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雄心!中国风电巨头:从风机出口到氢氨全产业链输出
发布日期:2025/6/29
2025年6月29日,浙江运达股份在巴西萨尔瓦多市以“45天速度”建成可再生能源研发中心,标志着中国风电企业全球化战略从单一设备出口向“风电+绿氢醇氨”全产业链布局的历史性跨越。这一标志性事件背后,是运达、明阳、远景、金风四大龙头企业在技术、市场、政策三重维度的深度协同,正推动中国新能源力量从“参与者”向“规则制定者”跃迁。
一、运达巴西:45天速度背后的战略逻辑
运达巴西研发中心的快速落地,是“政策协同+技术适配”的典型案例。2025年5月12日,中拉论坛十周年期间,运达董事长陈棋与巴西总统卢拉会晤,在能源部见证下与巴西研究机构CIMATEC签署合作备忘录,为研发中心奠定基础。45天后,这座集技术研发、本土制造、民生应用于一体的创新平台正式揭幕,同步推进农能互补项目申报与巴伊亚州风电整机制造基地规划。
这一“中国速度”的核心在于深度本地化融合:
• 技术共研:运达与CIMATEC合作开发“风-储能”系统,针对巴西农业地区缺电问题,通过智能微网优化能源供给,直接对接巴西政府提升中小农户生计的战略目标。
• 制造落地:计划在巴伊亚州和皮奥伊州投资建设风电整机及储能设备制造基地,实现“研发-生产-应用”闭环,同时带动当地就业与产业链发展。
• 政策嵌入:与巴伊亚州政府签订新能源合作备忘录,并启动青年人才交流计划,每年选派巴西技术人员赴华学习,将技术输出融入当地人才培养体系。
二、明阳、远景、金风:绿氢醇氨赛道的差异化突破
(一)明阳智能:技术出海与绿氢醇氨双轮驱动
明阳的国际化战略以“设备+技术+场景”三维突破为核心:
• 设备出口与本地化制造并行:在巴西获得240MW风电订单的同时,2024年启动韩国合资建厂,满足当地供应链本土化要求,规避欧盟碳关税壁垒。
• 绿氢醇氨技术突破:海南东方基地投资371亿元建设全球首个百万吨级绿色电氢氨醇实证项目,采用生物质气化技术生产绿色甲醇,直接对接国际航运脱碳需求。其鄂尔多斯2GW风光储氢醇一体化项目更将绿电制氢与生物质资源结合,探索低成本绿醇生产路径。
• 氢能装备研发:全球首发的2000 Nm³/h碱性水电解制氢装备,为海上风电制氢提供关键设备支持,推动“风电+制氢”一体化场景落地。
(二)远景能源:绿氢氨全产业链领跑全球
远景以绿氢氨为核心,构建“技术+项目+认证”组合拳:
• 超级项目标杆效应:赤峰百万吨级绿色氢氨项目是全球首个商业化运营工程,2024年3月投产,100%绿电制液氨产品获欧盟ISCC认证,直接进入国际航运燃料市场。该项目被COP28评为“能源转型变革者”,成为中国绿氢技术输出的名片。
• 基础设施先行:2025年5月获批的内蒙古敖汉—元宝山绿氢管道项目,全长85公里,年输氢量21万吨,构建“制-储-输-用”全链条,降低氢能储运成本并抢占区域能源网络主导权。
• 技术标准输出:通过赤峰基地搭建绿氢产业化应用研究院,研究氨裂解制氢、氨透平发电等技术,推动中国主导的绿氢技术标准国际化。
(三)金风科技:全球市场深耕与绿醇创新
金风以市场份额为基础,向绿醇等新赛道延伸:
• 全球装机龙头地位巩固: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13.9%,连续十三年国内第一,海外新增装机占中国企业总量近50%。其巴西巴伊亚州制造基地2024年8月投运,年产能150台GWH182系列机组,为当地创造超100个直接就业岗位。
• 绿醇技术差异化布局:兴安盟生物质制绿色甲醇项目利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生产绿醇,既解决农业固废问题,又降低原料成本,与远景的纯绿电制氢形成互补。
• 技术迭代引领市场:16兆瓦海上风机刷新单日发电纪录,直驱永磁技术在低风速区域具备显著优势,支撑其在欧洲、东南亚等市场的竞争力。
三、产业趋势:从风电出海到绿氢醇氨全球化
( 一)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共振
中国《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基地建设,目标到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15亿吨标煤以上。与此同时,欧盟碳关税、国际航运业脱碳要求(如马士基、达飞对绿色甲醇的采购)为绿氢醇氨提供了国际市场空间。
(二)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
碱性电解槽制氢设备效率提升、动态合成氨技术成熟,推动绿氢成本从2020年的6美元/kg降至2025年的3美元/kg以下,绿醇、绿氨经济性逐步显现。例如,远景赤峰项目通过规模化生产,绿氨成本已接近传统化石氨水平,具备国际竞争力。
(三)区域差异化战略
• 欧洲:聚焦海上风电制氢与绿氨船燃,明阳、远景通过技术合作进入北海市场,对接欧盟ISCC认证体系。
• 东南亚:以风光资源为基础,运达、金风布局离网制氢与生物质绿醇,对接印尼“新能源转型基金”和越南能源转型需求。
• 中东:远景、明阳通过绿氢醇氨项目绑定当地能源转型规划,如阿联酋“氢能谷”、沙特NEOM新城,参与区域能源网络重构。
四、挑战与应对:从产品出海到模式出海
(一)核心壁垒
• 技术标准与认证:欧盟ISCC、美国ASTM等认证体系要求严格,中国企业需加快技术适配与本地化认证。例如,远景赤峰项目需满足欧盟碳足迹标准,运达巴西项目需符合巴西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银行(BNDES)的FINAME认证要求。
• 供应链本土化压力:韩国、印度等市场要求本地化采购比例,明阳通过合资厂实现技术授权+本地化生产,金风巴西工厂则通过DNV型式认证和BNDES融资支持实现本土化突破。
• 融资与风险管控:海外项目融资成本高、政治经济风险大,企业需加强与亚投行等多边开发银行合作,探索绿电收益权质押等金融创新。
(二)破局路径
• 技术-标准-资本联动:运达巴西研发中心的“45天速度”本质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体系化竞争力的体现,通过政策对接、技术迭代、基建落地效率,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构建“中国方案”。
• 本地化生态构建:金风巴西工厂的“技术培训+就业创造”模式、运达的“青年人才计划”,将技术输出与当地经济发展深度绑定,增强合作黏性。
• 全产业链协同:远景赤峰项目的“风光储氢氨一体化”、明阳海南基地的“绿电-生物质-甲醇”耦合,形成从资源开发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价值链,提升抗风险能力。
中国风电企业正以“三级跳”重塑全球能源格局:从设备出口(金风全球装机份额13.9%)到技术标准输出(远景绿氢管道标准),再到绿氢醇氨全产业链布局(明阳海南百万吨级项目)。运达巴西研发中心的“45天速度”,是中国新能源产业政策协同能力、技术迭代速度、基建落地效率的缩影。未来,随着绿氢醇氨技术成熟与国际碳市场完善,中国企业有望在全球能源转型中从“产品供应商”升级为“规则制定者”,推动构建更加公平、高效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
来源:源网荷储创研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