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创新激活!绿氨破局“煤电零碳改造”

发布日期:2025/6/25


     引言:煤电脱碳的全球困局与中国方案

      在“双碳”目标倒逼下,占中国碳排放总量35%的煤电行业正面临深度转型。传统碳捕集技术(CCUS)成本高、效率低,而绿氨掺烧作为“燃料替代+燃烧降碳”的复合路径,凭借可再生能源制氨的零碳属性与煤电设备改造成本可控的优势,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焦点。中国凭借风光资源禀赋与政策驱动,已在吉电股份大安项目等示范工程中实现技术突破,正从“试验场”迈向“主战场”。


      1 技术内核:绿氨掺烧的脱碳逻辑与工程突破


      1.全链条技术解构


      绿氨掺烧的本质是构建“风光电→电解水制氢→哈伯-博施法合成氨→氨煤混燃”的零碳燃料闭环。相较于灰氨(化石能源制氨),绿氨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趋近于零。在燃烧环节,300MW机组掺氨10%时,锅炉热效率仅下降0.3%,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减少42万吨/年(按年耗煤150万吨计算)。中国神华集团在广东台山电厂的试验数据显示,600MW机组掺氨20%时,氮氧化物(NOx)排放可通过分级燃烧技术控制在50mg/m³以下,满足超低排放标准。


     2. 关键技术瓶颈突破


      • 燃烧稳定性:皖能铜陵电厂通过“预混燃烧+火焰稳定器”技术,解决了氨燃烧速度慢(仅为甲烷的1/3)导致的火焰脱稳问题,实现掺氨35%时燃烧效率达99.7%;


      • 设备兼容性:中能建研发的耐高温镍基合金燃烧器,可抵抗氨燃烧产生的高温腐蚀(最高耐受1400℃),使用寿命提升至8万小时;


     • 成本控制:PEM电解槽国产化率突破90%,单位制氢成本从2020年的50元/kg降至2025年的18元/kg,推动绿氨生产成本跌破3000元/吨。


     2政策驱动: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的协同发力


     1. 国家战略锚定技术路线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将绿氨掺烧列为煤电“三改联动”(节能、供热、灵活性改造)的核心技术,明确2027年新建煤电机组需具备20%掺氨能力。国家发改委《煤电低碳化改造行动方案》设定分阶段目标:2025年单位电碳排放较2023年降20%(对应掺氨5%-10%),2030年降50%(掺氨15%-20%)。


     2. 地方创新激活市场主体


     • 吉林省:推出“风光氢氨”一体化补贴,对绿氨生产给予0.3元/度电补贴,火电厂掺氨改造按装机容量给予50元/千瓦补助;


     • 内蒙古:在托克托电厂试点“绿氨掺烧+供热”模式,利用氨燃烧余热提升供热效率12%,年节约标煤12万吨;


     • 辽宁省:将绿氨掺烧纳入碳交易体系,华电营口项目预计每年可通过出售CCER获得1.2亿元收益。


      3 实践突破:从示范项目到产业集群的生态构建


     1.超级工程引领技术验证


      • 吉电股份大安项目:全球最大绿氨掺烧示范工程,总投资63.32亿元,配套1.2GW风电+300MW光伏,年产绿氨18万吨,可满足6台300MW机组10%掺烧需求,预计2025年7月投产后年减排二氧化碳350万吨,相当于种植1.9亿棵树;


      • 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规划300万吨绿氨产能,首创“风光制氢-管道输氨-火电厂掺烧”全链条,配套建设200公里液氨运输管道,解决东北“产氨-用氨”地理错配问题;


      • 远景能源锦州港基地:建成10万立方米低温氨储罐,形成“北氨南运”枢纽,可将东北绿氨成本分摊至华东地区火电厂,运输成本较公路降低40%。


      2. 技术输出与国际对标


      中国在绿氨掺烧领域的技术成熟度已超越欧美。日本J-Power的100MW氨煤混燃项目掺氨比例仅5%,而中国皖能集团已实现35%掺烧;丹麦Topsoe的绿氨厂年产5000吨,不及中国单个示范项目的1/30。2025年6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将中国大安项目列为“全球十大零碳技术案例”,其电解槽能效(4.3kWh/Nm³)较国际平均水平高15%。


     4 规模化挑战:产能缺口与成本博弈的双重考验


     1.供需矛盾短期难破


     • 产能缺口:2025年中国绿氨规划产能仅40万吨,若全国火电厂实现5%掺烧,年需求达1500万吨,缺口达97%;


      • 物流瓶颈:液氨运输依赖槽罐车(单车载重20吨),从吉林到山东的公路运输成本达800元/吨,占绿氨售价的27%,而管道铺设成本高达1.5万元/公里。


      2. 经济性临界点尚未到来


      当前绿氨发电成本约0.8元/度,是燃煤发电(0.35元/度)的2.3倍。即使考虑碳价(当前全国碳市场均价70元/吨),掺氨10%的度电成本仍增加0.05元。但行业预测,2027年随着风光电价降至0.15元/度,绿氨成本可降至2200元/吨,届时掺氨15%的度电成本将与燃煤持平。


     5 未来展望:2030产业图谱与技术路线图


     1. 三阶段发展路径


     • 2025-2027年:“三北”地区建成10个千万吨级绿氨基地,30%火电厂完成掺氨改造,掺烧比例5%-10%,年减排二氧化碳1.2亿吨;


     • 2028-2032年:绿氨成本跌破1500元/吨,“北氨南运”管网覆盖80%沿海电厂,掺烧比例提升至15%-20%,火电碳排放量较2020年降40%;


     • 2033-2040年:全氨燃烧技术成熟,煤电转型为“氨电耦合”调峰电源,行业实现零碳排放。


     2. 颠覆性技术储备


     •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氨直接发电效率达65%(传统燃煤机组仅42%),日本三菱重工已启动10MW级示范;


     •氨热解制氢耦合CCUS: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发的催化剂可将氨热解制氢成本降至12元/kg,结合碳捕集可实现“负排放”发电。


     6 结论:绿氨掺烧重构煤电价值逻辑


     当绿氨从燃料变为“零碳能源载体”,煤电厂正从“碳源”转型为“能源转换枢纽”。中国凭借“风光资源+制造能力+政策执行力”的三重优势,已在绿氨掺烧领域形成全产业链竞争力。据IEA预测,2030年中国绿氨掺烧技术可带动全球煤电脱碳成本降低35%,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煤电零碳改造”的标准范式。这场始于东北的“氨煤革命”,终将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来源:源网荷储创研新视界 作者:胡宏峻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