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标杆!内蒙古储能新模式加速
发布日期:2025/7/1
内蒙古不仅是中国火电冠军,也是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标杆。
这里风能资源占全国的57%,太阳能资源占全国的21%。截至今年5月底,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量突破1.4亿千瓦,不仅在全国率先突破1亿千瓦,而且新能源总装机规模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绿电外送量占全国1/3。
按照这个速度,内蒙古新能源累计装机今年将突破1.7亿千瓦,可同时满足14个上海市、19个北京市的峰值用电需求。
庞大的新能源装机量,触发了内蒙古对新型储能的需求,储能装机规模也呈现爆发式增长。
2024年,内蒙古新增新型储能装机708万千瓦,同比增长2.4倍,总装机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成为全国首个突破千万千瓦的省份。截至2025年一季度,内蒙古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达1086万千瓦。
其实,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也才7376万千瓦,相当于内蒙古一个省份占了近七分之一。
而且这一速度还在加快。
根据内蒙古《2024—2025年新型储能发展专项行动方案》以及两会部署,在2025年,内蒙古新型储能将开工建设35个项目,新开工装机1000万千瓦,新投产600万千瓦。
相当于2025年装机量要在2024年基础上增长一倍。
因为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很多地方的储能建设在减速,但内蒙古在加速。
图说:截至2024年各省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
来源:赛迪顾问
01内蒙古储能加速:3天开工5.5GW
尤其是进入6月份,内蒙古明显加快了储能开工速度。
根据能源电力说数据库统计,6月1-23日,内蒙古完成备案的电网侧/独立共享储能项目20个,备案储能规模达到8.53GW/41.00GWh,约是1-5月全区备案储能规模的50%。
6月26日-28日,三天之间,内蒙古有10个独立储能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总规模达5.5GW/24.8GWh,项目总投资约215.6亿元。
具体包括:
1,6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谷山梁3GW/12.8GWh储能电站项目开工建设。
该项目位于达拉特旗恩格贝镇,总投资112亿元,占地面积约1100亩,由远景科技集团、内蒙古中电储能技术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博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鸾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达拉特旗燊能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共5家公司投资建设,共涉及7个项目,计划2025年12月30日建成投用。
2,内蒙古乌兰察布化德县500MW/2000MWh独立储能电站项目。
6月28日,由化德县星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远信储能联合承建的内蒙古乌兰察布500MW/2000MWh独立储能电站项目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
3,6月26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100万千瓦/600万千瓦时电源侧储能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电源侧电化学储能项目之一,由水电十六局与福建永福电力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承建。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
4,6月26日,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平川变电站100万千瓦/400万千瓦时新型储能专项行动项目正式开工。总投资约43.6亿元。
图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储能项目集中开工
来源:达拉特旗
02“新能源+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刚需
内蒙古新型储能的井喷,主要原因还是配合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的需求。
2020-2025年,蒙西电网新能源装机年均增速超20%。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规模占比超50%。
由于我国负荷东西分布不均,外送通道受限,新能源的消纳压力非常大。内蒙的弃风弃光率一度高达10%以上,全国最高。
“ 新能源+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刚需。
短时储能(以锂电为主),可平抑风光出力波动,提升电网稳定性。
长时储能(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等),可解决日内和跨季节调峰需求,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破解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
新能源配储能,也是工业领域低碳转型的“调节器”。比如一些园区涉及高耗能产业(如电解铝、煤化工),可通过储能技术赋能,比如通过“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为电解铝等高载能行业提供低碳电力,降低化石能源依赖。
