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提速!赣锋&亿纬亮出固态电池“王牌”
发布日期:2025/6/27
当全球能源结构迈向清洁化、低碳化的历史性跨越,储能产业正站在技术革命的奇点上——一场由固态电池掀起的产业重构,即将改写人类能源存储的未来图景。
传统锂离子电池虽曾推动行业飞跃,但其能量密度接近理论极限、安全隐患频发的瓶颈日益凸显,难以满足清洁能源大规模存储的需求。而固态电池——这一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破局者,正以材料体系的革新与产业化进程的提速,重塑储能赛道格局。
2024年6月,赣锋锂业与亿纬锂能相继亮出技术“王牌”,从固态电解质突破到百兆瓦级产线布局,一场以安全、高效、长寿命为标签的产业革命,正从实验室加速走向现实应用。
固态电池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
赣锋锂业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展现出中国企业的技术雄心。公司已构建起覆盖硫化物电解质、氧化物电解质及金属锂负极的全链路研发体系,这意味着从核心材料的制备到最终电池的量产,赣锋锂业掌握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同步推进的硅基负极与锂金属负极双技术路线,400Wh/kg能量密度产品的工程化验证,直接回应了市场对高能量密度储能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这种全产业链布局模式,不仅降低了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更在关键材料领域构建起技术壁垒。
亿纬锂能在第二届锂电池大会上发布的技术路线图,则为固态电池商业化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2026年推出能量密度达350Wh/kg、体积能量密度800Wh/L的全固态电池1.0版本,2028年实现1000Wh/L以上的2.0版本,这一规划展现了技术迭代的速度。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全固态软包电池已实现-20℃至60℃宽温域运行,2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超93%,这些性能指标已接近液态电池水平,为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材料体系的持续创新。赣锋锂业在金属锂负极领域的深耕,直指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核心痛点。亿纬锂能则通过“三元正极+硅碳负极+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架构设计,在正极采用双层包覆策略提升安全性,负极通过三维碳基体抑制膨胀,电解质层采用双层结构设计应对不同电极的化学稳定性需求。这些技术创新,共同推动着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产业格局重塑,从成本竞争到价值创造
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正在引发储能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传统液态锂电池体系中,电芯成本占比约60%,而固态电池通过材料体系革新,有望将系统成本构成向更优结构演变。
赣锋锂业的全链路生产模式可降低30%以上的制造成本,其400Wh/kg电池循环寿命突破800次,这意味着在全生命周期成本上具备显著优势。亿纬锂能规划的1000Wh/L以上能量密度产品,则意味着在相同体积下储能容量实现翻倍,这将直接改变储能电站的经济性计算模型。
技术革新也倒逼行业洗牌加速。当前储能行业注册企业超30万家,但产能过剩、价格战、性能虚标等问题频发。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将重塑竞争格局:具备全产业链整合能力的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壁垒构建新的护城河;依赖低成本竞争的中小企业,则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这种优胜劣汰机制,与政策端取消强制配储、推动市场化竞价的改革方向形成共振,加速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固态电池的技术特性正在打破传统边界。高安全性、宽温域、长循环寿命等优势,使其在电网侧调峰调频、用户侧峰谷套利等传统场景外,开辟出新的价值空间。赣锋锂业布局的金属锂负极技术,可使电池在-20℃至60℃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为极寒地区储能应用提供可能。亿纬锂能规划的1000Wh/L产品,则使移动储能设备能量密度达到新高度,为电动船舶、无人机等新兴市场创造条件。
应用场景革命,从电力辅助到能源生态
在更宏观的能源体系中,固态电池正在重构“源网荷储”的互动关系。当储能系统能量密度突破临界点,其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角色将愈发凸显。
山东某独立储能电站通过容量租赁、峰谷套利等多重收益模式,已实现年收益超5000万元,印证了储能系统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的转变。这种转变在固态电池时代将更加显著,推动储能从电力系统的“附属品”升级为能源交易市场的“核心参与者”。
具体到应用场景,固态电池的优势正在多个领域显现。在电网侧,其高能量密度特性可大幅减少占地面积,提升土地利用率;在用户侧,长循环寿命可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在工业领域,宽温域特性可适应复杂环境,保障稳定供电。特别是在5G基站、数据中心等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场景,固态电池的不可燃特性提供了根本性解决方案。
挑战与机遇并存,万亿赛道的破局之道
尽管固态电池前景广阔,但其商业化仍面临材料体系、制造工艺、成本控制等多重挑战。硫化物电解质对湿度敏感、锂金属负极枝晶生长等问题,需要持续的技术攻关。赣锋锂业在氧化物电解质领域的专利布局,亿纬锂能的复合电极技术,均显示出企业通过基础研究突破瓶颈的决心。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为产业化提供了有利环境。国家能源局推动的电力现货市场建设,使储能系统可同时参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及容量市场,拓宽了收益渠道。
地方层面,20余省份落实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为固态电池提供了初期应用场景。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政策将逐步从“扶上马”转向“送一程”,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站在储能产业变革的浪潮之巅,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已不仅是技术飞跃的里程碑,更是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核动力引擎。从赣锋锂业的全产业链攻坚到亿纬锂能的产品矩阵落地,中国军团在固态电池赛道上的竞速,正在撕裂旧有的技术壁垒,重构全球储能产业的竞争法则。
这场革命带来的不仅是能量密度跨越式提升,更是对能源利用逻辑的彻底颠覆——它像一把钥匙,正为新型电力系统解锁无限可能,为“双碳”目标注入澎湃动能。当技术瓶颈逐一瓦解,产业链条日益紧密,固态电池必将以燎原之势,点燃储能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新纪元。
来源:观储视角Max 作者:浩 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