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引擎!储能行业迎来竞争拐点
发布日期:2025/6/26
2025年,随着“全电量入市、强制配储”的136号文落地,储能行业正式叩开新纪元的大门。
当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形成共振,储能产业正从能源系统的“配角”蜕变为驱动革命的核心引擎。
从国内市场看,2025年,国内储能市场产业迎来政策“过山车”式巨变,强配政策走向终结,电力现货市场等改革提速,储能市场化成为主基调。136号文、394号文、650号文等与电力市场化改革挂钩的新政相继出台,带来国内市场全新的发展逻辑。
从海外市场看,中东“2030愿景”、欧洲绿色新政、美国IRA法案等,成为2025年中国储能出海的“绿色引擎”。未来,中东、非洲、南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或将持续高速增长。但欧美两大主流市场,尤其美国的贸易壁垒正在加速,使得储能出海的机遇与挑战“水涨船高”。
一个维度看,今年上海SNEC展,海外储能需求高涨的同时,海外从业企业或将也在急速增加。相较往年,今年SNEC的“洋面孔”多了不少,头部企业的展台上海外人士三五成群,或洽商或研究产品。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储能的全球引领性正在出现;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说明,储能不再仅是中国企业“淘金”,海外企业也在奋起直追。
另一个维度看,阳光电源、华为、天合储能、晶科储能、阿特斯等相继在海外市场获得大订单,表明海外市场的需求正在加速爆发。以最新的订单来看,晶科储能与希腊能源公司Metlen集团签约,双方将在智利和欧洲市场部署超过3GWh的储能项目。这是中国储能出海走向纵深的一个缩影。
站在新纪元的大门口,技术竞速愈演愈烈。在构网型储能领域,以阳光电源、华为、南瑞继保、双登股份、特变电工等为代表的众多企业,相继推出构网储能解决方案,推动构网型储能规模化落地。
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预计构网型储能未来5年在全球有望达到20%的渗透率。
在电芯竞速方面,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瑞浦兰钧、中创新航等企业相继打响第三代大电芯量产战:宁德时代587Ah、阳光电源684Ah、中创新航392Ah三种规格成为市场主流。
企业以不同技术逻辑定义“新一代”——阳光电源坚持场景定义,打造出了行业首个可量产684Ah大电芯,全新叠片工艺,能效96.5%,循环寿命突破1.5万次,能量密度提升至440Wh/L以上,其中极耳布局在单侧,防爆阀在另一侧。
宁德时代提出系统和电芯双管齐下,其认定的587Ah电芯尽管不是容量最大的电芯,但是最经得起时间、安全与效益三重验证的储能下一代真实能量的大电芯。
此外,箱体变革也是成为2025年的新趋势。
海外集成商Fluence推出“动态拼装”Smartstack;宁德时代推出9MWh储能系统TENER Stack,采用“Two in One”模块化设计。日本综合电机制造商Nidec的8.47MWh系统,均为30尺高柜,重量为70吨。海博思创Hyperstrong推出10英尺规格的Hyperblock M-AC/DC模块,单个10英尺模块化储能舱容量3.2MWh 。国轩高科选择了一条“模块化拼接”的技术路径,在电芯容量为314Ah的前提下,将系统容量推高至20MWh,进一步引爆储能系统“箱体结构变革”。
不久前,阳光电源更是提出“平台化储能”,希望通过AC智储平台实现模块化开发,形成功能明确的各子平台,并将不同小时的电池模块、高温热模块、碳化硅PCS等部件化为"乐高积木",形成不同场景解决方案。
安全竞速领域,2025年,阳光电源、华为、比亚迪、天合、瑞浦兰钧、科陆电子、海辰储能、阿特斯等相继开展烧舱测试,以极端场景验证安全壁垒。以市场化为特征的新纪元来临之际,技术风暴还在刮着。
但不容忽视的是,低价内卷、淘汰出局仍是储能行业的重要背景板。强配储能闸门落下,也成为众多企业的分水岭。市场化驱动下,也使得企业布局更切实际,刨除了“既要又要还要”,剩下的或将都是还能拼一阵的“硬实力”。但如何构建长期壁垒,仍需持续持续扎根基础研发,掌握市场逻辑。
储能新纪元的大门前,钥匙既握在核心技术的领跑者手中,也藏在政策与资本的博弈逻辑里。在未来,掌握固态电池、构网技术、长时储能、Ai+储能等核心技术,以及具备全球化运营能力与政策敏感度的企业,或将夺得未来市场主导权。
从西藏高原的构网型储能示范到沙特沙漠的GW级项目落地,从欧洲本土的碳足迹竞赛到东南亚海岛的储能需求,中国乃至全球储能正在发生蝶变。谁将快速“破茧成蝶”,拭目以待。
来源:高工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