定的困难。
五、结语:拥抱氢能时代,共创美好未来
《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为我们呈现了中国氢能产业蓬勃发展的壮丽画卷,也为投资者指明了氢能源投资的新风向。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氢能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清洁能源,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看到氢能产业巨大投资潜力的同时,更要保持理性和冷静,充分评估各种风险,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通过关注政策动态、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
来源:中美碳中和 作者:禾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