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博弈中东:中国绿氢醇氨的破局之道

发布日期:2025/6/23


     1

     地缘冲突重构全球能源定价逻辑:

      绿氢醇氨的经济性拐点加速到来


      中东局势升级使布伦特原油价格在2025年6月突破85美元/桶,较2024年均价上涨22%。这一波动对中国能源安全形成双重冲击: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2024年进口量5.53亿吨,其中12%来自伊朗),传统能源成本攀升倒逼绿氢醇氨替代进程。数据显示,当油价超过80美元/吨时,绿氨(成本800-1000美元/吨)与灰氨(400-500美元/吨)的价差缩小至30%以内,而绿氢(1.8美元/公斤)相较灰氢(1.2美元/公斤)的绿色溢价已接近欧盟碳边境税(CBAM)的征收阈值(约0.5美元/公斤)。


      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为成本优势提供支撑:2025年一季度风电光伏装机达14.82亿千瓦,占全球35%。内蒙古赤峰绿氢氨项目通过“风光储+P2X”技术,将绿电成本压降至0.11元/千瓦时,使绿氨生产成本逼近灰氨水平。这种“绿电低价+规模效应”的组合,在国际油价高企周期中形成独特竞争力——据IEA预测,2025年中国绿氨产能利用率将从2024年的38%提升至55%,成本年降幅达12%。


     2

      中东“绿氢产能扩张-美国标准输出”双轮驱动:

       中国产业链的突围与博弈


       1. 产能竞争与技术输出的悖论


       中东凭借光照资源(阿曼年日照超3000小时)和政策补贴,正快速构建绿氢产业集群:阿联酋“Hydrogen Park”计划2030年形成1200万吨绿氢产能,沙特“太阳神”项目一期120万吨绿氨已完成EPC招标。这对中国形成直接挑战:欧洲化工巨头巴斯夫已与沙特ACWA Power签订200万吨/年绿氨长协,可能挤占中国在欧洲市场的份额(2024年中国绿氨出口欧洲占比45%)。



      但中东产业链短板为中国创造机遇:其电解槽本地化率不足10%,依赖进口。双良节能的5MW碱性电解槽(能耗4.8kWh/Nm³)中标阿曼300吨/日绿氨项目,成本较欧美设备低30%;英利能源为沙特NEOM新城提供离网制氢电源系统,实现“中国设备+中东绿电”的合作模式。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电解槽出口中东金额预计达12亿美元,同比增长80%。


      2. 国际标准博弈的暗战

       美国通过“氢能经济与气候伙伴关系”(HECP)推动沙特、阿联酋采用其技术标准,例如要求绿氢生产的“Scope 3”排放核算规则,实质抬高中国产品进入欧美市场的门槛。对此,中国正加速构建自主标准体系:远景赤峰绿氨项目获必维集团“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认证,成为亚洲首个符合欧盟《新电池法》的绿氨项目;金风科技与马士基合作的50万吨绿甲醇项目,建立从“绿电制氢-甲醇合成-船舶加注”的全链条中国标准,已被纳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案例库。


      3

      供应链风险与破局路径:

       从红海航运到技术自主可控


      1.地缘冲突对产业链的显性冲击

      美国扩大对伊朗制裁,导致其11.5GW光伏装机计划受阻,中国光伏企业对伊出口同比下降28%(2025年1-5月数据),间接影响伊朗绿氢产能建设(原计划2026年实现50万吨/年绿氢产能)。同时,红海航运风险推高物流成本:中国绿氨出口欧洲经苏伊士运河的航线保险费率上涨3倍,部分企业转向非洲好望角航线,运输周期延长15天。对此,中国在吉布提建设首个海外绿氨加注港,通过“中东-非洲-欧洲”中转网络缩短航程,并推动中远海运的氨燃料示范船(2026年交付)实现自主航运。


      2. 技术自主化的隐性突围

       在电解槽核心材料领域,中国已突破催化剂依赖:大连化物所开发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成本较铂基催化剂低90%)在隆基氢能10MW电解槽中实现量产应用;东岳集团的质子交换膜(PEM)产能达50万平方米/年,成本降至1500元/平方米,打破美国杜邦垄断。这种技术突破使中国电解槽在中东项目招标中竞争力显著提升——2025年中东新建绿氢项目中,中国设备中标率从2024年的22%跃升至41%。


      4

      国内政策与国际市场的双向耦合:

      构建“绿氢醇氨共同体"


      中国“十四五”能源规划新增对绿氢项目的“度电补贴”政策(0.03-0.05元/千瓦时),叠加地方配套(如内蒙古对绿氨项目提供15%投资补贴),推动在建产能达190万吨/年。更关键的是需求端拉动:欧盟《Fit for 55》法案要求2030年航运业绿氨燃料占比达7%,马士基、达飞等企业2025年绿氨采购量同比激增200%,其中60%订单来自中国企业。


      在此背景下,中国正构建“绿氢-绿氨-绿甲醇”产业闭环:中国能建在新疆布局“风光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年产30万吨绿氨与15万吨绿甲醇,通过管道输送至甘肃氢能重卡示范基地;华能集团在天津港建设绿氨加注枢纽,联动河北曹妃甸绿氢生产基地,形成“制-储-运-用”全链条。这种模式使绿氢醇氨的综合利用效率从单一产品的45%提升至72%,单位成本再降18%。


     5

     突围路径:

      从成本优势到规则制定的三级跃迁


     1. 短期(2025-2027):锁定中东绿电资源推动中石化与沙特阿美共建“光伏制氢-绿氨合成”联合工厂,利用中东低价绿电(1.5美分/千瓦时)与中国设备成本优势,产品优先供应欧洲市场,规避本地产能竞争。


      2. 中期(2028-2030):主导亚洲标准体系通过RCEP框架推动绿氢醇氨“碳足迹互认”,联合日本、韩国建立亚洲氢能贸易联盟,抗衡欧美标准壁垒。例如,推动青岛港与新加坡港建立绿氨加注互认机制,形成亚洲航运燃料标准。


      3. 长期(2030年后):掌控全产业链技术制高点重点突破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技术(效率超85%),布局氨分解燃料电池船舶动力系统,从“绿氢生产者”升级为“氢能解决方案输出者”。目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的SOEC中试装置已实现1000小时连续运行,为产业化奠定基础。


     6

     结论:在能源重构中定义新变量


      中东地缘变局本质是全球能源体系从“石油美元”向“氢能主权”过渡的催化剂。中国绿氢醇氨产业的突围,既需依托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球1/3的规模优势,更要在“设备出口-标准输出-技术垄断”的进阶中,将地缘风险转化为规则制定权。当沙特沙漠中的中国电解槽与内蒙古草原的风机形成产能联动,当欧盟碳关税成为技术升级的倒逼机制,中国正在重塑全球氢能供应链的地理版图——这不仅是能源安全的博弈,更是一场定义21世纪全球产业规则的深层变革。


来源:源网荷储创研新视界 作者:胡宏峻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