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绿能风云榜:未来五年六大趋势预测

发布日期:2025/6/11


     未来5年新能源产业除核电、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四大产业外,锂电池、新能源汽车、氢能汽车、储能、绿色电力、新能源信息化六大细分领域也将呈现显著发展趋势,面临各自机遇与挑战, 具体如下:


     锂电池产业


     趋势: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持续拓展,锂电池行业预计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2026年我国锂电池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600亿元大关,动力锂电池的出货量年复合增速也预计在2028年超过25%,到2029年更是有望达到2200GWh以上。


     特点:涵盖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条,上游专注于锂矿资源的开采和锂化合物的生产,中游致力于锂电池材料的研发与制造,以及电池的组装与生产,下游则广泛涉及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应用,同时涵盖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


     障碍:电池回收体系尚不完善,生产和回收的能耗与排放问题有待解决;市场竞争激烈,中小型电池企业正逐渐被挤出市场,行业整合加速。


     新能源汽车产业


     趋势:从短周期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2024年将接近40%,2025年接近50%,2026年超过50%,新能源汽车占到市场的主导地位;从中周期来看,预计到2030年,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会达到1亿辆,年销量会达到2000万辆,市占率超过70%。


     特点:消费呈现出私人市场逐步升温和大批新能源车流向汽车租赁公司的两大趋势,分别对应着当前新能源汽车消费环节中2B和2C两大模式;产业政策路径日益清晰,全国掀起了一轮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


      障碍:续航里程有限,难以满足长途出行的需求;公共充电桩的数量较少,分布不均,使用不便;产业发展在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上存在一定差距,核心技术自主创造能力不强,项目研发资金和产业链布局支持不足。


     氢能汽车产业


     趋势:氢能汽车以其零排放的环保特性,和长续航、可以快速补能等特征,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路线之一,甚至被称为是新能源的终极路线。我国氢能汽车产业还处于示范运营阶段,但已基本形成“顶层规划+技术标准+市场推广支持”的政策体系,且在实施层面,从新能源推广到双碳政策,都在促进氢能汽车发展。


     特点:包含氢能内燃机和氢燃料电池两大动力路线,我国主要选择氢燃料电池路线;累计销售的氢燃料汽车基本为商用车,其中卡车占比70%,客车占比30%,卡车产品中又以重卡产品居多,占37%,其次是用于冷链的轻卡产品,占27%。障碍:制储运加用领域的装备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成本较高;市场推广面临消费者认知度低、加氢站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储能产业


     趋势: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7000万千瓦,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比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据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有望朝一亿千瓦迈进,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200~1500亿美元。


     特点:产品以高质量以及技术经济性优势占据全球市场出货量第一;技术路线从锂离子电池一枝独秀发展为多元共生,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固态/半固态电池、钠离子储能等技术不断发展;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均有广泛应用。


      障碍:储能上游电芯原材料供应商和电池生产设备商众多,竞争激烈;下游系统应用领域主要由国家能源、国投电力等大型能源企业主导,对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较高,促使上游和中游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绿色电力产业


     趋势:绿色电力又称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是通过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生产的电力。在能源转型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将在能源结构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特点:具有可再生、清洁、环保等特点,碳排放和环境污染较低;涵盖从资源勘探、设备制造、项目开发到能源供应和应用服务等多个环节,形成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


     障碍:新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以及间歇性等特点,与传统能源的电力特性存在较大差异,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将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电力市场建设带来挑战,新能源消纳问题亟待解决。


     新能源信息化产业


     趋势:新能源产业在发展初期重视场站硬件,现阶段关注重点已从注重规模化发展转向注重精细化发展,致力于通过更精细化的管理获取更高的发电收益。电站智能管理、发电量智能控制等技术在新能源电站中开始得到普遍运用,新能源产业信息化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特点:通过结合AI、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形成完整的能源数字化产业链,推动上下游联动,提升电力生产、传输和消费效率,有效吸纳新能源电力,促进能源大数据生态的构建。


     障碍:新能源消纳对发电、输变配电、售用电侧的信息采集、感知、处理、应用等环节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强电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来源:紫荆新能源 作者:刘煜坤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