总之,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环节和“稳定器”。
内蒙古对储能的作用显然有深刻认识,所以从一开始,就从整个产业链来考虑储能的布局。
内蒙古致力于构建储能全产业链体系,覆盖从原材料供应到电芯制造、系统集成及储能电站建设。
目前,包头、鄂尔多斯、呼和浩特等地已成为储能产业核心区域。包头市提出打造“中国储能之都”,计划到2027年实现储能产业产值500亿元,已引进纬景储能、人民控股、中航锂电等龙头企业。
鄂尔多斯则依托远景动力电池等项目,目标实现储能电站装机容量占新能源装机容量10%以上。
2025年,内蒙古储能装备产值预计达到1000亿元,核心部件实现本地化生产。
内蒙古还规划了“电源侧独立储能+电网侧独立储能+构网型储能”协同发展的路径,重点在新能源汇集区、电网关键节点(如包头、乌兰察布)及高比例新能源外送基地布局储能,以提升电网调节能力、保障电力安全供应。
03政策兜底与市场化创新
当然,有了需求和规划布局还不够,如何通过政策和市场化机制,吸引更多企业愿意来投资,才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
内蒙古通过“容量补偿+现货交易+辅助服务”的多元化收益模式,构建了成熟的储能商业化路径,成为全国新型储能商业化的标杆。
内蒙古储能市场的爆发,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近年来,内蒙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形成“政策组合拳”。
首先是容量补偿机制:2024年起,内蒙古实施全国最高标准的容量补偿政策,对独立储能电站按实际放电量给予0.35元/千瓦时补偿,执行期长达10年。显著提升了项目经济性。
这种“按量补偿、长期锁定”的模式,从根本上为储能项目注入了确定性,有效对冲了初期高昂投资与未来收益波动的巨大风险,为投资者信心构筑了坚固的基石。
尤为关键的是,补贴与“实际放电量”而非“装机容量”挂钩,彻底打破了储能设备“建而不运、占而不调”的行业痼疾,倒逼运营方深度参与电网调节,将每一度电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二是电力市场化改革。市场的活力最终体现在价格波动上,内蒙古的电力市场化改革为储能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蒙西电力现货市场已实现连续运行,采用“全电量现货+中长期差价”模式,储能电站可通过峰谷套利、调频和备用服务获得多元化收益。蒙西电网在全国率先建成并正式运行“滚动出清 + 节点电价 + 差价合约”的省级现货市场完整体系。这使得储能真正从被动的调节资源,跃升为能够主动决策、创造价值的市场主体。
现货市场不仅为储能开辟了黄金套利空间,其实也为用户节省用电成本。数据显示,随着新能源的迅速接入,蒙西电网的平均电价在几个月内几乎减半。
蒙西辅助服务市场也为储能电站提供了重要收入来源。2024年调频辅助服务市场规模超12亿元,储能占比从2023年的15%提升至35%。蒙西调频里程申报价格范围从6-15元/MW调整为2-12元/MW,反映了市场竞争加剧,但也意味着储能参与调频市场的门槛降低,为更多投资者提供机会。
04远景答案:“软硬件一体化”战略
内蒙古凭借政策创新与市场机制,正打造全国储能商业化标杆,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格局。
但企业如何唱好戏,如何在市场化博弈中脱颖而出,还是需要核心竞争力。
在内蒙古这片气候严酷、电网复杂的土地上,硬件不是锦上添花的配置,而是关乎项目成败的生死底线。零下40℃的极寒、零上37℃的酷热、高达35℃的昼夜温差,以及频繁的沙尘天气,无一不对储能系统的环境适应能力提出极限挑战。
同时,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所带来的频率和电压剧烈波动,也要求储能设备具备毫秒级响应和高频次充放电的能力。任何硬件上的薄弱环节都会被无限放大,直接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与经济效益。
在这场同台竞技的市场化舞台上,跑出了一些优秀案例。
远景储能通过“软硬件一体化”的核心战略,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
远景储能硬件设计充分契合软件策略的执行需求,为高级算法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基础和快速响应能力。
与此同时,远景的软件系统能够深入感知硬件底层状态,基于电池实时健康数据动态调整控制策略,实现精细化调度与优化。这种原生融合的协同体系,不仅保障了交易策略的高效执行和能量管理的最优配置,也提升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最终实现全生命周期效益的最大化。
图为景蓝乌尔图电站
正是基于这种极致的可靠性,在景蓝乌尔图电站,基于远景智慧交易型储能系统的高转换效率,2月至5月期间,场站的综合效率达到了89.2%,比同区域平均水平高出约4个百分点。
同时,由于远景系统的高可靠性,电站的功率可用率达到了99%,容量可用率超过了97%。更重要的是,远景硬件具备连续高频充放电能力,无需静置冷却,这意味着它能捕捉到更多、更密集的交易机会,将硬件的物理性能无缝转化为商业价值。
当前,市场上许多交易软件仍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电价预测模型精度不足、策略模型与本地政策融合不深、对市场变化响应迟缓。
远景储能平台内嵌了由多个专用AI大模型构成的决策矩阵,并通过其核心的智能交易算法(AutoBidder),将算法能力推向极致。它能够整合海量的历史数据、气象信息与电网负荷等多维输入,实现对电价的高精度预测。
实践证明,远景储能日前/实时节点电价预测准确率稳定在85%以上,峰谷预测准确率更是超过90%,相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约5个百分点,为制定最优交易策略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石。
总之,内蒙古探索出的“容量补偿+现货交易”模式,其意义已远超区域范畴。它为那些优秀的企业提供了展现技术创新的舞台,也为全国其他地方如何有效激励储能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并让储能真正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标杆。。
来源:环球零碳 作者:维小尼